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危化品船舶爆燃
原因有很多
小编梳理了11种典型案例
分析事故原因
希望船员朋友们
以案为鉴 保持警惕
典型事故案例
货物泄露挥发
2016年10月,F轮在某危险化学品码头装载石脑油时发生机舱爆炸事故。原因是石脑油流入泵舱右货油泵滤器,后又流入机舱挥发扩散,在机舱非防爆环境下遇火源发生爆炸。
货物违规过驳
2019年1月,T轮在锚地接收X货舱内残留货物(纯苯)时,造成X轮、T轮发生爆炸,并引起火灾。经调查,两船存在非法交易货舱残余液体货物行为,违规过驳产生静电,导致X轮左4舱内苯的爆炸性混合气体爆炸。
蒸汽挥发聚集
2023年8月,化学品液货船B轮在锚地水域准备起锚的过程中,船首左侧空舱内发生闪爆。经调查,该液货舱舱口和观察孔密封胶条破损,挥发的蒸气在空舱内积聚,船员违规进入其中,启动为锚机供电的发电机(组)时产生火花,发生闪爆。
违规清洗舱
2020年5月,Q轮航行过程中,船上人员在清舱作业时,货舱发生爆炸。Q轮上航次货舱残留有油水混合物,舱内存在大量的汽油蒸汽,船员在清舱过程中打开舱盖,大量空气进入货舱,货舱内形成了爆炸混合气体,继而引发爆炸。
油污水违规作业
2019年3月15日,X轮(空载散化船)在由Z轮(专门从事污油水接收的小型散化船)进行清舱、抽取残液过程中发生爆炸。经调查,X轮隐瞒洗舱作业未报告,Z轮不具备危化品清舱作业的设备设施和专业人员。
供受油操作不当
2015年10月,干货船Y轮与一艘供油船D轮在供受油作业过程中,Y轮发生爆炸,Y轮加油作业时油舱内扩散出的油蒸汽和燃料油溢出后挥发的油蒸汽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爆炸性气体,供受油过程中操作不当,遇火源后引发爆炸。
违规明火作业
2018年5月,C轮No.1重油舱(左)发生爆炸,爆炸火源可能是明火作业过程中,该油舱内可燃气体引发爆炸。此外,操作人员不具备明火作业资质、作业准备过程违反程序、发电机在作业时违规启动、相关船员未有效管理,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
使用劣质燃油
2015年1月,G船在码头进行移泊作业时,该船首甲板舱室发生爆炸,并起火燃烧。事故发生前,G船由小艇加1500公升柴油(实为劣质燃油),加完油后,因机舱油气味过大,为便于油舱自然通风排除油气,电气设备产生的电火花或船员吸烟的烟火引起舱内的可燃气体闪燃。
化学品船修船
2006年8月,D轮修船在进行液货舱舱面气割作业过程中,舱内的可燃气体达到了爆炸极限范围;在该船前液货舱尚未进行清舱、除气的情况下,修理工动用明火在舱面进行气割作业,引爆了舱内的可燃气体,导致前液货舱发生爆炸。
使用非防爆设备
2018年2月25日,散化船W轮在进行货舱残余货物(甲基叔丁基醚,MPBE助燃剂)收集过程中发生爆炸。在使用非防爆设备和工具抽取货舱残液时抽液管产生静电并放电,引起爆炸燃烧。
货泵舱轴封泄露
2015年3月2日,油船D轮货泵舱机械通风故障,货油泵轴承长期未润滑和换新保养,货油泵轴封泄露失修,货泵舱积聚大量可燃气体,违规清洗舱过程中货泵舱发生爆炸。
事故原因分析
小编在案例中发现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可燃气体积聚,二是静电火花等着火源的产生,二者都离不开以下三个原因:
船舶设备缺陷
如可燃气体探测装置故障
防静电设备未有效作用
船用产品不防爆或防爆损坏
维护保养不力
如货泵舱机械通风故障、轴封泄露
舱盖静电跨接老化失效
货物管系滴漏,蒸汽挥发
人员违规操作
人员违规洗舱、明火作业
违规过驳、油污水、供油作业
资质不符、违反作业规程等
事故预防建议
一是完善体系文件或在船作业规定,规范装卸货、洗舱、明火作业、燃油加注等操作流程;安排具有相应资质的人员从事作业,做好作业人员个人防护。
二是加强船上安全隐患排查,及时维护保养各型安全设备,配备符合防静电、防爆等要求的合格设备,对于无法修复的故障设备,应协调船公司帮助解决,在修复完成之前不开展相关作业活动。
三是加强作业人员相关安全教育,强调安全事故隐患产生链条,开展人员操作技能培训,坚决杜绝非法作业,着力提升安全防范意识。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苏海事发布”微信公众号
供稿|江阴海事
图文|徐陈生
编辑|冯雨卉
审核|刘振华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海员之家立场。其真实性及原创性未能得到中国海员之家证实,在此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联系邮箱:cnisu@54seaman.com
评论 (1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