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 某船安检被查出雷达显示器不满足要求等多项严重缺陷
发表于 2019-03-13 16:40
船舶概况
检查概况
2019年2月份,连云港海事局船舶安检人员依法对靠泊灌河响水港务码头的“捷X”轮开展船旗国监督检查。经查发现该轮存在多项严重缺陷。
图1:两台雷达显示器的航向刻度圈有效直径约为200mm(低于250mm)
图2:靠泊发电机无高压油管漏油报警系统且无挡板(该发电机记录在船检簿中)
图3:机舱重油沉淀柜速闭阀外部关闭拉锁被拆断
图4:右舷2#货舱二氧化碳管路断裂
图5:主消防管路多处洞穿
图6:多个货舱盖夹扣装置锈蚀严重不能使用
图7:机舱通风筒多处洞穿
连云港海事局船舶安检人员按照程序对该轮实施了禁止离港措施,并通知该轮船检机构。
法规依据与缺陷描述
01、雷达显示
❒ 法规依据:《2004年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06年修改通报(以下简称:2004《规则》2006修)/第4篇/5章/附录3
(雷达显示)设备应在没有外部放大的情况下提供日间显示,其在航向刻度内的最小有效直径为:1000总吨及以上,但小于10000总吨的船舶为250mm;...。
❒ 缺陷描述:两台雷达航向刻度有效直径小于250mm(实测200mm)。
02、高压燃油输送管路
❒ 法规依据:2004《规则》2006修/第4篇/2-2章/1.15.1
位于高压燃油泵与燃油喷油器之间的所有外部高压燃油输送管路,应设有一个能够容纳因高压管路破裂对漏出的燃油加以保护的套管管路系统,...。套管管路系统还应包括一个收集漏油的装置,以及一个燃油管故障报警装置。
❒ 法规依据:2011《规则》第4篇/2-2章/1.15.1
对于2011年9月1日之前建造的船舶,...,应在不迟于2012年3月1日以后的第一次检验满足下列要求:对于货船,不论柴油机功率大小,可采用适当的围蔽为高压燃油泵和燃油喷嘴以及之间的高压燃油管路提供保护,而不必加装高压套管组件及燃油泄漏报警装置。
❒ 缺陷描述:靠泊发电机无高压油管漏油报警系统且无挡板。
03、燃油速闭阀
❒ 法规依据:2004《规则》第4篇/2-2章/1.15.1
每一燃油管如损坏后会使燃油从设在双层底上方的储油柜、沉淀柜和日用油柜溢出,则应在这些油柜上装设旋塞或阀,当油柜所在处所失火时,能在此处所外的安全地点加以关闭。
❒ 缺陷描述:机舱重油沉淀柜速闭阀失效。
04、二氧化碳管路
❒ 法规依据:2004《规则》第4篇/2-2章/3.10.1&1.19.1
3.10.1在2000总吨及以上的货船的装货处所应设有符合本章 1.4 规定的固定式气体灭火系统予以保护,或用能提供等效作用的固定式灭火系统予以保护。
1.19.1所有船上的灭火设备应保持良好状态,并随时可以立即使用。
❒ 缺陷描述:右舷2#货舱二氧化碳管路断裂。
05、主消防管路
❒ 法规依据:2004《规则》第4篇/2-2章/1.3.6&1.19.1
1.3.6在热作用下易于失效的材料,除非有充分的保护,否则不得用作消防总管和消火栓,...。在可能装运甲板货物的船上,消火栓的位置应随时易于接近,消防管的布置应尽可能避免被甲板货物所损坏。
1.19.1所有船上的灭火设备应保持良好状态,并随时可以立即使用。
❒ 缺陷描述:主消防管路多处洞穿。
06、夹扣装置
❒ 缺陷描述:2004《规则》第3篇/2章/2.5.1&2.5.3
2.5.1在“位置1”和“位置2”的舱口,设有衬垫和夹扣装置的风雨密钢质舱盖或其他相当材料舱盖的舱口围,...。
2.5.3保证和维持风雨密的装置,应经认可。这种装置应能保证在任何风浪情况下保持密闭。
❒ 缺陷描述:2#货舱盖多个夹扣装置锈蚀严重不能使用。
07、通风筒
❒ 缺陷描述:2004《规则》第3篇/2章/2.8.4
除本章2.8.3规定以外,通风筒的开口应具备有效的风雨密封闭设备。
❒ 缺陷描述:机舱通风筒多处洞穿。
点评及建议
该轮雷达显示器尺寸不足从而导致其显示的航向刻度有效直径低于法定要求;靠泊发电机建造装船之前其高压油管即未安装套管组件及燃油泄漏报警装置,亦未按要求加装适当挡板。该轮安检发现的雷达显示器和发电机高压油管缺陷均为船舶构造和设备的先天性缺陷,属于船舶建造控制和船舶检验把关质量问题。
该轮重油沉淀柜速闭阀拉锁被拆断属于船员维护保养操作不当同时对消防设施重视不足,造成消防安全设施失效。其二氧化碳管路、主消防管路、货舱夹扣装置、机舱通风筒等问题,则凸显了航运公司、船员对船舶缺乏管理和维护保养的严重问题,特别是其机舱通风筒锈穿竟然通过粘补打油漆的方式保养,充分说明了公司、船员对船舶航行安全,对船舶定期维护保养的忽视。
综合上述原因,导致该轮存在多项严重问题,在此次船旗国监督检查时得以暴露。船方为其疏于维护保养、安全意识淡薄以及管理缺位等问题,最终付出了代价。但是船舶安检人员相信,这些代价如果能够引起船方重视,切实加强船舶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必将避免付出更大的代价和难以挽回的损失。
供稿:孙金朝
编辑:王婷婷
校对:余晓强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海员之家立场。其真实性及原创性未能得到中国海员之家证实,在此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联系邮箱:cnisu@foxmail.com
>>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