“和德一号”系国内首颗AIS商用海事卫星,也是国内首颗采用高度集成设计理念(“精致”卫星平台)研制的卫星。卫星采用“平台虚拟化、功能软件化”创新技术,通过高度集成化、组合化、模块化设计,在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上实现了卫星从小型化到微纳化质的飞跃。该卫星配置的先进AIS系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对船舶高密度和中等密度区域有良好的检测率,平均每天可解码来自不少于6万艘船舶的200万条消息。
旌湖湖面上,两名工人驾着一条宽平的船在水面游弋。外人看来,这是一条普通的垃圾船,但对打捞垃圾的工人来说,它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垃圾船一点也不“垃圾”,里面有5项专利。它的发明者,是已经退休的76岁“网红”创客邓三民。11月13日,在众人的见证下,邓三民的第一艘商品船在四川德阳市旌阳区德新镇一机械加工厂下线。
中船集团全资子公司——温特图尔发动机有限公司(WinGD)将为集装箱船运营商法国达飞轮船的9艘22000TEU新造集装箱船提供X-DF双燃料两冲程发动机。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和美国海军近日签署了一个价值4320万美元合同,设计下一代自主水下航行器。该超大型无人水下航行器 (XLUUV) Orca设计建造分两个阶段,包括目前已经签订的设计阶段和一个达9个超大型无人水下航行器的竞争性生产阶段,以满足对海底作战感知和有效载荷交付日益增长的需求。
SurvitecZodiac公司接到了一份来自爱沙尼亚纳斯瓦(Nasva)地区波罗的海作业船关于预购其自启式逃生系统与救生筏的重要订单。自启式逃生系统可减少操作所需的船员人数,使得船舶即使偶尔在波罗的海航线上遭遇极端恶劣天气,也能够实现安全航行。
10月24日,走进位于石家庄栾城区的河北传媒学院后,很多人的目光,都会迅速被校园东南角的一艘体型巨大的“航空母舰”所吸引。10月24日上午,记者就专程来到该校,探访这艘通体淡绿色的“大家伙 ”。走近舰体后,记者看到这艘航母模型建造在学校的一条规划河之上,由于河道内还未通水,因此可以清楚地看到舰体的水泥及钢制底座。底座上方大气的飞行甲板,则让人立刻想象到战机从航母上起飞时的情景。
10月20日,靠泊在中远海运港口厦门远海码头13号泊位的厦门大学“嘉庚”号海洋科考船,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启用发电机组给船上设施供电,在船头一侧的岸上,一个大小如40英尺集装箱的岸电系统,正将电力源源不断地送入船内。中远海运港口厦门远海码头13号泊位岸电系统连船运行,标志着厦门港岸电建设、使用进入高峰期。
昨天从2017海洋科学考察船技术高峰论坛获悉,我国科考船建造已进入“井喷期”,近年来每年都有2—3艘大型科考船竣工下水。中科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在论坛上表示,科考船及其装备应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能让科学家坐在控制室里喝咖啡”。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研究员、“雪龙2”总设计师吴刚介绍,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就体现了这一理念,它拥有智能机舱,能进行船体全寿
在中国广船国际的船坞中,周围大型军舰货轮林立之中一艘老式风帆战舰格外显眼。这艘老式风帆战舰就是我国新建的风帆训练舰“破浪号”。破浪号将是我国第一艘风帆训练舰,未来将成为中国对外交流和训练优秀指战员远洋航行能力的重要军舰。
一定程度上受汽车行业竞相建造无人驾驶汽车的带动,船舶创新者正在为阿姆斯特丹运河建造自动驾驶渡轮、可自动行驶穿过挪威峡湾的货船以及搭载集装箱、穿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遥控货船。首批这类自动船只可在三年内投入运营。
近日,美国游艇制造商Hinckley制造出全球首款“全电动游艇”-Dasher,Dasher长约8.7米,配备两个80mA电动机和两个BMWi3锂离子电池(不到4小时充满电),可实现零排放和无声推进。
港媒称,一家航空航天网站报道说,中国计划于9月晚些时候发射其威力最强大的定位和导航卫星,它们的制造者称这一技术的精确度将在数毫米以内。根据航空航天港网站的消息,两颗北斗三号卫星预计于9月29日发射。卫星开发者称,该系统的精度将大幅提高。
全球首个获得船级社认证的3D打印技术制造的船舶螺旋桨正式问世。达门造船集团、Rotterdam Additive Manufacturing LAB (RAMLAB)实验室、德国螺旋桨制造商Promarin、软件巨头Autodesk以及法国船级社(BV)组成联盟合作制造了利用3D打印技术的船舶螺旋桨样品WAAMpeller,这是全球首个获得船级社认证的3D打印技术制造的船舶螺旋桨。这项创举将成为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