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为鉴】“G”轮搁浅事故启示录
发表于 2024-09-23 19:37
受降雨偏少、三峡蓄水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前长江干线中下游河段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0.85-4.01m不等(处于2023年11月水平),且水位偏低的状况还将持续发展,触礁、搁浅事故概率大增。
(中下游主要站点水位与近四年均值对比,数据截至2024年9月17日)
典型案例
2022年9月3日2300时许,“G”轮(载铁矿8000吨,南京至岳阳)上行至界牌水道#13白浮附近水域(长江中游航道里程约196公里)时,在航道内搁浅。
事故暴露的不安全行为
1.事发时,“G”轮吃水达到5.4m,但当日城陵矶——武汉长江大桥的航道维护水深仅4.5m。
2.事发时,“G”轮沿航道边线上行,触碰界牌#13白浮并造成航标位移。
事故教训
(一)需加强水位信息收集,避免冒险航行
界牌水道是长江中游著名的“瓶子口”河段,受河床地质影响,泥沙易淤积在航道内,枯水期航道弯、窄、浅特征显著。
事发前一日,航道部门对外公布了最新的航道维护尺度,“G”轮在已知河段航道维护水深低于船舶吃水的情况下继续航行,是造成船舶在航道内搁浅的重要原因。
航道维护尺度是航道在不同水位期应当保持的水深、宽度、弯曲半径等技术要求,是船舶安全航行的重要参考依据;最低通航水位时,航道维护尺度等于航道实际尺度。
重载船舶如不注意航道维护尺度、保持原吃水航行,则极易发生航道内触礁、搁浅等事故。
因此,船舶需及时收集航道部门公布的维护尺度信息,认真研判船舶超吃水航行风险,如实际吃水超过航道维护水深,则需要尽快安排减载过驳,避免盲目通过浅区导致触礁、搁浅。
(《长江干线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特别规定》节选)
(二)需保持安全间距,规范航行操作
本次事故中,“G”轮沿航道边线上行,忽视了与浮标的安全间距及自身操纵性能,导致触碰界牌#13白浮。
作为航道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航标既有供船舶定位、导航的作用,也有标示船舶航行通道边界的功能。
由于河段地势、水文条件的差异,为确保船舶始终航行于安全水域,避免发生航标未关牢碛坝、礁石等碍航物的情况,长江上、中、下游的航标通常存在不同的最小安全航行距离(即航标所在位置的水沫线/标位处向河心一侧的距离)差异,左右岸航标标示范围扣除最小安全航行距离,即为“航道”。
船舶如紧靠航道边线上行,极易触碰航标或引发灯船断缆、造成航标灭失,进而威胁自身及其他船舶航行安全。
因此,驾驶员应提前熟悉拟经航段的航标布设情况,根据本船吃水、操纵性能明确操作主要措施,严格遵守航路规则,保持与航标的足够安全间距,避免触碰航标引发严重后果。
(长江航标最小安全航行距离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标条例》节选)
免责申明:本文来自长江海事局事故调查实训基地;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海员之家立场。其真实性及原创性未能得到中国海员之家证实,在此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联系邮箱:cnisu@54seaman.com
评论 (1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