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也有辉煌的大航海 ——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年绘画作品展侧记
发表于 2017-01-26 20:18
《鉴真六闯东海传法日本之三》 叶育山 绘 |
《汪大渊远行西非》 张松伦 绘 |
元旦前,巡展(宁波站)现场。 |
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通讯员 葛洋
2017年1月13日,中国海军某部总工程师,北京郑和与海洋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霍玲少将与中国宇航协会卫星应用专委会副主任吴继云等一行9人,来到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所在的深圳大学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霍玲将军对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近几年的工作以及在日前圆满收官的《“风帆时代”——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年绘画作品展》给予好评:通过梳理中国历史文献将历史中的中国航海人物以绘画的方式请出来,是非常值得推广的方式。
2017年元旦前,《“风帆时代”——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年绘画作品展》在两个月时间里,先后在广东深圳、福建福州、浙江宁波、山东烟台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镇的深圳大学美术馆、拾英堂美术馆、浙东海事民俗博物馆、烟台美术博物馆等展馆巡展。
据悉,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的本次巡展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深圳大学主办。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承办。
展现史诗性的气魄和力度
历史的迷朦烟雨被吹开,海洋风流人物逐一被请出场,此次巡展给观众展现了一幅壮丽广阔的历史画面。展览以两千年前战国的邹子,海洋理论第一人作为画展的开篇,历经战国、秦、汉、三国、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及***,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航海人物为核心绘画主题,历史事件为创作题材,共60多幅画作,其中包括法显、郑和、鉴真等系列组画。可以说,展览用全景式方式展现中华民族的大航海历程,完成了对中国大航海的一次前无古人的宏大叙事。
纵观展览,一种史诗性的气魄和力度喷薄而出。在时间上,两千多年的巨大跨度让巡展具有了深远的历史纵深感。在空间上,东起日本西至地中海的内容更具地域纵深感。不论时与空,都极具史诗性。在具体的策展上,策展方明确了作品一定要还原历史不编不造,在作品绘制手段和细节上能够再现历史质感与真实感,与史实相吻合,而在思想上,要求既要有尊重历史的严谨态度,又要有超越历史看历史的思想高度。此外,展览以民族文明的叙事表现人物和年代梳理历史事件为主体,这也是“史诗”之格局。
传递海洋文化前辈的文化火种
除了这种符合大时代需求的责任感,展览的缘起中还更有一种感人的元素——承继中国海洋前辈们传递而下的文化火种的使命。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深圳晚报副总编辑、海洋文化学者梁二平深情地回忆起前海军装备部部长少将郑明先生的嘱托。郑明在退休后投身海洋文化建设这一当年鲜有人问津的事业长达20多年之久。郑明将军曾经担任北京郑和研究与海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促成过海洋文化领域里的许多重大事项。
郑老曾经多次到深圳关注这里的海洋文化发展。差不多是十年前,有一次,他对梁二平说:“你们搞古海图研究是件有意义的事,如果还有精力,要关注一下海洋绘画,我们海军有个老画家张嘉壎,默默无闻又痴心不改地画了一辈子海洋与郑和下西洋,你们能不能把这些画海的人组织起来,共同来建构一个全国的海洋绘画体系。”2016年清明那天,梁二平和另一位策展人,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张岩鑫带着《“风帆时代”——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年绘画作品展》的约稿“蓝图”来到郑老的病床前,向已经完全陷入昏迷的郑老汇报。梁二平握着他的手轻轻在他耳边说:“我们按照你当年的嘱托策划了《“风帆时代”——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年绘画作品展》,已经通过了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的立项。”
之后,策展方联系上了郑老所提到的张嘉壎,让他的《郑和下西洋组画》成功参展。而在展览举办之前,张嘉壎已经胃癌晚期,张老曾表示,能参加这个展览了却了他想给公众展现郑和下西洋伟大历史画卷的心愿,此生无憾。
构架史诗性海洋艺术库
为了这个展览,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的专家们深入研究世界各地的海洋绘画,广泛搜集国内外资料,为展览积攒了深厚的学术积淀。在研究中他们发现,由于东西方古老文明体系和哲学观不同等种种原因,古代中国艺术家针对海洋题材的绘画作品明显少于西方。仅从海战画的数量与质量对比来看,流传于世的中国海洋绘画作品非常稀少,更不用说记录中国航海历史和人物的作品了。这更加坚定了他们组织中国当代画家,描绘中国大航海史诗的信心。
在两位策展人看来:我们总是在说要“文化自信”,其实,中国古代大航海起步不比西方晚,航海技术与造船技术也不落后。只是历史与文化原因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纪录与弘扬这方面的事迹与人物的不足。古代航海家只有郑和在去世两百多年后,才在一部神魔小说中留下一个不很高大的插画身影。进入现代,甚至新中国成立快七十年了,我们也没有一个系统反映古代中国航海家的书集与画集,所以,策展方专家们在感到这个策划意义重大的同时,也感到了肩负的重担。现今我国正处在海洋事业、海洋文化的大发展时期,在这个历史发展极其重要的阶段,传递中国的大航海文明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这样就必须要创新表达方式和形式。
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张岩鑫对记者说,谈“文化自信”容易,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有系统的民族文化建构、修复,并且以历史的名义还原好我们的文化脉胳,通过普及与更新,提升全民的文化自信。在当前的大背景下,我们尤其要修复和整理好被长期忽略的中华民族海洋文化脉络。这个以艺术形象架构出一幅中国大航海的史诗画卷的项目,就是要反映中华海洋文明的重要历史瞬间,借此展示中国大航海的历史价值和思想份量,提升中国海洋文化的地位与影响力,打造海洋文化艺术的新品牌,并由此架构出史诗性质的历史题材系列创作的艺术库。
走心的策划给出震撼的效果
本次巡展的社会反响非常强烈,得到了包括人民网、凤凰网、今日头条、ZAKER、深圳特区报等中央及地方重要媒体、网络媒体的全方位报道。同时也得到了从领导、专家到普通观众的高度评价。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副院长王记华高度赞赏了展览所体现出的创新精神。这种系统性整理与展示提升到国际水平,开辟了中国海洋文化艺术的创新之路。
深圳文体旅游局文化处张晋文处长在参观了深圳站的展览后表示,展览以绘画手段呈现很多鲜为人知的海洋人物和故事,这个工作做得很有心。中国上下五千年,海洋文化也同样博大精深,只是一直没有过多被重视,作为我们这一代,需要继往开来,将海洋文化研究工作继续做深做实。为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的这个工作点个赞。
一位历史老师在看了深圳站的展览后说,能见到海战方面这么数量巨大的珍贵资料,实属幸事。把中国的海洋历史以这么生动直观的方式补充完整,是对教育事业的一大贡献。
中国人也有辉煌的大航海。此次展览通过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海洋文化艺术交流吸引海内外学者、艺术家了解中国海洋艺术,共同建设当代中国的全新海洋文化架构,提升中国海洋文化地位与影响力,开辟中国海洋文化艺术创新之路,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和尝试。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