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平:海上救助人才告急!建议增加专业救助风险津补
发表于 2019-03-13 16:34
“我国救助装备和技术不断提升,各种装备的研发投入不断加大,饱和潜水技术研发也实现了重大突破,继深海300米饱和潜水探摸作业成功后,500米饱和潜水技术明年有望形成成果,但海上救助队伍建设和人才保障的现状却十分堪忧。”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原安全总监成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两会提案原本不打算再提海上救助人员这一议题,但在一线调研走访过程中她了解到,我国海上救助系统普遍存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流失的现象,而且,高难度、高强度、高风险作业与海上救助人员当前的分配待遇不相匹配。建议在国家现有的风险作业津补贴范围内,增加专业救助船员、飞行员、潜水员、救生员等特岗人员的风险津补贴项目,使海上救助力量在保障海上人命、环境、财产安全方面的作用不断凸显。
海上救助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海上人命、环境、财产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履行国际公约应尽的义务,保障海上救助队伍建设等于守护好海上安全最后一道防线。2018年1月,巴拿马籍“桑吉”轮碰撞后失火,引发关注。4名中国海上救助队员留下了可能是人生中的最后一张合影,冒着浓烟、毒气、热浪和随时燃爆的危险,克服重重困难登上难船找回了2具遗骸和船舶黑匣子。海上救助队伍恪守“生命救助”的“初心”,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在船舶失火、海上遇险等事故中全力以赴,在关键时刻、恶劣环境保卫人民,捍卫国家尊严。
“海上救助是‘用生命守护生命’。”成平表示,海上救助队伍是一专多能的跨界高手,他们传承着“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将人命救助作为他们的天职。无论是潜水作业、船舶或飞机驾驶、设备维修或新技术应用等,海上救助队伍娴熟的救捞技能、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他们在充满风险的恶劣环境中从容应对,一次次从风口浪尖上,夺回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沿海群众亲切地称为“平民英雄”。据统计,海上救助队伍平均每年救助上万名国内***险人员,还成功处置、参与了马航搜寻、撤侨等突发事件。
但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战略实施以及现代化强国建设,我国深远海开发活动日益频繁,海上运输特别是原油、危化品运输持续增长,因极端天气等引发的海上遇险事件增多,国家政治军事、海洋维权等非传统应急任务时有发生,海上救助力量保障国家战略、服务民生发展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同时,救助队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海上救助人员的待遇与高难度、高风险、高强度救助工作不匹配,特别是对高级技术人才和船员、飞行员、潜水员等特殊岗位人员的入门要求高、待遇低,存在“引进难、留住难”的问题,如:救助时受伤只能按工伤;潜水员这一传统职业不在国家职业目录;特殊风险岗位商业保险不保;子女户口不能随同,上学面临困难等;因此,引进难、留住更难,严重影响海上救助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历届两会中,成平连续多年为海上救助一线特岗人员队伍奔走疾呼,对国家海洋救助保障发展提出提案。去年提案中,她建议参照军队立功授奖管理规定,建立海上救捞奖励制度,让海上救助特岗人员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奖励。如今,这些提案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回应。今年,她在提案中进一步建议在国家现有的风险作业津补贴范围内,增加专业救助船员、飞行员、潜水员、救生员等特岗人员的风险津补贴项目。成平表示,专业救助人员人均年收入标准远低于社会同类人员的平均水平,救助船长、轮机长、救助直升机机长等主要专业技术人才年均收入仅为社会同类人员的50%;救助船员、飞行员、潜水员和救生员属于艰苦高风险岗位,执行救助抢险任务大多在恶劣气象海况条件下进行,直接威胁其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此外,她还建议建立海上救捞立功奖励机制。参照消防队伍转制后有关政策标准和规定,为海上救助队伍建立海上救捞人员奖励制度、各项优惠政策、工资待遇、保障机制等。目前,消防队伍转制后总体平移现有政策和标准,保持原有待遇不降低。而且,消防救援人员实行与其职务职级序列相衔接、符合职业特点的工资待遇,享受国家和社会给予的各项优待,地方政府为入职2年以内的消防员家庭发放优待金或给予其他优待,只要努力工作,多数都能达到工作满12年由政府安排工作的条件。因此,建立海上救捞立功奖励机制,不仅让这些以高难度、高风险为常态的海上救助特岗人员在流血流汗的同时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尊严奖励,而且,也有助于提升职业地位和吸引力,也使奉献精神得到弘扬。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海员之家立场。其真实性及原创性未能得到中国海员之家证实,在此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联系邮箱:cnisu@foxmail.com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