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名僧海上惊魂两百天 历经劫难差点被抛下船喂鱼
发表于 2017-08-11 22:40
三国时的中国大船模型,足见造船业的进步
清代光孝寺全貌
南朝青釉瓷熏炉。
岭南先民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扬帆出海,到了魏晋南朝时期,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航线越发热闹。“高如楼阁”的商船则沿着固定的航线来来往往,运送海内外的奇珍异宝;“借机”搭乘海船,经广州入华的外籍僧人也源源不断,而赴印求法、自海道经广州归国的汉地僧侣也不乏其人。让人好奇的是,当年这些使者、商贾和僧侣的海上生涯到底是怎样的呢?他们会不会遇到海盗?飓风来袭时如何应对?幸好,从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登船,经海路归国的东晋名僧法显写下了近1.5万字的《佛国记》,其中有800多字洗练而生动地记录了他在海上的“惊魂两百天”。法显的遭遇肯定不是个案,且让我们一起翻开史书,从中一窥1600年前远航的艰险和先辈的勇气。
狮子国-耶婆提
巨浪击漏船舱
漂到无名小岛
公元5世纪初,东晋名僧法显在南亚取经、游历十几年后,决定返回故土。他出去走的是陆路,横穿沙漠,一路以死人遗骸为标记,经历千难万险,才到达天竺(古代中国对南亚国家的统称)。这一次回国,他准备走海路,远航虽然也风险重重,但体力上的负担要小多了。毕竟,他已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了。
暴风突起
船舱漏水 有水手叛逃
公元411年夏季的一天,法显在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登上一艘可以容纳两百多人的“客货两用”商船,往广州出发了。夏季的印度洋正吹着西南季风,商船一路往东北航行,穿过马六甲海峡,航至吕宋岛西海岸,再改往西北航行,就可以抵达广州了。这在魏晋时期已是一条固定航线。东南亚、南亚诸国的使者,一心追求财富的列国商贾和携带经卷、不远万里东渡的僧侣,大多是沿着这条航线来来往往的。有专家考证,法显乘坐的这艘商船,排水量当在两百吨以上,在当时已是巨型船舶了。有意思的是,这艘大船后面还牵了条小船,那是用来当“救生艇”的,跟现代远洋船舶的理念颇为相似。
航行的头两天顺风顺水,到第三天,老天爷突然变了脸,海上闪电大作,暴风突起,十几米高的波浪一个接一个打来,扑得比桅杆还高。深度只有3米多的帆船忽一下在浪尖,忽一下又到浪的谷底,简直像坐过山车一样。这样惊险的场面,大家可以参照《加勒比海盗》或者《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里的镜头脑补出来。
就在船东和水手手忙脚乱的时候,一个巨浪击打过来,船舱漏水了!船东紧急招呼“救生艇”上的水手,让他们把“救生艇”开到大船船头的位置去顶风,谁知这些水手见势不妙,居然一斧子砍掉连接大船和“救生艇”的绳子,就势“叛逃”,漂到大海深处去了。
劫后余生
海上迷路 漂到无名岛
大船上的众人顿时个个面如土色,船东紧急招呼大家抛弃货物,减轻重量,好使船舱漏水的地方露出水面,以免沉船。这个时候,性命当然比钱财重要,搭船的商贾纷纷把货物抛入海中,法显连水壶都抛进了海里,但无论如何舍不得丢弃佛经,幸而船上十分混乱,他得以侥幸过关。
好彩的是,狂风一刮就是十三天,这艘漏水的大船在风波里忽上忽下,居然没有沉没。要知道,当时指南针还没问世呢,船舶在海上航行,都是白天看太阳,夜晚观星斗来确定方向的。此刻海浪狂卷,日月星辰全躲在厚厚的云层里,大家“两眼一抹黑”,谁也辨不清方向,只好听天由命,漂到哪儿是哪儿。十三天后,狂风终于止住了。死里逃生的众人定定神,发现船漂到了一个无名小岛边上。船员们在岛上将大船修修补补,终于填住了漏洞。至于当时叛逃的“救生艇”上的水手,有航运专家分析,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他们必然凶多吉少。可见,做人不厚道,真是害人害己呀。
话扯远了,再说回法显搭乘的这艘海船。虽然船不再漏水了,但航行能力大大降低。从无名小岛再次启航后,它“弱弱地”在海上漂啊漂,大家一路担惊受怕,既怕海盗来了,船开不快,压根没法逃命;也怕暴风再起,又遇“生死劫”。幸而这两件事都没发生,大船漂了八九十天后,终于到达了古国耶婆提。法显惊魂初定,摸一摸行囊里的佛经,长出了一口气。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海员之家立场。其真实性及原创性未能得到中国海员之家证实,在此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联系邮箱:cnisu@foxmail.com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