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应用智能船舶技术或可避免沉船悲剧
发表于 2018-01-05 15:38
1月2日夜间11时39分,上海海上搜救中心接报,载有5000吨钢材的“长平”轮在上海吴淞口锚地沉没。截至3日下午,共有3人获救,还有10人仍在搜救之中。
据幸存者之一、“长平号”大副回忆,事发当晚11时,货船启锚不久,他正在值班。当时,他拿着手电筒巡逻,进船舱时听到沉闷的“砰”的一声。随后发现,船尾右舷发生碰撞,撞出一个大洞。大副随即大声呼喊,有两人听到喊声跑出来,与大副一起跳入海中。据了解,该轮起锚后与锚泊散货船“鑫旺138”轮(载卷钢)曾发生碰撞,沉没的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调查。据大副回忆,船体下沉的速度很快,五分钟左右就完全沉没。
据吴淞海事局局长黄健伟介绍,救援情况和天气、环境紧密相关。现场值班船在5分钟内到达事发现场,大批救援船也在半小时内抵达,先后共出动18搜船舶进行搜救。
黄健伟称,事发夜晚寒风凛冽,阴有阵雨,救援环境十分恶劣。沉船事故的第一次救助依靠周围社会力量。已被救援上来的3位幸存者皆是周边船只发现后救上来的,“当时可能还有人在海面上,但是月黑风高,难以观察”。
悲剧的发生已经难以挽回。但如果“长平”号装备了更加先进的智能系统,船员成功疏散撤离的概率将大大增加,甚至发生撞击的概率都会大幅减小。中船七〇八所研究员王彩莲表示,沿海船舶考虑到遭遇海况和经济性的平衡,往往设备配置要求并不高。“现在港口比以前更加拥挤,船只密集增加了碰撞的几率。现代化和智能化装备的使用,完全可以使得故障报警提早一点;对船体结构和设备运行情况持续监控,可降低撞击和翻沉的可能性。”
从船舶的设计角度来讲,设计优良的船舶本身具有一定的抗沉性。据王彩莲介绍,船舶一般会按照抗沉性设计指标,分割成多个水密舱。即使遭遇意外,单独一个舱或多个舱破损漏水,及时采取扶正措施,例如往另一侧船舱加压载水,船只也不会翻沉。从软件角度,雷达、导航和无线电通信等系统的应用,提升了船舶避碰能力;发生意外时也可以及时报警,提醒船员逃生,并及时通知周边船舶和岸基等。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船舶的智能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不久前,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艘智能船舶“大智”散货船在上海交付。所谓智慧船舶,是利用传感、通信、物联网等技术手段,自动感知和获得船舶自身、海洋环境、物流、港口等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并基于大数据和自动控制等技术,在航行、管理、维护保养、货物运输等方面实现智能化运行的船舶,以使船舶更加安全、环保、经济、可靠。
在安全性方面,通过在船舱里装备传感器,当船舱破损进水时,可以测出船体的进水量,并及时发出预警。通过计算软件,还可以给出最佳的扶正和补救方案,即使破损过于严重,智能系统还可以提供最佳的逃生和撤离方案。
王彩莲表示,这些技术目前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根据以往经验看,人的操作失误往往才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王彩莲认为,无人船的出现则可以规避人员因素,“但这对智能系统的要求就更高了”。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学习和自适应,船舶甚至可以实现自行决策,控制船舶及时采取紧急措施,避免因船员响应不及时或错误操作造成悲剧。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海员之家立场。其真实性及原创性未能得到中国海员之家证实,在此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联系邮箱:cnisu@foxmail.com
>>>>>>>>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