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考船“井喷”!“雪龙2”极地科考船实现智能化
发表于 2017-10-23 19:16
记者昨天从2017海洋科学考察船技术高峰论坛获悉,我国科考船建造已进入“井喷期”,近年来每年都有2—3艘大型科考船竣工下水。中科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在论坛上表示,科考船及其装备应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能让科学家坐在控制室里喝咖啡”。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研究员、“雪龙2”总设计师吴刚介绍,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就体现了这一理念,它拥有智能机舱,能进行船体全寿命监测,计划2019年载着科考人员赴南北极。
科考船智能化和安全性需加强
吴刚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上世纪末,我国海洋科考船的新船建造比较迟缓。进入21世纪后,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指引下,我国迎来了科考船建造高峰期,陆续建造了“实验1”号、“海洋六号”、“科学”号、“向阳红10”号、“张謇”号、“嘉庚”号等较先进的海洋科考船。目前,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等部门都在建造或筹建更为先进的科考船,将在未来几年内下水。
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提高安全性、可靠性,是我国科考船设计及其装备配置的两大发展方向。吴立新说,在自动化、智能化方面,我们要对标美国科考船,尽量减少投放浮标等科考工作的人力,让科学家能坐在控制室里进行操作。为科考船配备专业的实验工作团队,也是减少科学家体力劳动的重要手段。美国的许多科考船上有这种团队,成为科学家的得力助手。而在我国的大多数科考船上,科学家需要干体力活,更为艰苦。
吴立新还指出,西太平洋的台风强度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而这一海域是我国海洋科考的重点。因此,新建科考船的安全性、可靠性必须提高。吴刚对此十分认同,作为中山大学6000吨级科考船的总设计师,他将这艘大型科考船的作业安全海况提高了一个等级,从通常设计的4—5级海况提高到5—6级,使其能承受更强的台风。
中山大学6000吨级科考船模型在论坛上展示。俞陶然 摄
“雪龙2”处于世界最先进之列
谈及正在江南造船厂建造的“雪龙2”极地科考船,吴刚介绍,这艘破冰船处于世界最先进极地科考船之列,将助力我国实现对传统极地强国的弯道超车。船长122.5米,船宽22.3米,设计吃水7.85米,设计吃水排水量约13990吨,航速12—15节,续航力2万海里,自持力60天,能载员90人。
“雪龙2”极地科考船模型在论坛上展示。俞陶然 摄
“雪龙2”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符合国际最新规范。吴刚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2013年,他在伦敦参加会议时,预感到新的国际极地规则将出台。在率队设计“雪龙2”时,他们将这些规则作为设计准则,使其成为全球第一艘符合国际最新规则的极地科考船。二是安全性高,通过结构设计,具有很强的防寒能力,也很环保。三是破冰能力强,达到PC3级,能在1.5米厚度冰、0.2米厚度雪的海况下,以2—3节航速连续破冰行驶。而且,它采用双向破冰设计。在遇到很难“拱”的冰脊时,船体可以转动180度,让船尾变成船头。尾部的螺旋桨能在海面下削冰,把10多米高的冰脊“掏空”,从而突出重围。四是智能化,拥有智能机舱,便于飞机在甲板上起降;能通过传感器等设备进行船体全寿命监测,如与冰面刮擦后,能自动预警。
2016年12月,“雪龙2”极地科考船在江南造船厂点火切割。海沙尔 摄
根据计划,“雪龙2”将于2018年8—9月下水;2019年交付使用,同年7月驶往北冰洋,执行我国北极科考任务。届时,我国极地科考“单船作战”将成为历史,“雪龙2”将与“雪龙”号组成破冰船队,以更多样的组合方式开展极地科考。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海员之家立场。其真实性及原创性未能得到中国海员之家证实,在此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联系邮箱:cnisu@foxmail.com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