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据路透社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项名为 《海事行动计划》 (Maritime Action Plan)的行政令,旨在通过多项措施重振美国造船业及海运竞争力。
▲图源:网络,侵权必删
该计划由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导制定,核心内容包括:
● 创建“海事行动计划”:该计划将统筹协调联邦资源,推动美国造船、航运及相关产业的复兴,目标是提升美国在全球海事领域的领导地位。
● 贸易审查与关税措施: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被要求对中国“不公平”的造船政策展开调查,并考虑对中国制造的港口起重机等设备加征关税。此外,计划扩大“港口维护费”适用范围,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对所有从墨西哥或加拿大港口入境、随后对通过陆路进入美国的外国货物征收美国港口维护费,并附加10%的服务费。(规避船东从陆路绕道避开美国港口税)
● 设立“海事安全信托基金”:由运输部与预算管理办公室牵头,通过关税、罚款等收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美国商船队建设及造船业融资。
● 推动立法与财政激励:包括修订《小型船厂资助计划》、设立“造船财政激励计划”,以及推出“国家海事奖学金”,资助海事人才赴海外学习前沿技术。
● 优化监管与采购流程:要求多部门审查联邦造船采购程序,削减冗余审查和繁琐法规,同时评估提高“货物优先权”比例以支持美籍船舶。
特朗普在签署仪式上表示:“我们过去每天造一艘船,现在几乎一年造不了一艘……我们将投入大量资金,扭转美国造船业的落后局面。”
美国造船业协会及多家船厂对此表示欢迎,称此举是“历史性的一步”,将助力美国重夺海洋经济主导权。
美媒日前报道称,“特朗普总统对船舶非常痴迷”。
为了重振美国造船业,美国政府近段时间以来动作频频。
一方面,针对中国在全球造船、海运和物流领域日益增长的主导地位,美国政府计划对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船只征收最高150万美元的费用。
另一方面,在政策上扶持本国产业,特朗普宣布在白宫设立新的“造船办”,本周三又正式签署了《海事行动计划》,并计划对投资美国的相关企业采取减税措施,同时特朗普关税2.0政策对全球多个国家进行无差别攻击,那么保护主义真的能拯救美国造船业吗?
保护主义能拯救美国造船业吗?
近期,中美经济博弈白热化,美国以关税战、贸易战等手段频频施压,试图遏制中国在造船与航运领域的崛起。
然而,数据揭示了冰冷的现实:美国海军研究所2023年统计显示,中国占据全球造船市场半壁江山(约50%),而美国仅剩0.13%的份额;
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更指出,美国商业造船占比不足0.1%。
若以绝对产能衡量,中国造船能力已达美国的232倍。
面对悬殊差距,美国非但未反思自身产业政策积弊,反而祭出“港口使费+港口维护费”等保护主义措施,试图通过“收费围堵”掩盖竞争力不足的窘境。
我国专家直言:“美国最乐观也需10年才能赶上中国。”
美国通过实施多重政策,想要重振美国造船业,但其政策逻辑与产业现实严重脱节,暴露出三大无解的结构性矛盾:
● 劳动力断层:全行业工人平均年龄52岁,年轻从业者占比不足15%,若要重建30万人的产业队伍,至少需15年时间——而全球造船业技术迭代周期已缩短至5年,美国注定“未起步已落后”。
● 产业链崩塌:本土船舶配套率仅41%,曲轴、推进系统等核心设备依赖进口,即便强行恢复造船产能,也难逃“造壳不造芯”的窘境。
● 成本倒挂:美国船厂工时成本高达98美元/小时(中国的4.3倍),叠加美元高利率环境下造船融资成本激增,导致其船舶价格远超市场承受力,注定沦为“无竞争力摆设”。
美国造船业衰落:百年保护主义酿苦果
美国造船业的崩塌绝非“中国崛起导致”,而是长达百年的保护主义政策与产业空心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早在1920年《琼斯法案》出台时,美国便陷入“越保护越落后”的恶性循环——法案强制内贸船舶必须由美企建造,但两年后美国商船造价已比欧洲高20%,夏威夷农场主甚至被迫用飞机运输牲畜。
此后《第二次商船法案》《1970商船法案》等政策更将行业锁死在“温室”:政府补贴与工会保护下,船厂创新动力尽失,造船成本飙升至国际水平两倍以上。
冷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加速“脱实向虚”,制造业被金融与科技产业挤压,造船业沦为空心化牺牲品。
数据显示,美国商船吨位占比从1970年代的3%暴跌至1999年的0.25%,全行业工人仅剩全盛期1/10,平均年龄达52岁,技术断层触目惊心。
同时美国造船业还面临船厂数量少,设备老旧的问题。
美国的造船厂数量少不说,设备还相当的老旧。
比如造珍珠港船厂船的主要生产设备甚至都已经使用了90年以上。
有数据显示,美国当前仅有20家公共和***造船厂,而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造船厂的数量曾超过300家。
特朗普上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造船业正在输给中国:“我们不再造船了……据我所知,中国每四天就会造出一艘船。我们只是袖手旁观,这影响巨大。”
他说,美国可能不得不让盟友为美军建造所需的海军舰艇。
▲1951年至2015年,美国商业和海军船舶建造数量变化
《金融时报》
没等到电话,等到了84%的关税
对于美国实施的这一系列港口收费,一位希腊的航运专家在接受德国《商报》采访时表示,“归根结底,这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关税。”
美国试图通过对中国船舶征收高额港口费等措施打压中国造船业,但这些政策无法解决美国造船业的根本问题。
美国造船业的衰退并非中国崛起所致,而是长期保护主义政策和产业空心化的结果。
美国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犹如“回旋镖”,不仅冲击全球经济,而且反噬美国自身。
加征关税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前景,非但不能“让美国再次伟大”,恐怕只能为其播下苦难的种子。
就在特朗普期待着战略对话政治讹诈,却迎来一记现实的耳光。
2025年4月9日凌晨,美国对华“对等关税”正式落地,全世界屏息以待。
但出人意料的是,白宫并没有展现出任何战略部署的迹象,反而传来一声略显魔幻的自白——特朗普高调宣称:“中国非常想达成协议,他们只是不知道如何开始。我们正在等待他们的电话。它会发生!”
在4月9日,例行记者会上,法新社记者也提问,特朗普总统曾表示中国“非常渴望”达成协议。这是否属实?
面对特朗普的“电话期待”,林剑表示,美方仍在对中国滥施关税,一味地进行极限施压,对这种霸道、霸凌行径,中方坚决反对,绝不接受。
“美方如果真的想通过对话谈判解决问题,就应该拿出平等、尊重、互惠的态度。如果美方置两国和国际社会的利益于不顾,执意打关税战、贸易战,中方必将奉陪到底。”
就在今天!
最新消息,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相关公告,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84%关税;
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之前,货物已从启运地启运,并于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至2025年5月13日24时进口的(以下称“在途货物”),不加征本次加征的关税。
得道者众擎易举,失道者孤掌难鸣,多国对美关税政策实施反制。
4月9号,欧盟27国一致投票,通过对美国产品加征25%的报复性关税,以回应特朗普政府3月12日对欧盟钢铁和铝出口施加的惩罚性措施。
目前,欧洲已经发出“去美国风险”的呼声。
经济孤立主义只能让美国在衰退的轨道上加速。
在特朗普“等待中国电话”的潜台词中——真正的解决方案,从来都不会在关税清单上。
免责申明:本文来自E-PORTS;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海员之家立场。其真实性及原创性未能得到中国海员之家证实,在此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联系邮箱:cnisu@54seaman.com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