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号在西太平洋发现稀有深水海兔
发表于 2019-06-05 15:44
“发现”号在海底拍摄到的海兔
“发现”号在海底拍摄到的海兔
5月27日,中国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对位于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南侧系列海山展开调查时,船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采集到两只稀有的深水海兔。
当天,“发现”号对一座海山进行了调查取样。在970米深度,潜水器实时回传的高清视频中出现两只头部是粉红色、身体发白的蜗牛状软体动物。随船科学家判断它们是深海里非常罕见的海兔。随后,“发现”号操作手精准地将两只海兔吸入采样罐。
据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奎栋介绍,海兔学名为“海蛞蝓”,因头上两对突出的触角像兔耳而得名。海蛞蝓并非是单一物种的称谓,而是海兔科海洋腹足类的统称。其中,裸鳃类和后鳃类是报道较多的类群。 “由于研究不充分,海蛞蝓在高级阶元的系统分类上仍然比较混乱,尤其是近年来在亚纲、下纲、总目、目、亚目等阶元变动频繁。”徐奎栋说。
据悉,海蛞蝓在全球范围内已知的有3000多种,从近岸到5000米的深海底均有分布,主要发现于热带浅海,少部分见于南北极海域、西北太平洋及东北太平洋的深水(水深超过200米)。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东北太平洋深水共发现了8种海蛞蝓,而西太平洋深水,特别是水深超过1000米中还未见有海蛞蝓的相关报道,这主要是由于该海域海底极度缺乏探测研究所致。因此,这个海域到底有多少个种类的海蛞蝓、它们如何分布、种群数量如何,以及与其他海域海蛞蝓的起源进化关系等问题,目前都是未知的。徐奎栋表示,对于一个未知物种,通常需要两个甚至多个标本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分类鉴定和描述。
除了两只海兔,“发现”号此次下潜还采集到柳珊瑚、黑珊瑚、海绵、柱星螅、海星、铠甲虾等20多种、60多个海洋动物标本。“我们在这个潜次还采集到了4种裂黑珊瑚,这是在邻近几座海山中很少看到的。”徐奎栋说。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海员之家立场。其真实性及原创性未能得到中国海员之家证实,在此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联系邮箱:cnisu@foxmail.com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