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生,更需要向阳而行。
“砰、砰、砰”钝器碰撞的声音交错,在漆黑的洋面上陡然间响起。
在平稳行驶的船舶上,一群年轻海员突然躁动起来,他们拿起一切眼前能够看到、手边可以触及的器具,冲到一位厨师模样的人面前。几声闷响后,厨师倒在地上……尽管如此,海员们还继续挥舞着手中的利器。
船长胡月祥听到声响,冲向餐厅,制止了正在围攻厨师的海员们。
这是2007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此时,这艘从上海出发的远洋轮船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再转道巴拿马运河进入太平洋。60多天漫长的航行过后,疲惫夹杂着烦躁的情绪正悄然滋长。最终,他们集体失控,酿成悲剧。
对于有30多年航海经验的船长胡月祥表示,类似的事情不是第一次出现。
琐碎小事被无限放大
曾做过海员,目前任天津海事局安检员的张会国观察到,几乎每艘远洋船舶上,都有80%左右的海员之间会发生口角, 20%左右的海员会出现拳脚相向的行为, 严重的斗殴现象所占比率也能达到5%。不仅如此,近年来,海员斗殴事件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在与世隔绝的大海上,即便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也会被无限放大。张会国记得,船上两个海员被分配去进行船舶保养工作。因为工作分配不均,两人之间产生了隔阂。趁着一次高空作业,一名海员故意将安全绳松掉。“还好他摔下来的地方没有什么尖锐物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回想起这些,张会国至今还觉得脊背发凉。
华洋海事中心吴家明船长也遇到过此类恶性事件。
一位海员,由于家里有特殊状况发生,加上数月的海上航行,精神已近崩溃。
“那个时候,他整个人都是不对的,和他聊天的时候,都能感觉到他身上散发出的紧 张和烦躁。”
这样的紧张和烦躁最终酿成惨剧,该海员在登上另一艘远洋船舶后,与俄罗斯籍船长发生争执,最终导致双方持刀相向。 “这个案件发生在2007年,由于种种原因,直到现在还没有解决。”吴家明语带无奈。
在远洋航船上,自残事件也时有发生。
“一位思乡情切的海员,因不能休假,就使劲踢船上的钢板,生生把脚踢成了骨折,目的只是为了回家。”张会国说。
在2017年发布的一份对6000名中国海员的调查问卷中,记者看到,海员的心理健康程度要远远低于普通人群。在这份心理调查表格上不难发现,在各个可能触发心理疾病的测评维度上,海员的调查得分都远远高于正常人群,一半以上的海员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等疾病。
在张会国等人看来,这正是船上过激行为频发的内因。
封闭环境下的心理困局
那么,为何在海员群体中,心理问题如此多发? 吴家明认为,远洋环境中新鲜食材的缺乏、长期在海上漂泊带来的孤独感、尊严的缺失等因素叠加,使海员显得敏感而脆弱。
“斗殴或打架似乎是海员宣泄压力的一种方式。”吴家明称。
一般来说,远洋船舶经常一出海就是十多个月。一艘船上一般只有不到20个人, 除了值班人员,倒班休息的海员,闲下来的 就只剩下2、3个,都凑不齐打牌的人。
在船上,经年累月与世隔绝,海员之间也没有交谈的话题,“没得聊、烦得很”是海员的共同感受。
失去社交的通道,使海员们的沉入到不见底的孤独之中。遇到压力无处倾诉,心情久久不能释然,经年累月,海员的心理留下了无法弥合的伤痕。
“我那个时候的心理状态就像是一根绷紧的皮筋,只要稍一用力,就会断掉。” 张会国这样描述。
除了孤独,还有其他因素使海员的心理日渐枯竭。
23岁的海员陈健渴求的,是一份真实的爱情。然而现实却总是意想不到的骨感。 海员交友的途径很窄,“都是网上认识 的”。他没办法给女孩太多承诺,一年到头 ,见面的日子屈指可数。
聚少离多的生活,逐渐冲淡了感情,时隔不久,电话那头的女朋友终于向他提出了分手……
这种戛然而止的感情已经是生活的一种常态,不仅如此,有时候,他们还会面对更加冰冷的现实。
和陈健同船的另外一个船员和女友恋爱了三年多,他拿出了全部的积蓄,包括向父母借来的20多万元钱在城市买了一套房子,希望在结束海上生活后,和女友过上普通夫妻的生活。然而,一次远洋结束,打开家门后,见到的却是一张陌生的脸庞,梦想瞬间破灭。
“原来女友早在半年前就把房子卖掉了,卷走了所有的钱”,“说是赔偿青春损失费,人跑了,打官司也要不回来钱了。”朋友这样向陈健抱怨,一边说一边骂,骂着骂着,眼泪又啪嗒、啪嗒地掉了下来。
事实上,这种现象并不鲜见,聚少离多的生活,冲淡了感情的同时,还带来了无尽的猜忌,感情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温暖土壤。
得不到常人应有的幸福,对海员造成的伤害无法言喻。
除此之外,尊严的缺失也让心理进 一步失衡。“那是比冬天的海水更让人刺痛的感受,让我们倍感心寒。”陈健这样形容。
船舶到港后,一些船公司的负责人 从不体恤海员,到港口就会安排大量额外 的培训和考核,无情地剥夺了海员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部分船公司的负责人、港口检察人员到了船上就指手画脚,说话都是命令、指责的口吻,一旦发现问题就要罚钱或扣船。
整个社会对海员的认知也始终处于低位。“近些年来,很少出现对海员的报 道。”陈建有些不平,“说句实话,有时候, 我们自己也不是很看得上这个职业,没有存在感。”
然而,事实上,海员在现代社会中 所扮演的角色却极其关键。吴家明告诉记 者,80%~90%的贸易都是通过海上运输实现的。
海上悲剧,怎么破?
帮助海员走出心理困局,已刻不容缓。
吴家明认为,人性化的管理对于***而言,极其关键。 而在这方面,作为船舶上“灵魂人物” 的船长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
“只有温暖和耐心,才能融化冻结在心底的坚冰”。
他回忆起这样一件事,有一位海员驾驶技术不过硬,在临近美国长滩港,有一段航道又窄又急,由于这位海员操作不稳,导致船舶左摇右晃,还和另一艘杂货船发生 了轻微碰撞。
遇到如此情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解雇。但是那位海员家境贫寒。靠港后,吴家明找到了他,告诉他暂时找人接替他的岗位,并给他一个月的时间熟悉岗位。 “现在人家也做水手长了呢。”吴家明颇为欣慰。
周末,吴家明会组织大家一起运动或包饺子。“包饺子的时候,大家可以一起聊聊天,心中的疙瘩也会悄然冰释。”
他发现,每次组织海员一起活动时,久违的纯真和明亮就会重新回归到年轻的面庞上。
他记忆犹新的是一件发生在日本港口的事情,“因为我有恐高症,从舷梯下来的时候,所有海员都簇拥着我,怕我摔倒。这让日本港口管理人员感到震惊。”
吴家明觉得,其实,每一位年轻的海员都 像一张纯洁的白纸,在他们心中种下善良 的种子,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温暖和感动。
而张会国认为,事实上,整个船公司的管理层都应当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就此,他提出了几项具体的建议, 包括建立岸上支持系统、帮助船员解决家中突发事件等。
在建立岸上支持系统方面,张会国提出,海员长时间不在家中,很多事情女人又难以独自承担,因此,可以由船公司牵线搭桥,建立海嫂联盟,解决海员的后 顾之忧。 他认为,在海员工作期间,船公司 还应当帮助他们处理家中的突发事件。
“有一些船公司在这方面做的还是非常好的,比如中远海运集团。”
张会国记得,船队中有一个家住汶川的海 员,2008年地震发生时,中远海运集团第一时间派人冒着生命危险,赶到余震不断的汶川,帮助他的父母重建家园。当船公司将父母的照片发到船上时,那位汶川 海员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除了人性化管理之外,业内不少专家 认为,提高犯罪成本、制定合理的休假体系以及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机制对于解决船 员心理问题,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在提高犯罪成本方面,张会国提出,可以在船上安置360°无死角的监控和录像系统,“这会大幅提高海员的作案成本,于无形中起到震慑的作用。” 他说。
此外,张会国还提出,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休假体系对于舒缓船员心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建议,在这方面,应当向欧美国家看齐。
“海员这个职业是一个长跑的过程,必须全程保持在平衡的状态才能坚持到底。很多欧美国家的海员一般工作三个月后就会休息一到两个月,这是当地科学机构经过缜密研究后得出的最佳航海日程。”融入到正常的社会氛围,孤独的感觉将会被瞬间消解,视野也会开阔很多。
而胡月祥则提出,若想破解船员的心理困局,一套健全的心理辅导机制也亟待建立。
“重要的是,这套机制应当贯穿海 员职业生涯的始终。”胡月祥说。 他具体提出,比如,在航海类学院,就要为学员设置心理课程;筛选海员时,把心理素质纳入考核范围内;为每一位海员建立一份心理档案并定期分析;请心理医生或大学教授为海员做心理疏导, 帮助他们化解心结。
“哪怕只是一次长时间倾诉与聆听,也能让负面情绪找到出口,人就会从死胡同里走出来。”胡月祥说。
同时,他也认为,海员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与关爱。
“社会媒体应当重新把聚光灯转向这个群体。这种关注,本身就是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可以帮助海员找到自我认同感,让心灵逐渐充盈起来。” 他说。
胡月祥作为海员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世博会表彰会
胡月祥向记者讲述了一件让他至今难忘的事。 “进京参加世博会表彰会,穿着海员的制服坐在人民大会堂里,连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都一直把镜头对准我。尽管只在《新闻联播》出现了一秒钟,但这并不是每一位代表都能享受的殊荣。” 胡月祥说。
他记得,当晚,坐在电视机前的家人紧张又兴奋,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当他的面孔出现时,全家老小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冲着他鼓掌。在如潮的掌声中,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悄然涌上心头,眼眸也渐渐模 糊起来。
“那是属于我们的春天,希望它还能再来。”采访结束前,胡月祥对记者说。
如何帮助船员摆脱心理困局,专家学者以及船长船员的建言献策:
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对于***而言,极其关键。
提高打架斗殴成本,比如,可在船上安置360°无死角的监控和录像系统。
科学合理的休假体系对于舒缓船员心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欧美国家的海员工作三个月后就会休息一到两个月,这是当地科学机构经过缜密研究后,得出的最佳航海日程。融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孤独的感觉将被瞬间消解,身体和心理都会得到充分放松。
若想破解船员心理困局,一套健全的心理辅导机制亟待建立,重要的是,这套心理辅导机制应当贯穿海员生涯的始终。
营造全社会关注海员、爱护海员的社会氛围,比如更多报道他们的优秀事迹,让海员的社会地位得以提升。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海员之家立场。其真实性及原创性未能得到中国海员之家证实,在此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联系邮箱:cnisu@foxmail.com
>>>>>>>>>>>>>>>>>>>>>>>>>>>>>>>>>>>>>>>>>>>>>>>>>>>>>>>>>>>>>>>>>>>>>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