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就业的误区
发表于 2016-06-20 16:50
见到身边太多朋友千方百计要把孩子送到重点小学,重点初中,满怀殷切地盼望读个好大学。每看此种情景,我都会沷冷水,那些重点小学,重点初中,你怎么知道他不是在害孩子呢?孩子小学,初中就是要玩,要他考高分,不是害孩子是什么呢?直到看到浙江大学郑强教授说“我痛心呀!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搞死在起跑线上!”看法与我差不多。
望子成龙99%是要失望的,因为成龙的毕竟很少的。绝大部分人家的孩子都是普通劳动者。包括我们1980年代读高中的一代,那时高中还是精英教育,绝大部分高中同学都是靠辛勤工作,拿一份普通的薪水养家,生活本来就是这样。
与其望子成龙,不如多生几个来得更靠谱些。
孩子喜欢玩什么运动,就应拼命去玩,凭着棒棒的身体,谋份体力活也很不错。为什么非得读大学呢?亲眼看到好几个从娃娃长大,读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再读重点大学,结果读成书呆子,可悲的书呆子连书都不会读,与人无话可讲,不是有水平讲不出,而是肚中无货,除了考试别的都不会,读书不会,连谈恋爱都不会,更不会象我们从小被人打趣“不会喝酒,将来怎样去老丈人家呢”之类荤的素的玩笑。人民大学张鸣教授说,学习越好的学生,往往越没有后劲,精力都用在考试上了,很多博士都没读过几本书。理科博士没读过几本书就算了,文科博士好些竟然也没读过多少书,但想想三年就能拿到手的文科博士文凭也就能理解了,国内的博士学位早已不是拿学位时,必须在这个领域的世界学术最前沿的水平。
任何学历,有效期只有三年,人生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朋友中十年前的MBA学历是羞于启齿的。
有个同事的女儿,初中毕业读了卫校,三十来岁就工作了近二十年,边干边学,成为很牛X的护士,你去找本科护士,血管未必有她扎得好,人家十来岁就扎血管了,你二十四五岁才开始扎呢。我经常拿她打趣,不愧是曾国藩的后裔。***150年你就身在候门了。
很多行业高学历有什么用呢,哪怕拿了双博士学位,我不信做船长能做得比我们同学好。我们都是做了很多年水手,一步步升上来的,每一个挫折,每一滴汗水都是学习。
倒是欧洲多年来就业困难,有的年轻人读完一个学位再读一个,拿几个博士学位的也大有人在,校园成了避世的去处,因为很多专业是没法就业的,比如在汶川地震中出名的范跑跑老师,学历史的,除了做老师,很难有别的机会凭专业来就业。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几年一定有很多人会更深地体会其中的意味。在大学生还很少的1990年代初村里就有女生本科读了一年退学去学裁缝了,因为大学取消毕业分配了,并不完全是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缘故,那时就业艰难比今天更甚。
国内教育灌水广为诟病,且不说很多孩子学了9年语文,小说没读过一本,连信都不会写,汉语没学好,英文倒学了不少,可惜也是不会说不会写的。政治更不必说,从小学学到博士,我到今天都能记得1983年小学四年级时背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残酷啊,四年级学这个,今天早已全方面产能过剩了。真正能与世界沟通的***,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倒是一点常识都没学。
其实完全可以初中两年,高中两年,因为初三与高三大多不学新课程,都是在炒冷饭。孩子17、8岁参加工作刚刚好,迪斯尼招工年龄要求18岁,国家征兵也是18岁嘛。有亲戚抱怨读高中的儿子变得特别逆反,想上学就上,不想上就在家打游戏。我说很简单,16岁啦,叫他出去打份工,不可在家吃闲饭,惯孩子是在害孩子,必须当头一棒。我们的父辈,祖辈,很多是14、5岁半大小伙子时学木匠、泥瓦匠、雕花匠等等手艺,三年出师,17、8岁结婚生子的,很多人是很出众的手艺人啊。今天,水平很差的木匠,在工地上做工,一天五六百块还忙得不行呢,他有手艺啊,相比较很多大学生才一、两千块钱月薪。有的人放在今天的说法叫是民间工艺大师。不从小时学,哪个大学都培养不出这样的工艺大师的。
很多技艺21、2岁读大三时开始学是学不出来的,14、5岁学更合适,而那时孩子被逼着学没用的政治、语文、英语教材上了。更别说有的行业是需要童子功的,比如有的钢琴手法,必须11岁前学,11岁后不可能学成的,书法也是,小时学一年,成人后十年也学不出来。但这是能出大师的年代吗?
绝不能全民通才教育,那收获的一定是全民庸才。大记者杨海鹏说,教育自治落实一分,中国人才之出现即多十倍。详见拙文【开教育特科已刻不容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2827c8e0102vfvd.html
有同学是大学老师,我对她说,你们是低端落后产能啊,她竟然深以为然。其实这是很多大学的现状。
其实国内很多牛得很的名教授,水平放在欧美一堆一堆的。近二十年前,我认识的几位名教授,很年轻就兼着行政职务,今天再看,学术早已泯为众人矣,行政职务倒是调过不少地方,成了名符其实的学官,既不教书,更不育人,阻碍了年轻人上进的通道。放在私企,哪那么好混,比如做船舶经纪人,多少当年的金牌经纪人,被二、三十岁的后生晚辈后浪推前浪,拍死在沙滩上,晚景凄凉。
对于大多女生来说,处理好读书与婚姻、生育的关系,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拿法定结婚年龄来说,韩国、日本、香港、台湾、英格兰、美国(最高的州)都是女生16岁,中国竟然规定女生20岁,这样的立法绝不是对公序良俗的总结,与计划生育一样,会让人上当的。其实民族由于低生育率已走到灭绝的险境中。17、8岁结婚生子是最好的年龄,这或许还是好些父母认为的早恋年龄呢。越来越多的女生拖到三十好几才生育,婴儿出生缺陷率显著提高,产妇身体恢复越来越难。台湾畅销书《巨流河》的作者齐邦媛23岁武汉大学毕业有机会到美国留学,父亲齐世英反对,担心留完学很可能成为老姑娘了。事实证明齐世英是对的,齐邦媛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后来多次去美国进修,留学没耽误。由于读书成为嫁不出去的老姑娘,我见了不少。
过去错误地理解妇女能顶半边天,盲目地鼓励妇女做男人的工作,那是对妇女的欺骗与伤害,要维系世代更替,以后主流的妇女每人要生三个孩子,需要更多的女生学习家政,而不是学习航海、地质、机械等不适合女生从事的工作。
人口生产是非常严肃重大的事情,从大了说是关系到民族与国家的未来,从小了说,也是为了自己不至于老无所养,死在家里无人知晓,国内的社会养老体系远远没有建立起来,怎能指望社会养老呢。年老时一定会算帐你平生生产了几个子女的。
年轻人,多吃点苦是好事,做父母能理解但总舍不得孩子吃苦,总看着别人坐办公室拿高薪,岂不知早先吃过多少苦。比如有的公司港口船长收入丰厚令人羡慕,岂不知他们有的从十来岁就做装卸工,出大力,流大汗,多年后成为优秀的指导员(FOREMAN),再做港口船长。现在很多港口用年轻大学生做指导员,他们没做过装卸工,只是看别人装卸还抱怨太累,哪有同学坐办公室做白领舒服,上班就盼下班,这样的指导员做到胡子白,给我打下手也不要。对于码头来说,没有优秀的指导员,就难以有优秀的管理人员。
很多技术,是大学所没法学到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锻炼,优秀的技术工人也是需要天赋的,今天我又鼓励一个绑扎公司老板从两个留洋的儿子中选一个子承父业,喝了洋墨水,也要从绑扎工开始干起,***一年再说。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吃得大苦,才有机会做得大事,因为这涉及到职业习惯的养成。我见过太多年轻人,第一份工作的船不正规,以后遇到正规做法总是会表示怀疑与抵触,若第一份工作很辛苦但很正规,以后做起来就会很容易。这就是传统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其实,过去的世家子弟对教育倒很独到,非常人家可比。当然,象李泽楷之流的,不算世家子弟,那是跟他老子差不多的唯利是图分子,与女人生了三个孩子还不结婚。郭鹤年家则不然,儿子郭孔丞想娶邓丽君,祖母因邓是戏子而反对,孙子只得放手。这些年,三副、二副的工资下降不少,大多船东下调三副、二副工资,而一些家族传承的公司则不然,有百年历史的泰昌祥公司的老顾董事长说,祖上交待,我们家能请得起人就做,请不起,把钱付清,关起门就不要做了。其实很多国企也是不降薪的,去年上船拿1万五,今年上船拿1万,让人家怎么向老婆、家人交待。
朋友中几位世家子弟,谦卑亲和的气质的确与众不同,比如张謇的曾孙张慎欣,1890年庚寅科二甲十五名进士刘崇照的曾孙刘巽良,与我接触的几位官二代完全不同,也许是书香门弟的贵族气质使然。教养与知识是两回事,很多人读了博士也没教养,培养一个贵族至少三代,是有道理的。
我并不是宣扬读书无用论,而是教育应回到蔡元培说的“教育的本质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上来。美国成为教育强国,绝不是偶然的。
世上没有不好的工作,只有不好好工作的人。
孩子已在起跑线上被搞死绝非危言耸听,决定着这些孩子不可能成为顶尖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与其碌碌无为,不如,
找份工作,好好干,360行,行行出状元!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海员之家立场。其真实性及原创性未能得到中国海员之家证实,在此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也欢迎大家踊跃投稿!联系邮箱:cnisu@foxmail.com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