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涵地负 德诚志远 ——聚焦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建院65周年
发表于 2017-01-05 10:14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记者 刘布阳 通讯员 陆莹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建校65年来,坚守服务行业***,坚持特色办学理念,在“走出去”办学、航海专业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数十年来共培养出13 万名航海及相关专业人才,为交通运输职业教育贡献了独特经验,为我国航运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江苏海院几内亚学院开学典礼现场。
江苏海院领导与几内亚学生合影。
江苏海院 借力“赢联盟”远航非洲
今年秋季,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江苏海院)在非洲几内亚创办“分校”江苏海院韦立船员学院,并于日前正式开学,几内亚国家领导人和中国驻几内亚大使等出席了开学典礼。此事引发媒体广泛专注,社会各界对江苏海院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大步“走出去”办学给予积极评价。
●在几内亚创办航海院校
“江苏海院能够走向非洲办学,得益于多年来积淀的深厚航海专业办学实力、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以及长期开展国际合作拓展的实践经验。这是我们这所航海院校能‘走出去’的先天优势。”从几内亚回国不久,江苏海院校长刘红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道出了在国外办学的独家心得。
韦立船员学院,“韦立”二字来自于新加坡企业韦立国际集团的名字。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孙修顺是江苏海院校友,1984年毕业,曾在青岛远洋运输公司工作,后来辞职创业,在香港成立韦立航运公司。2010年,孙修顺在新加坡成立韦立国际集团,是集船东、船舶管理、资源开发,以及能源贸易运输等多个领域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海运集团。
孙修顺创业成功后,以各种形式回馈母校,江苏海院也对韦立国际集团的发展给予人才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校企双方有着良好的情感和合作基础。
近年来,韦立国际集团从中国大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看到了新的商机,开始将目光投向远在西非的几内亚。几内亚铝钒土资源丰富,2014年,韦立国际集团“牵手”香港宏桥集团、中国烟台港集团和几内亚UMS物流公司,组成三国四方“赢联盟”,共同开发几内亚的铝钒土,并致力于开辟一条连接中国和几内亚的海上物流通道。
在几内亚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韦立国际集团开始投资矿山开采业,营建配套的道路和码头设施。几内亚的铝钒土矿石开采出来后,先通过30公里的陆路运输抵达内河港口,装上驳船运往深水锚地再转到远洋货轮,然后经过45天的航行运抵中国烟台港。这是一条前景令人期待的现代“海上丝绸之路”新航线。
在这条中非间的矿业开采和运输产业链条上,韦立国际集团计划以30对驳船的运力投入铝钒土从内河转运到海上的作业。这些驳船上需要一批技能和纪律过硬的船员。此前,韦立国际集团录用的都是印尼籍船员,“赢联盟”企业要在几内亚长期发展业务,使船员本土化是降低人力成本的最佳路径,而几内亚没有任何教育机构培养航海专业人才。
江苏海院抓住了这个市场需求信息,及时登上了“赢联盟”的巨轮,成为这一产业联盟平台上的一员,承担了赴几内亚办航海院校、培养非洲本土船员的重任。
江苏海院曾派出合作发展处负责人许进军赴几内亚调研人才需求情况和办学条件。他对学校在几内亚办学的前景充满信心。在他的调研报告中,记者看到详细的人才需求数据:目前,韦立国际集团在几内亚投入驳船12艘、拖轮12艘和4个浮吊,两年内在几内亚建设造船厂,自造驳船拖轮,达到30对驳船的运输能力。每艘驳船拖轮需要2名水手和1名机工,每台浮吊需要4名水手和2名机工,需要船长、大副、二副以及轮机长、大管轮、二管轮各1名。在这个中几合作项目上,不仅产生了船员的需求,今后在造船、港机操作等岗位上也将产生很大的人才需求量。
“几内亚政府十分支持我们去办航海院校。”许进军介绍说,几内亚不仅看到了“赢联盟”项目对促进本国人员就业的利好,远期来看,也可以促进几内亚发展航海业。同时,该项目还能够直接促进中几两国间的经贸、文化和人员交流。这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因此,几内亚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今年9月,江苏海院作为甲方与韦立国际集团签署了合作共建“几内亚江苏海院韦立船员学院”的协议,韦立学院顺利开学。
日前,江苏海院已派出五名外语好、业务强的教师赴几内亚工作。韦立船员学院计划在几内亚当地每年培训120名船员,首期开班已招收了30名学员。他们完成学业并通过考核可获得由几内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江苏海院颁发的毕业证书,表现优秀的毕业生将被韦立国际集团直接录用,从事铝钒土矿出口海运服务。
江苏海院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与国际企业集团共谋发展,通过主动创新,在“走出去”办学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个层面对标办学国际化
江苏海院二年级学生小贾对自己足不出校就能上新东方的英语课感到很满意。
学院国际教育交流与服务中心负责人李恩亮告诉记者,在提升英语教学水平方面,学校在专业课程中全面实施双语教学,将新东方的语言培训体系引入校内,设立校内新东方学习中心,将本校老师和新东方老师混编,全力提升本校教师的外语教学能力;成立了雅思英语学习基金,每年拨款资助学生参加雅思、托福等出国类语言考试。
“我们的毕业生不仅专业素质过硬,英语水平高也是用人单位最满意的方面。”刘红明介绍,江苏海院办学65年来始终坚持练好“内功”,既保证航海专业建设水平始终居于同类院校之首,又坚持走国际化办学发展之路。
如何才能全方位、高水平地实现办学国际化?
“我们从三个层面上对标国际化要求,一是理念提升,形成航海教育无国界的国际化办学共识;二是战略部署,坚持开放办学,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国家重大战略发展;三是行动落实,既要走出去学习、交流和办学,也要请进来指导、合作和招收留学生。”刘红明介绍了江苏海院办学国际化的思路。
江苏海院是中国第一批履行国际海事组织《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简称STCW78/95公约),具有船员教育与培训资质的,为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航海院校之一。学院专业设置与远洋船员岗位群对接,设置了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以及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三个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国际公约对接,专业主干课程与岗位适任证书标准对接,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对接,毕业生取得的证书国际通用。
江苏海院还依据国际认证标准,将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到教育教学管理中,建立了《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了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审核,取得了《质量管理体系证书》,并于2008年取得了挪威船级社(DNV)认证证书。
教务处负责人胡明华介绍,江苏海院已将“国际化与开放战略”列为学院五大发展战略之一,经过几年的实践,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如:与加拿大亚岗昆学院合作办学,互派教师;“海外本科直通车”项目招收的学生获得江苏海院文凭并且语言过关后,可直接进入海外对接院校续读本科并取得国外大学文凭;与跨国公司合作,2013年开始与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航运公司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2014年,与美国罗克韦尔公司合作共建“江苏海院—美国罗克韦尔电气自动化实验室”,2015年,与芬兰一家公司合作共建轮机智能化机舱。
江苏海院在国际化办学的过程中,从学校维度,提升了国际化办学的视野高度,从教师维度,提升了师资国际化综合素质,从学生维度,建立了培养适应国际航运业要求的高质量人才教育体系。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学校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我们将把航海院校的深厚积淀转化为全新的发展动力。”刘红明表示,江苏海院在国际化办学的道路上,将更好地在服务国家战略、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中主动作为,创新发展,不辱使命。
特色发展 把专业栽植在产业链上
95.52%、99.37%、100%,这分别是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江苏海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数据,而该校航海类骨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亦连年居于高位。为何国际航运经济仍未走出低迷,而这家航海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却始终不愁就业?
学校校长刘红明作出了这样的解读:“我们在办学中坚守服务行业***、突出航海专业特色,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着眼于国家战略长远需求,致力于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都非常过硬的优秀人才,从而赢得了市场信任和就业口碑。”
●专业覆盖水运产业链
“造船、开船、用船、管船,学校的专业是围绕水运经济产业链设置的。”分管教学工作的江苏海院副校长陈晓琴向记者介绍,围绕地方或区域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学校适时调整、增设专业,构建了“特色引领,水陆并举”的8大专业群,46个专业。
陈晓琴说,学校在需求引导下,把专业精准“栽植”在产业里,她介绍了江苏海院主要专业所对接的就业领域:
航海技术专业群、航运管理专业群主要服务于海洋运输产业,面向航运企业、港口企业、港航物流企业、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国际物流企业,从事船舶驾驶、轮机操纵、机电设备管理维护以及船舶运输管理、国际航运生产、经营与管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群服务于海工制造业,主要面向大中型造船、修船企业以及海工企业,从事船舶生产、建造、修理、检验等船舶工程领域的技术、工艺、检验、焊接施工、焊接设备操作等工作;机电工程专业群服务于装备制造业;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为电子信息、物联网等地方信息产业发展服务;经济贸易专业群对接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岗位;人文艺术与涉外旅游专业群主要服务涉外旅游、国际邮轮乘务等领域。
学校按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两条主线统筹设计课程模块,构建了“双线并重、能力递进、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学校还在航海类专业实施“卓越海员计划”,培养精品船员,全面提高航海类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做强做大骨干专业,逐步淘汰老旧专业。江苏海院十分重视“专业诊断”工作,借鉴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制定专业建设标准,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开展专业教学诊断与改进,实现专业内涵建设有标准、校内专业诊断成为常态。
由于航海专业特色突出,江苏海院形成了招生、就业两头旺的良好势头。据统计,全国48所开设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电子电气技术、国际邮轮乘务专业的本专科院校中,江苏海院4个专业的招生规模连年位居第一,且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5%以上,专业对口率达80%。学校目前已是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核定的水上专业办学规模最大的航海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 划动特色实训“四条船”
“想在全国赛事中拿大奖,就到我们学校来培训。”江苏海院师生对自己学校的教学和实训能力十分自豪。
在2011年至2015年的三届全国海员技能大比武中,学校代表队取得了包揽前三名的优异成绩,同时,由江苏海院指导的企业代表队也连续三届获得企业组团体赛冠军。
“我们学校的实训设施富有特色,拥有‘四条船’。”陈晓琴介绍:一是价值1亿多元的校内仿真实训船,包含校内基本技能训练中心、仿真模拟训练中心和轮机智能化机舱三大平台;二是停泊在板桥实训基地长江中的“育睿轮”;三是与企业合作的、从南京开往韩国釜山的“育锋轮”;四是学生毕业实习时的顶岗实习船。
不仅有“四条船”,还有校企合作这把“桨”有力地推动江苏海院航海专业建设水平保持在很高的水准上,而且保障了学校在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之路上稳步前行。
江苏是航运大省,拥有航运企业百余家,其中大型企业20多家,中小型企业80多家,丰富的水运行业资源,成为江苏海院拓展校企合作的广阔天地。
学校成立了“政行企校”四方合作发展理事会,目前,学校共与377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与1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建有一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5个校企技术研发中心、3个企业学院、4个校中厂、3个厂中校。
在科学设置专业的基础上,学校提出了“三接轨三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需求接轨,校企融通;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国际公约)接轨,课证融通;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接轨,工学融通,形成了“船校交替、课证融通”等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产教融合发展、校企协同育人,江苏海院的专业建设水平、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上岸能教学 下海能开船
杨太金是航海技术学院的副教授,同时也是一名资深的远洋船长,在学校被学生们称为是“船员老师”,而在船上又被水手们尊称为教授。
在江苏海院,像杨太金这样上岸能教学、下海能开船的教师还有很多,目前持有船舶适任证书的教师就有100多人,其中,船长、轮机长有28人,这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了90%以上。
学校人事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有关国际公约要求船员5年内应具备6个月的海上实践经历,这也是海事部门对航海院校师资的任职资格要求。为此,学校每年安排百名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百名教师到国内外参加专业和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对上岸能教学、下海能开船的优秀教师实行“双岗位双能双薪”。
学校通过深化改革和机制创新,每年资助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教研教改团队、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团队、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团队、博士工作室团队提升能力。通过实施“千帆计划”,形成了教师队伍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学校拥有了江苏省科协首席专家、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博士团队等高层次人才70余人。
此外,学校还积极实践校企互动“双能递进、分层培养”的师资培养模式,在校外建立了30个双师培养基地、6个教师流动工作站,保证教师接触到最新的技术技能,有效解决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保鲜”问题。
如今,学校常年聘请10余位国际国内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30多名教学科研水平高的行业专业教授担任兼职教授,近600名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企业技术骨干、业务主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了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练型”专兼职师资队伍。
面对航运经济低迷导致的企业用人数量减少的现状,刘红明说:“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让我们对航运业的前景充满信心,我们相信,真正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任何时候都会受到欢迎,所以我们始终坚持办好航海特色专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才是立校之基和发展引擎。”
有形到无形 航海文化融入血脉
在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江苏海院”),随处可见的航海文化元素令人印象深刻。“港”“船”“锚”“海”“浪”等具象视觉符号,直接展示着航海院校的专业特色与事业情怀。
不仅如此,江苏海院将“海涵地负、德诚志远”的校训精神浸润在每一项办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每一名师生的血脉里。
从有形文化的直观启示,到无形文化的内在塑造,成就了江苏海院人独特的精神气质。
轮机智能化机舱实训基地。
锚。
学生风采。
●校园宛如航海博物馆
来到江苏海院江宁主校区,扑面而来的便是形如巨轮前桅的南大门,在白色的“帆”与蓝色的“浪”衬托下,“巨轮”破浪前行,气势不凡。
学校图书馆朴素大气,外形似巨大的船舶驾驶台。隔河相望就是航海文化广场“海泽园”,几面青灰色的圆弧形文化墙,镌刻着徐福、郑和、哥伦布、麦哲伦等中外航海家的浮雕像和航线图,以及当今世界主要港口、航线、海事组织等。
“海泽园”中心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锚,锚尖直指蓝天,在波浪形岩石底座衬托下,仿佛定格在起锚瞬间,力量感十足。学校党委书记马长世介绍,此雕塑名为“启航”,是远洋船上的实物锚,系杰出校友新加坡韦力国际集团董事长孙修顺捐赠,象征学校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也意在激励学子做有理想、有追求的航海人。
马长世说:“我们学校建设了一批特色文化景观和文化设施,校园的空间规划和景观设计很好地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航海特色文化,学校许多建筑都形似船舶或船舶的某个部位,名称都富有航海文化内涵,路、桥、湖泊、公园,乃至宿舍和餐厅都拥有雅致的名字和丰富的内涵。”
校园东区是船舶类专业教学实训区,命名主题为“船之港”,区域内的教学和实训楼命名均出自中国古代优秀典籍关于知行合一的阐述; 中区是公共教学区,命名主题为“德之魂”,公共教学楼和图书馆在此,强调“德”,意在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人格;西区是航海类专业教学实训区,区内建筑以“海之梦”为命名主题,彰显着学院“接续蓝色文明,光大航海精神,实现民族海洋梦”的追求。
学校还全面规范了校名、校徽、校标、校旗、校歌、校色等一系列形象符号,并统一应用在建筑、标牌、服装、办公用品等方面,拥有了全套的现代化航海院校形象视觉体系。
走在校园里犹如行走在一座巨大的航海博物馆,动静结合的文化景观和醒目标识,不仅让校园区域功能清晰,而且让生活其中的学子随时随地浸润在航海文化中,直观地了解航海的历史,感受先驱的探索精神,从而建立起对从事航海事业的期待和信念。
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
学生风采。
●特色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在江苏海院的校园里,每天清晨、傍晚,都有一支精神抖擞、风纪严谨的学生队伍护卫着国旗,风雨无阻地在图书馆前的广场上升降国旗,成为校园里一道别样的风景。
据介绍,这支由36位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的国旗护卫队成立于2008年,一批批旗手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国防、法律教育,他们坚毅自律、品德优良,通过每天的升降旗和礼宾活动,在校内外传递着航海院校学子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忠诚守纪的正能量。
马长世说:“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以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育人功能为目的的,通过具体的文化建设载体,不断挖掘、凝练出航海院校的文化内涵,从而影响人的长远发展。”
据了解,江苏海院正在实施的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通过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建设内容,使“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在加强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不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邀请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一线人员从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梳理工科专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依此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开设了航海文化、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并将第二、第三课堂文化活动纳入学分管理。
亚丁湾护航船长张斗胜老师开讲百川讲坛。
在文化活动品牌的培育中,学校举办了系列文化讲座,形成了广受师生欢迎的品牌活动“百川讲坛”,共邀请了近百位各领域知名专家作了历史、文学、哲学、艺术、时政、法律、诚信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一些杰出校友也曾与新生分享成长故事和创业经历。通过聆听“百川讲坛”,学子们受到丰富的文化熏陶、巨大的精神鼓舞和深刻的职业道德教育。
“航海文化节”也是学校精心打造的系列主题文化活动。学校各二级学院充分发挥专业特色,通过举办各项专业技能比赛,开展航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以及摄影、海报设计、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人文素养和创新潜能。
在社团文化建设中,学校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管理着妍舞社、净心国学社、流萤文学社等数十个优秀的社团,经常性组织开展特色鲜明、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先后邀请了江苏省扬剧团、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团、南京医科大学管乐团等到校内演出,使学子们受到艺术熏陶。
此外,学校通过组织以科普创新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以畅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读书节”等品牌文化活动,使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文化阵地的开拓和利用方面,学校积极依托校报、校网、广播、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媒体渠道,积极广泛地传播和弘扬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学校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托定向培养海军士官生。
●半军事化管理塑优质人才
在校园里,身着海员制服、步伐整齐、仪表严整、行止有范的学生随处可见。许多家长对孩子到江苏海院后的变化感到欣慰,因为孩子越来越守时、有礼、言行得体。
这一切,得益于学校对航海类专业学生实施的半军事化管理。马长世介绍:“航海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航运人才,要求从业者不仅专业素质过硬,在远洋船上工作时,还要服从指令、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在‘流动的国土’上维护国家利益。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纪律意识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为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江苏海院在育人过程中实施半军事化管理。根据专业实际,修订和完善了半军事化管理办法,对海军士官专业学生严格执行准军事化管理,对水上专业学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对陆上专业学生参照半军事化管理。
除了军训,学校还对学生每日生活、内务卫生、仪表风纪、出操升旗等提出严格要求,意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和生活作风、良好的服从服务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等。
在社会实践中,学校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2014年,学校参加了青奥会志愿服务,承担了开闭幕式部分表演和志愿者服务工作,学子们优异的表现得到各方赞扬。亚青会、航海日纪念会等活动的主办方也主动邀请江苏海院参与志愿者服务,看重的都是学生们“形象气质佳,敬业精神好,服从意识强”的优良素质。
此外,学校还创造条件让学生们广泛参加节能环保、学雷锋、支教等社会公益活动,通过服务社会,认同主流价值,树立社会责任感。
65年来,江苏海院几代师生薪火相传,形成了以校训“海涵地负,德诚志远”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体系,并将之与社会主流文化、行业特色文化无缝融合,从而体现出“文以化人”的价值,不懈追求着教育的终极目标。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