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紧急应对部分海域赤潮
发表于 2017-06-13 15:03
福建省部分海域近日发生赤潮,泉州、漳州等地发生疑似食用贻贝中毒事件。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于6月9日23时启动赤潮灾害二级应急响应。截至11日,监测结果表明泉州、漳州有毒链状裸甲藻赤潮仍在持续,但赤潮面积总体下降。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指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此次漳州、泉州海域发现的赤潮生物优势种为链状裸甲藻,是福建省有观测记录以来,首次由该种在福建海域形成赤潮。链状裸甲藻可产生麻痹性贝毒,被贝类生物滤食后,可在贝类体内积累毒素,引起食用者中毒反应。
赤潮灾害二级应急响应启动后,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要求两地立即关闭赤潮发生海域养殖生产区,加强养殖渔船管控,暂停水产品采捕作业,加强巡查,严禁赤潮周边海域水产品上市;组织监测单位加密跟踪监视监测,加强所辖海域特别是养殖生产区的监视监测,确保每日报送监测情况,并扩大水产品监测品种和频次,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11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继续组织监测单位对该省近岸赤潮海域开展应急监视。其中,泉州惠安海域赤潮面积仍维持为10平方公里,漳州近岸海域赤潮面积大幅缩减为0.8平方公里。另外,厦门同安湾后田附近海域新发现一起无毒旋链角毛藻赤潮,面积约5平方公里。
监测人员10日在漳州海域采集的13个贝类样品中,3个检出麻痹性贝毒,其中2个检出样品未超标,1个样品超出限量值29.8倍。
从连日来漳州海域监测结果看,贝类麻痹性贝毒含量与赤潮发生区域链状裸甲藻细胞密度呈正比关系;目前,赤潮海域链状裸甲藻细胞密度和赤潮影响面积均呈明显下降趋势,麻痹性贝毒含量和检出率也呈明显下降趋势。
下一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将继续密切监视监测赤潮灾害发展趋势,将每日赤潮及贝毒监测相关情况,通过短信平台推送给渔区养殖户,提醒、指导养殖户及时采取措施规避赤潮可能造成的影响,避免群众采捕、误食有毒贝类。同时组织开展有毒赤潮新藻种专项攻关研究,进一步强化赤潮发生预测预警和防范处置工作。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海员之家立场。其真实性及原创性未能得到中国海员之家证实,在此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联系邮箱:cnisu@foxmail.com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