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漕运是指中央政府将在各地征收的租赋(主要是粮食),通过水路转运到京城的一种运输方式。
中国古代政府将所征收财物(主要为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组织和管理。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运,多用车载(山路或用人畜驮运),故又合称“转漕”、“漕辇”。
秦汉秦始皇攻匈奴时,从山东向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转运粮食。攻南越时,令监禄凿灵渠沟通湘江与西江水系运粮。楚汉相争,萧何将关中粮食转漕前线以供军食,对汉军的胜利起了重大的保证作用。
西汉定都长安后,每年需从关东运输大量谷物以满足关中地区贵族、官吏和军队的需求,转漕逐渐制度化。汉初,每年运量为几十万石。武帝初年,增到一百多万石,以后又增到四百万石。元封元年(前110),根据桑弘羊的建议,令民纳粟补吏、赎罪,各农官又多增产,政府掌握的粮食大增,漕运一度增到每年六百万石,一般则仍保持在每年四百万石左右。漕运用卒达六万人。由各地护漕都尉管理,沿途县令长也有兼领漕事的。漕粮则输入大司农所属的太仓。此外,在武帝连年用兵和开发西南时,对军队所需的粮食也都进行了费用浩大的转漕运输,甚至漕转一石,沿途要耗费十余钟粮食,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漕转关中,费用浩大,需时很长,动员人力很多,特别是漕船要经过黄河三门峡砥柱之险,粮食损耗很大。为此,西汉政府曾先后采取过多种改进办法。其中收效最大的是漕渠的开通。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根据大农郑当时的建议,用三年时间,沿秦岭北麓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人工运河漕渠,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的路程和时间大大缩短,运输费用从而减少,沿渠民田也能收到灌溉之利。这是汉代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此外,宣帝时耿寿昌建议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之粟以供京师,这种做法,对缩短漕运路线,减少漕运压力,避开砥柱之险,起了良好的作用。
东汉建都洛阳,从山东、河北、江淮等地转漕粮食到京师,路程较近,又不需经过砥柱之险,改善了漕运困难的局面。因此光武帝初年省罢了护漕都尉。但此时漕运事业仍有一定的发展。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在洛阳南修阳渠引洛水以为漕。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王景治河,自荥阳(今荥阳县东北)到千乘(今山东高青高苑镇北)海口,筑堤修渠,使新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黄河徙道后混流的黄河、汴河分流,便利了南来的漕粮自淮河入汴,北来的漕粮循河、洛而西,使京师粮食供应不忧匮乏。这是东汉漕运事业的最大成就。此外,如光武帝时王霸击匈奴,曾从温水(即漯余水,流经今北京北)漕运军粮,安帝时虞诩为武都太守,在沮(今陕西略阳东)、下辩(今甘肃成县西)间数十里烧石剪木开漕船道等,也都改善了各该地区粮食运输紧张的状况。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转漕问题就是运东方的粮食以实长安,从全局来看,最重要的转运中心在中原,因此秦政府即建全国最大的粮仓——敖仓于成皋(今河南荥阳西五里)。西汉时东方的粮谷多从此西运,东汉时置敖仓官,属河南尹管辖。
魏晋以后,经济重心不断南迁,而政治中心仍基本都在北方,这使得漕运的重要性日渐提高。
隋朝大运河的贯通,更进-步为漕运的兴盛提供了可能,从而形成了大规模南(主要是江浙地区)粮北运的局面。漕运是唐以后各王朝统治得以维系的大命脉,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及相应的管理系统。
漕运的船叫漕船,漕船装载的粮、米叫漕粮、漕米,押运漕船的军队和役夫,分别叫漕军、漕丁和漕夫。同时各朝还都特设了专管漕务的官员,比如唐代的转运使、宋代的三司使、明清的漕运总督等。在唐宋时期,漕运基本都是通过大运河进行的。
到了元朝,由于运河年久失修,加之路途迁回曲折,给南粮北运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元世祖着手改造和疏浚大运河,开凿了大都(今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和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大大缩短了运程。
改建运河的同时,又开创了规模空前的海运,从江苏太仓浏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抵达直沽(今天津),再由直沽通过大运河转运到大都。通过实践,人们发现海运的费用要远远低于河运,所以元代的漕运以海运为主。明清时期,由于奉行海禁政策(禁止人民私自出海),又重新以大运河为主要运输线。
清中后期,由于运河时时淤塞浅阻,漕政日渐败坏,才不得不重启海运。漕运的具体办法各朝也多有不同,宋以前,由纳粮人及专门征发来的漕夫、漕丁承担,即所谓***。元代实行军运,但民户需交纳“漕项”及一些杂收,实际交纳的往往是应交纳的两倍多。
明代采用军民交兑法,由纳漕粮之户将粮食运到自己所在州县的指定码头,交兑给运军,再由运军代为北运,但需纳户贴给耗米、路费等。清代则改为官收官兑制,即纳户将漕粮交给所在州县官府,官府收齐后交兑与运军。官府酌定“赠贴银米”,随漕粮征收,支给运军。
唐宋以前,赋税的征收以实物为主,所以漕运量较大,唐代天宝年间,每年已有400多万石,宋真宗、仁宗时,则达800万石,创历史最高纪录。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由于部分租税改征折色(征银),漕粮的数量有所下降,每年大致保持在300万石上下。清后期,由于改征折色的范围进步扩大,漕运的规模和意义开始逐渐减小,辛亥革命后,漕粮统征货币,漕运从此废除。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海员之家立场。其真实性及原创性未能得到中国海员之家证实,在此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联系邮箱:cnisu@foxmail.com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