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海事助力水路口岸大提速
发表于 2008-10-07 00:00
据悉,江苏沿江分布有10个一类口岸,码头开放日益增多。近年来,江苏海事局为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沿江大开发”发展战略,落实省政府领导关于“江苏口岸要提速”的要求,积极履行海事口岸监管职责,全力推动船舶“大进大出、快进快出”,以使“船畅其流、货畅其运”,大幅提高了江苏水路口岸的整体效率,增强了口岸的竞争能力。
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进出江苏口岸的船舶流量增加了30%以上,在2007年达到90万艘次,是2003年的1.5倍;进江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海船包括国际航行船舶和外国籍船舶在2007年达到11.2万艘次,是2003年的两倍;进江海轮全天候航行带动了沿江两岸码头24小时运转,推动口岸单位24小时办理查验工作,极大地提升了船舶、码头的营运效率,长江江苏段货物吞吐量在2007年达到5.5亿吨,是2003年的2.4倍。
航路改革实现海轮进江全天候航行
自从上世纪60年代出现海船进江从事江海直达运输以来,长江江苏段一直存在着海轮因无法夜航而导致进江周期长、运营成本高、外轮不愿进江的情况,造成沿江两岸港口竞争力低,无法适应经济发展对航运安全、快捷的要求,直接影响了江苏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江苏海事局自2000年成立以来,就致力于研究航路改革,解决海轮不能夜航的问题。以2003年7月1日实施“长江江苏段船舶定线制规定”为开端,5年来,江苏海事局将国际先进的海事管理理念引入内河通航水域,形成了“大船分道、小船分流,避免交叉、各自靠右”的新航路、新航法。在此基础上,江苏海事局重新规划了长江江苏段水域功能,设计建设了26个水上服务区;调整增补了60个锚地和停泊区;在沿江建设了12块大型警示牌、信息牌,全部采用LED显示技术,为大型船舶指明航路、为小型船舶指点迷津。
据上海海事大学评估结果,“长江江苏段船舶定线制规定”实施5年,全天候通航带来的经济效益达17亿元,减少事故而产生的安全效益达2.29亿元。
监管服务并重提升口岸通关速度
为确保口岸的安全与畅通,江苏海事局坚持加强海事监管力度和提高海事服务水平并驾齐驱,对船岸货物流实施一体化监管与服务。
首先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对船舶、危险货物动态以及码头作业实施监管。该局拥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水上安全监控系统,基本实现了长江江苏段全程监控一体化。该局还联合江苏省测绘局开发了沿江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我国首次实现了水陆地理数据的成功拼接,以此为平台整合了VTS、AIS、***等监管资源,形成了统一的执法指挥综合信息系统。由该局开发的船舶进出口岸申报系统,实现了辖区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岸和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网上申报、审批,并与部海事局强制使用的船舶动态管理系统进行了连接,实现了江苏口岸信息资源联网共享。
其次是整合监管资源,动、静态执法配合,提供全天候、无假日的监管服务,构建了“动、静态执法相对分离和互补,行政许可、行政执行和执法监督有效分开又相互制约,执法与服务一体”的新型执法模式。在新模式下,由海事政务中心统一负责海事行政许可事项的受理、审核和审批,使原来由几个部门负责的审批变成了一个部门办理,实现了一个窗口对外的一条龙服务。全局所有的行政许可部门坚持“全天候、无假日”办理申报审批。
区域联动部门合作形成服务口岸合力
2007年以来,江苏海事局积极推行“集装箱船舶绿色通道”等区域认可的信誉管理制度。由该局发放的绿色通道证明得到了相邻海事机构的认可,具有一定信誉等级的集装箱船舶可进入绿色通道,享受定期办理海事监管手续的便利。与此同时,“海轮自由进出长江江苏段”等举措的推进,使得到2010年有望实现持中国海事局颁发的海船船员适任证书的驾驶员均可自由驾驶中国籍海轮进出长江江苏段,彻底实现海船在长江江苏段与上海洋山港之间航行“一证通”,有力推进了长三角区域大通关。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