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学院
发表于 2015-09-01 23:06
新城校区
浙江海洋学院创建于1958年,始名舟山水产学院,1975年更名为浙江水产学院,1998年与舟山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浙江海洋学院,2000年之后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相继并入。近60年来,学校数易校址、历经变迁,积淀形成了“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权资格,以海洋为特色,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高校。
学校总占地面积1525.63亩,另有海域使用面积720.02亩,校舍建筑面积36.35万平方米,纸质图书99.6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2.67亿元,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10434人。主校区位于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长峙岛,枕山环海,风景宜人,是求学的理想之地。下设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和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创新应用研究院、东海发展研究院等3个跨学科科研机构。举办独立学院——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
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
学校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全面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海洋精神、具有人文素养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现有本科专业46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2个(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浙江省优势专业4个(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省重点(建设)专业9个(海洋技术、生物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行政管理),省新兴特色(国际化)专业6个(海洋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药学、船舶电子电气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油气储运工程),10个专业(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油气储运工程、行政管理)列入第一批次招生。建有1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船海与港航工程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浙江海洋学院—扬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教育实践中心)、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野外实习基地(中国海洋大学—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洋科学野外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共建)、1个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共建)以及国内首个海岛野外生存实验基地和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在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第三完成单位),省级一等奖3项(其中第三完成单位1项)、二等奖5项。近5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等各类学科性竞赛中共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2329项,其中国家级奖55项;2014年以农林渔牧食品类第一名成绩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学生社会实践系列调查报告集《蓝色报告》得到现任国家主席、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来信肯定。“海洋文化”被评为浙江省高校首批校园文化品牌,学校列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当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涌现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海潮、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2010***候选人物”钟杏菊、“浙江骄傲人物”刘凌云、“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徐方成、“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段自豪等一批优秀校友。
塞内加尔驻华大使阿卜杜拉耶·法勒将军访问我校
吴常文院长与韩国群山大学罗义筠校长合影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支撑,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全面提升科研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十五”以来,建有11个省级重点学科(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产、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海洋生物医药、油气储运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海洋生物学、行政管理),其中省重中之重学科2个(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设有3个一级学科(海洋科学、水产、船舶与海洋工程)、1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农业推广、工程)、9个硕士专业学位领域,具有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海洋科学、水产、船舶与海洋工程三大主干学科均取得较好名次,其中海洋科学位列全国同类学科第5名。2014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估显示,海洋科学位列全国同类学科前1/4,水产、船舶与海洋工程分列前1/3。建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发掘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浙江省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省海洋养殖装备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省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省水产品加工技术研究联合重点实验室、东海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发掘浙江省工程实验室、省海洋渔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省近海海洋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省海产品健康危害因素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省海洋大数据挖掘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省石油天然气储运技术工程实验室、省海洋增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海洋生物医用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部级研究中心(国家头足类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江海通达新船型研发中心、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省海洋药物研究中心、省海洋功能保健产品研发中心、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1个省级研究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个省部级监测站(农业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网浙江省监测站),1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设浙江省远洋渔业培训中心、中国石化销售公司舟山培训中心等培训组织,学校入选国家渔政局首批海洋渔业船员一级培训机构。历史上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及全国科学大会奖共8项;提出了东海伏季休渔建议案并被国家采用。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87项,其中863计划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项目)17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9项、国家行业科研专项14项,国家基金项目87项、其他国家级项目5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69项,到校科研经费年均7458.69万元。主持完成了我国唯一的海域基准价核定标准《浙江省海域基准价核定规程》、我国首部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地方标准《浙江省海域评估规范》和世界首个石首鱼科鱼类--大黄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并以第一通讯单位和作者在《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表“大黄鱼全基因组分析”学术论文。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其中主持1项,第三完成单位1项)以及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等省部级奖38项。成立了国家海洋出版社浙江分社,“浙海科1号”进入国家海洋科学考察船序列。与浙江沿海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以及国内大院名校组建了一批科技创新服务载体。连续主办中国东海发展论坛、中国海洋文化论坛、国际海洋科技论坛等各种学术会议,为区域海洋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64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0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11人,其中正教授118人。现有省级教学、科技创新团队9个。拥有国家“千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以及双聘院士共32人,入选省级人才工程74人,省级及以上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6人。学校为教育部海洋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浙江海洋学院科学考察船“浙海科1”号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道路,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培养单位资格,与国(境)外4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学科研合作关系,建立了8个中外(境外)合作实验室、研究中心。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双学士项目,与意大利比萨大学合作举办海洋生物学专业双硕士项目。与意大利比萨大学、意大利费德里克二世大学、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日本东京海洋大学、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泰国东方大学等6所高校开展了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为落实习近平主席访问太平洋岛国时与汤加首相达成的合作共识,正积极筹建中汤海洋学院。海洋科学本科专业成为浙江省首批国际化专业。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开发海洋,科教先行。国务院批复的《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等明确提出,要在舟山“建设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努力把浙江海洋学院发展为海洋类大学”。当前,学校正围绕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部署,紧密结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发展需要,坚持特色发展,加强协同创新,推进国际合作,深化综合改革,不断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加快提升学生竞争力和教师影响力,力争到2025年建成特色鲜明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海洋大学,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科技研发平台、海洋高新技术孵化园区、海洋科技引智载体和海洋人文社科研究中心。
(2015年7月更新)
党委书记:刘宏明
院 长:吴常文
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 邮编:316022
电话:0580-2550008 、2550009
传真:2551319、8180632
http://www.zjou.edu.cn E-mail:zjhyxy@zjou.edu.cn
招生咨询专线:0580-2550022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