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1000多亿桶油,国产极地考察船下水,没用核动力但技术更先进
发表于 2019-10-23 12:37
来自:大国纪实
日前,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考察船“雪龙2号”靠泊深圳蛇口,在此地向公众开放参观,随后将前往南极,与“雪龙号”共同执行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这也是“雪龙2号”首次赴南极科考。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极地资源对各国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极地科考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在未来的极地权益划分中分得一杯羹,我国十分有必要装备一款先进的极地科考船。
在“雪龙2号”之前,我国极地科考的主力为“雪龙号”,“雪龙号”的前身是一艘1993年完工的乌克兰破冰船,被我国买下后又按照我国的需求进行了改装,迄今为止,“雪龙号”已经执行了多次极地考察任务。长期以来,我国只有“雪龙号”具备足够的破冰能力,也只有“雪龙号”能够在南北极进行科学考察,与美俄等国相比确实可怜了点,多年后的今天“雪龙号”的船体老化,而“雪龙2号”的出现可谓是及时雨。
“雪龙2号”于2017年开工建造第二年9月下水,全长122.5米、宽22.3米、吃水7.85米、航速15节、可持续航行20000海里这才是最重要的性能。此外,雪龙2号配备了直升机甲板,可靠任务更加便捷。在搭载90名船员与科考人员的情况下,“雪龙2号”的自持力为60天。雪龙2号的排水量13990吨,和23000吨的俄罗斯北极号破冰船相比小很多,也没有使用核动力技术,但是凭借后发优势,雪龙2号的技术性是无与伦比的。
通过查阅资料笔者注意到,雪龙2号在整体尺寸上小于“雪龙号”,但其技术含量更高,“雪龙2号”是全球第一艘具备船艏、船艉双向破冰能力的船只,在遇到难以突破的冰脊时,船体可以转动,让船尾变成船头,使用尾部的螺旋桨削冰,并可在覆盖0.2米积雪的1.5米厚冰环境下持续破冰航行,这就降低了被困住的概率。
除了强悍的破冰能力外,雪龙2号的安全性能同样值得关注,在多种现代化技术帮助下,“雪龙2号”拥有较强的防寒能力,整只船就是个移动的城堡。此外,分布在船体重要部位的传感器能够时刻监测船体状态,可在与浮冰等物体碰撞后快速发出警报,这些信号会集中汇总到控制室,大大提高了航行安全型。综合来看,“雪龙2号”是一艘具备全球航行能力的先进极地考察船,能够安全有效地执行极地考察任务。
俄罗斯极地考察船偏好核动力
在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中,“雪龙2号”与“雪龙号”双龙出海,两船搭档的情况下,能够在南极地区进行难度更大的科学考察。这两艘极地考察船也可轮换执行极地考察任务,从而大大提高我国对极地数据的收集效率。考虑到日渐激烈的极地话语权争夺战,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还有可能在“雪龙2号”的基础上建造更多的极地考察船。毕竟,两艘考察船的力量还是单薄了些,而且雪龙号也确实太老了。
至于我国会不会如俄罗斯一样建造核动力极地考察船,则取决于我国船用核反应堆的技术水平与实际需求。俄罗斯之所以能够建造多艘核动力极地考察船,是因为苏联时期建造核动力舰船带来的雄厚技术积累,而我国在该领域涉足不深,因此我国建造核动力极地考察船的可能性较小。况且,基地可靠尚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可图,没必要不惜成本的打造科考船。
北极海冰融化加速,各国都会加快基地科考技术的研发
除了南极,北极也是未来“雪龙2号”常去之地。相较于以陆地为主的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的北极地区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更大,北极海冰的面积越来越小,照这个趋势下去,北极夏季无冰将成为常态,这为北极地区的石油、天然气、铁矿等资源的开采带来了便利。
中国虽然不是北极国家,但北极资源属于全人类。数年前,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这意味着中国在北极事务上有了更大的影响力。据专家估算,北极地区的石油储量在1000亿到2000亿桶之间(至少1000亿桶),凭借着如此巨大的储量,北极有潜力成为人类新的能源基地。
早在冷战期间,美苏等国就对北极进行了相当程度地探索与研究,甚至还把国旗插在海底,以示本国在北极的权益。作为后来者,中国在该方面比这些先行者晚了很久,但开发北极、南极这样的极地不完全是靠先来后到说话,技术实力与数据的详细程度才是关键,随着“雪龙2号”的出现,未来,中国在极地探索领域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而中国的极地考察船技术也不会止步于此,未来的极地竞争将更加精彩。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