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首次开展海洋鱼类“标记”放流
发表于 2017-07-25 19:57
7月20日,首批1万尾注射了荧光标记的褐牙鲆鱼苗和3万尾黑鱼苗被放流到金普新区蚂蚁岛附近的人工鱼礁公益海域。近期,还将有1万尾有标记的褐牙鲆鱼苗在旅顺口区柏岚子附近人工鱼礁海域放流。这是大连市首次通过人工标记的方式对增殖放流效果进行回捕率调查实验,将为海洋牧场建设和增殖放流工作提供科学数据。
这项调查实验的参与者、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教授李九奇介绍,褐牙鲆是大连地区常见鱼类,也是大连市四大主要放流品种之一。褐牙鲆游泳能力较差,洄游范围小,特别适合在礁区放流。这次标记放流选择的是规格在7到8厘米的大鱼苗,人工在牙鲆鱼的“无眼面”皮下注射荧光剂,伴随鱼的一生将形成一个荧光标记,通过肉眼和荧光手电可以明显分辨。预计明年七八月份开始对这一海域捕捞的牙鲆鱼进行回捕率调查。
7月20日,同时还有3万尾黑鱼苗投放大海,这是大连市首次大规模放流黑鱼,也是由大连市渔业企业义务进行的公益放流。今年,大连天正实业有限公司在全省首次大规模成功繁育出黑鱼苗,首批出苗120万尾,该公司将其中的3万尾无偿放归大海,改善大连市近岸渔业生态。该公司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刘圣聪介绍,该公司已经留存了这批黑鱼苗亲鱼的鱼鳍,待鱼苗在大海长成回捕上岸后,可以剪下鱼鳍,通过DNA遗传育种与亲本进行对比,也将进行放流效果研究。
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资源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大连市不断加强增殖放流工作,尤其重视对增殖放流效果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增殖放流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确保这项工作切实惠及民生和海洋环境。这次褐牙鲆标记放流实验和黑鱼鱼苗成功繁育并放流,将有利于大连市增殖放流品种的增加,提高效果评估的准确性,为下一步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和苗种资源。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海员之家立场。其真实性及原创性未能得到中国海员之家证实,在此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联系邮箱:cnisu@foxmail.com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