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在黄海海底的几大谜题
发表于 2015-11-20 14:07
来源:法制晚报
黄海大东沟的中日对决,是甲午战争中一场重要的海战。北洋海军此役失利,共损失5艘战舰,自此退入威海卫。多年来的研究,使得这场海战的大致经过早已为人所知。但是仔细挖掘相关史料,仍可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
争论一:黄海海战的爆发是必然的吗?
日军收到情报后的误判,是两军主力相遇、对决的***
关于甲午黄海海战的爆发背景,由来已久的观点认为,那是自丰岛海战之后,中日两国海军期盼已久的主力对决,是两国海军准备多日、互相苦苦搜寻之后发生的必然之战。可历史的真相,远非这么简单。
日本联合舰队之所以在9月17日中午非常巧合地出现在大东沟外海,完全得益于他们的情报系统。
1894年9月14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佑亨在位于朝鲜的临时锚地,接到了日本陆军的一份军情通报。情报的内容是在大同江俘虏的一艘中国船上缴获的清军公文,内称东北的奉天练军正在加强大鹿岛一带沿海的警戒。
为保证平壤战役的顺利进行,阻截中国向朝鲜北部增兵,日本联合舰队被命令前往大鹿岛一带巡视,袭击中国运输舰只。“决定若遭遇敌舰,即击破之。”
细心的人会注意到,日本联合舰队当时分为本队、第一游击队、第二游击队、第三游击队、鱼雷艇队等编队,然后***佑亨只率领了其中不到半数的舰只出发。倘若日本舰队是为了寻找北洋海军进行主力决战,怎会不倾尽全力?更不寻常的是,海军军令部长桦善资纪乘坐一艘临时改装的代用军舰跟随舰队活动,舰队中另有排水量仅数百吨的弱舰“赤城”,假如是要进行主力决战,怎会带上这样战斗力低下的累赘?
日本联合舰队计划偷袭运兵船,结果遭遇了硬骨头,认为自己在进行一场主力决战;北洋海军计划守护运兵船卸载完毕就返航,结果遭遇了日本舰队,认为自己是在进行一场捍卫陆军登陆行动的作战。甲午黄海海战,就在双方互相错位的认识中猝然爆发了。
——《沉没的甲午》(作者陈悦,采用老照片+老档案的形式,引用了范围极为广泛的原始史料,同时本着知我莫若敌的宗旨,大量参考了战争的另一方——日本的档案)
黄海海战是场计划已久的正面遭遇战
8月18日,在平壤战役进行的同时,中日黄海海战爆发。18日晨,完成护航任务的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面遇到来袭的日军联合舰队。日军联合舰队司令***佑亨为了迷惑北洋舰队,令日舰队悬挂美国国旗,逼近北洋舰队后,被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判断出来,丁汝昌急忙令各舰开火投入战斗。这一战役日方共有12艘战舰、北洋舰队则有10艘战舰投入战斗。
——《崩溃的帝国——明信片中的晚清》(作者曾讲来从海内外收集了三百多枚晚清的明信片、照片、画片及邮票、封函等,用图片再现历史)
争论二:北洋舰队阵形是否可行?
阵形本身并无优劣,是航速过慢扯了后腿
北洋海军主力舰最初排列成两列纵队,而后以舰队中的两艘主力“定远”、“镇远”为核心,其他各舰分别往两翼变阵展开,形成了一个略似人字形的横队,并最终以这个阵形与排列成单纵队的日本联合舰队展开了激战。
北洋海军从创建开始,几乎理所当然地格外加强了对横队和乱战战术的训练。此刻,当面对日本舰队,而且日本舰队又排列的是纵队时,北洋海军无疑会使用这种被称为“纵队克星”的队形和战术。
然而要成功发起这样的攻击,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航速。北洋舰队必须赶在日本联合舰队的纵队出现在自己正前方的最佳时刻,及时冲锋、靠近、混战。可北洋海军参战军舰舰龄老旧,锅炉接近报废,还用着劣质燃煤,竭尽全力也无法获得需要的高航速,从战斗发起的那一刻开始,已经注定了北洋舰队的乱战战术根本不可能充分发挥,这也就是北洋海军采用夹缝雁行阵失利的深层原因。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阵形本身并无优劣,只是北洋海军的硬件设施已与这种要求高机动性的阵形、打法脱节。
——《沉没的甲午》
“横队”前进的战术犯了致命的错误
过去出版的为数众多的甲午战争史著作,作者们都对丁汝昌的“始终以舰首向敌”战术持肯定的评价,理由是这一战术可使北洋舰队诸舰舰首的重炮火力得到充分发挥。但是,恰恰是“始终以舰首向敌”的战术带有致命的错误,因为这一战术违背了近代海军作战中舰队或舰艇编队行动的基本规律。
在以舰炮为主要武器的海战时代,海军舰队或舰艇编队在海战中的战术,就是正确地实施机动与适时地集中火力相结合,即机动与火力的有机结合。海战的实践多次表明:作战最有效的阵法是鱼贯阵(现代海军军事术语称“纵队”),最有效的战法就是机动战术。
——《再见甲午——蓝色视角下的中日战争》(作者许华,选取的是一个全新的“蓝色视角”,站在海权理论的高度进行具有鲜明军事学术特色的反思)
争论三:“定远”舰上的飞桥是否被震飞?
根据“定远”舰洋员泰莱的回忆,“定远”舰飞桥被震飞
……刘步蟾在桥下突发一炮,飞桥年久失修,被震破裂。丁汝昌、泰莱从空中跌落,都受重伤。
——《中国近代史》(范文澜著,人民出版社1947年版)
我站在丁身旁,随着一声巨响,失去知觉,当刘让10寸炮开火的时候,我和丁就站在紧挨炮塔上面的飞桥上,这座桥名副其实了,我和丁还有它都飞起来了。
——《甲午中日海战见闻录》(作者英国人泰莱,甲午战争爆发后,曾作为定远舰副管驾李鼎新的助手)
从“定远”舰的工程结构来看,“飞起来”的说法显得非常虚夸
戴乐尔(即泰莱)的回忆录中提到飞桥,因为刘步蟾突然下令开炮而“飞起来”,连带导致丁汝昌等受伤。但是从“定远”舰的工程结构角度来看,这个说法显得非常虚夸。“定远”舰的飞桥中部下方有体量很大的司令塔硬性链接,作为支撑,飞桥前后还另有支柱支撑,如果真发生飞桥被震飞的情况,这些支撑物势必会受损,然而正常海战乃至战后的维修报告中,都没有发现类似的情况。
丁汝昌在飞桥上受伤的真正原因,海战之后他本人有过详细的汇报,只不过这份汇报属于没有大量刊行的档案,普通人无法了解到,而报告的内容也远没有“飞桥震飞”的故事看起来刺激和吸引人,以至于真正的原因并不为人所知。
——《沉没的甲午》
争论四:“致远”舰沉没的真正原因
鱼雷被引爆或锅炉舱爆炸引起沉没的可能性更大
“致远”舰沉没的原因是什么?丁汝昌的海战报告称是被日舰用鱼雷击沉的,但这一说法显然是根据“致远”最后沉没时发生大爆炸的表象来推测的,实际并不可靠。因为“致远”舰沉没时,与日舰的距离尚未进入鱼雷的有效射程,即400米内,否则“致远”舰也极有可能向日舰发起鱼雷攻击。
海军史学者库劳斯认为,海战当时“致远”舰可能是鱼雷发射舱中弹,鱼雷被引爆,最终导致军舰爆炸沉没。
另一种解释认为,“致远”舰的沉没是日舰大口径炮弹击中锅炉舱引起大爆炸所致,“其时轰然有声如裂帛者,恐即其汽锅之爆裂也,”相比传统的被鱼雷击沉的解释,以上两种解释的可能性更高一些,但“致远”沉没的真正原因的考证及确认,还需假以时日。
——《沉没的甲午》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