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船企的突围之路:内外兼修
发表于 2015-05-11 15:25
自2014年年底以来,BDI指数一路下滑,创下近30年来新低,说明国际航运和造船市场仍寒意浓浓。作为世界造船大国,我国造船业也面临严峻挑战。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还在活跃并有交船记录的船厂大约有200余家。在这个群体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批原来发展不错的民营船企,甚至一些进入“白名单”的优质船企,如今也面临着严峻形势。那么,中国民营船企如何从市场严冬中顺利突围呢?
中国造船业的第三支劲旅
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船舶行业管理部门以2003、2007、2012和2014四个相对典型且有代表性的年份统计的规模以上的船舶工业(包括造船、修船、配套等相关产业)的数据显示,在造船领域,民营船企的船舶工业占到了全国船舶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2003年是造船市场兴起的一个起点。2003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数量为327家,占全国造船企业数量的55.7%,销售收入是163.5亿,占全国总额的25.7%;2007年是造船市场达到峰值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年份。2007年民营企业的数量为835家,占全国造船企业数量的75.8%,销售收入903亿元,占全国总额的37.4%;2012年是航运和造船市场的后金融危机时期。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后的2012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依然增加到1272家,占到全国总数的77.1%,销售收入3173亿元,占全国总收入的44.5%;2014年也就是距离现在最近的一年里,民营企业数量1188家,接近全国造船企业数量的八成,销售收入3545亿元,占全国总收入的56%。
通过以上一系列经济指标,可以看出民营企业的发展对整个船舶经济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我国的造船业曾经是以国有大企业为主,中国船舶重工、中国船舶工业两大集团占据了全国2/3以上的产量。近年来,在中国船舶工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中国船舶知名度的征程中,民营造船企业发展迅猛,逐渐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在船市繁荣期,民营船企面对严酷的市场竞争环境,凭借灵活的机制和营销手段,在创业生存之路上显得步履轻快,再加上他们注重观察市场动向,对市场变化反应灵敏,把握机遇,不但积累了巨额财富和船舶设计建造技术经验,而且通过加大投资实现了规模扩张。2008年,以熔盛重工、新世纪造船、扬子江造船、太平洋重工等四大民营船企为支撑的江苏造船业多项经济指标名列全国第一,民营船企作为中国造船业的第三股强劲势力登上了船舶市场的舞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造船业开始步入调整期,新船订单锐减,但中国造船仍然能在市场低迷和激烈竞争中逆势飞扬,可以说民营船企功不可没。然而,造船业的转型升级也是摆在全行业面前的现实问题,民营船企因实力差异将面临两重天的考验——大型民营企业需思考如何由大到强,像扬子江、新世纪这样经营发展非常良好的民营船企,即使在近几年造船大环境整体不好的形势下,他们的经营利润仍占到了船舶工业一半以上。而部分经营欠佳、管理欠佳的中小民营船企可能依旧遭遇订单荒、资金荒,甚至面临被洗牌的境遇。即使是入选“白名单”的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甚至遭遇滑铁卢。
“白名单”并非“包终身”
近年来,国内造船业集中度问题颇受关注。特别是随着船市陷入低迷,船厂破产消息接连传出,提升造船产业集中度的呼声再次响起。在此种背景下,国家各种扶持造船业发展的政策频频出台:2009年《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发布;2012年3月《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2013年7月31日,国务院印发《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同年10月6日,国务院又印发《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行业准入和规范管理,公告符合条件的生产线和企业名单。据此,工信部研究制定了《船舶行业规范条件》,进一步加强船舶工业行业管理。
企业如果能够符合《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特别是民营船企如果能进入“白名单”,实际上是对其资质的一种认定,对企业日后的发展肯定会带来正能量。反之,被排除在白名单之外的船企,以后的经营势必会受到一些影响。因此,国内船企,尤其是民营船企对“白名单”都非常关注,并且想方设法不断完善自己,力争上榜。
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聂丽娟介绍,“白名单”实际上主要是对船厂的规范条件和能力进行的评定。评定“白名单”的规范条件主要包括7个方面。一是基本要求,如是否有执照,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产业政策,针对企业是否合法经营进行核实。二是对企业生产设施、设备进行考评。三是企业的建造技术能力,对企业是否具备设计能力,在制造和管理方面提供一些量化的指标。四是企业是否具备技术创新能力,是否拥有省级以上的技术中心等。五是人员规模,是否具备与企业规模相匹配的人员规模。六是质量保障体系,建造出口船舶的船企都要通过ISO9000认证等。七是关于企业安全生产、节能环保、依法纳税,是否按照国家的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等社会责任方面的评定。“白名单”的评定标准被细化成了44个评价要素。其中8个为必须满足的达标项,36个为评分项。只有在8个达标项均满足条件,且总分在800分以上的企业才能进入公示,公示期间没有任何异议,才能最后得到政府的公告。整个过程十分严谨、规范。同时,聂丽娟强调,“白名单”制定的这7项规范条件并不是准入门槛,而是要引导船舶企业做优做强,特别是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高制造水平、安全水平、环保水平、产品质量等方面,最终达到提高产业集中度的目的。
不过,一些进入“白名单”的企业仍然没能避免破产的结局。对此,聂丽娟表示,这个现象并不奇怪。因为这个规范条件更侧重于对船厂能力(硬实力)进行了评定,而并没有对船厂的经营状况、利润收益等方面(软实力)进行评定。而且,这个规范条件并不是“一审定终身”的,也不是“白名单”包打天下。政府之所以会这么定位,考虑的就是该政府引导调控的部分由政府适当进行引导,而该由市场说了算的部分就要严格遵守市场规律,让市场进行优胜劣汰。政府不可能包干到底、管的太细。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主要还是靠市场、靠企业。因此,除了明德重工等企业之外,以后很可能还会有“白名单”内企业宣告破产的情况发生。相反,未能进入“白名单”的船厂不见得就得关门,这些船企自然有他们的生存法则。但从长远看,入围“白名单”是大势所趋,因此规范化是船企的必由之路。
内外合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此轮航运市场低迷,对全球造船界而言,是一次涅式的洗礼。现阶段整个航运市场的大环境发生了改变,包括供需矛盾突出,国际新规则新规范更加严苛,节能环保成为了市场的主旋律等。在当前形势之下,转型升级是船舶工业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仅只是针对民营企业而言。
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方案中就明确提出,转型升级是船舶工业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对此,聂丽娟认为,首先是产业结构上的转型。比如说,企业原来主要生产经营集中在造船方面,其他诸如海工、配套等方面相对滞后,结构上的转型升级就需把造船、修船、海工、配套等各方面一起进行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就是产品结构转型。这个主要是指针对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比如我国虽然是造船大国,但主要的产品仍然是诸如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这样的常规船型,而最近几年市场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需求较旺,比如LNG,18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包括海工市场,前几年油价下跌以前,海工市场也很旺,因此,产品结构转型就是需要我们从现在常规的市场向这种高端的产品市场转型。除此以外,企业还需要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主要表现在企业应该从原来主要依靠资金投入、硬件投入,求规模、求数量向提高自身素质、软实力方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这是我们特别强调的两方面。
对船舶工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来说,要实现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面临的三大难题。聂丽娟表示,首先是融资难。目前出现问题的熔盛重工、明德重工都是因为资金链断裂,当然还存在内部经营管理等诸多复杂问题。要想解决民企融资难问题,需要相关船舶融资,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等配套政策支持。据悉,关系到“白名单”船企的《金融业支持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已获国务院通过,近期将有望出台。《意见》主要包括对符合规范的标准船舶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卖方信贷、拓宽融资业务、保险水平规模及保险费用、鼓励社会资本、扶持海工业务等六个方面内容。融资支持政策的出台,造船业尤其是“白名单”船企有望迎来春天。此外,目前像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都在金融方面积极出台一些创新政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其次是创新问题。创新难实际上也是阻碍民企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当今这样一个科技高速发展、新规则密集出台、环保、安全、节能成为主流的大环境下,民企恰恰应该提早意识到这一点。民企除了求己之外也可以考虑比如兼并重组、收购、合作、借助政府搭建的平台等其他方式。有很多企业包括扬子江都是通过收购别的高新技术公司,或者入股、合作其他设计单位等多种形式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才有活力,才能创新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才能吸引新船东。如果只是一味地被动等待,就很难有好的发展。
再就是人才战略。高端人才的缺少实际上也是影响民企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好的船厂会通过一些好的机制来吸引和留住国内外的高端人才,形成一个高精尖的团队。其实,在造船业发展的比较好的时期,民企就因其具有灵活的机制才吸引和留住了一大批人才,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经验。
尽管前几个月的BDI指数自由落体般下坠让航运和造船界惶恐不安,但世界航运的周期性变化早已是家喻户晓。对民企而言,大规模投资建厂不是未来的发展之路。相反,积极了解市场动态,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以最经济手段全面满足客户对产品的要求才是中国中小船企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对绝大多数在“白名单”里的中国民营船企而言,只要不犯太大的经营错误,扎扎实实练内功,平稳度过造船寒冬,一定能够迎来美好的春天。
转型之路有“门道”
一说到船企转型,就让人想到经营方向、营运模式的转向。但能否找准转型的方向,有些企业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其实,船企转型绝非“信手拈来、随性而为”,而是有“门道”的。这些“门道”对民营船企具有借鉴作用。
“门道”之一是紧盯市场变化,随机应变。国际船舶市场是个自由、开放的市场,任何一家想谋求更大发展的船企都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必须“放眼世界,纵观天下”。这就需要船企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市场上多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如此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找准方位。
“门道”之二是学会多条腿走路。多年来,我国民营船企往往只盯着造船方面,忽视了修船、配套产业,一旦造船市场风吹草动,就容易陷入被动。倘若能把造船、修船、、海工、配套协调起来发展,形成多条腿走路,就能最大限度避免市场波动,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
“门道”之三是实施差异化策略。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谁也无法“独享”造船市场带来的红利。然而,如果大家都朝同一个方向转型,势必将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市场红利也将消失殆尽。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船企还需想方设法独辟蹊径,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努力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而要做到这一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唯一并且是最有效的途径。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船企不仅要从自身出发,努力提高研发设计和建造水平,更要认真研究国外同行的最新动态,做到未雨绸缪,有条不紊。唯此,才能是在风云变幻的船市中立于不败。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