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淹没航船和瓷器,淹没不了航海时代的辉煌
发表于 2015-11-20 13:45
来源:潇湘晨报
撰文/马志骅
航海的故事曾流传在各个时代。阿拉伯的辛巴达、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人麦哲伦、中国明朝的郑和……他们都曾出没过风波里,没有人能从历史传说和书本记载里确切地体会,在古代交通航线仍处于跋涉探索的状况下,从西方到东方的旅途究竟有多么漫长艰辛。然而总有勇者,不惜万里远洋,到达一生未见之地,寻找奇珍异宝。在大航海时代,有成功的勇者,自然就有失败的勇者。来自古代阿曼的商船“黑石”号满载瓷器、金银等器物,从大唐王朝的港口返航,最终却沉没在印度尼西亚海域,满船的珍宝湮没在时间的海洋中一去千年。当它们再次现世时,公元9世纪的一幅历史画卷重又掀开。
它是一艘1200年前木制阿拉伯双桅帆船,这样的船只仍在阿拉伯地区使用
1996年,德国人沃特法还是一家水泥厂的老板,他听厂里的印尼工人提到婆罗洲和苏门答腊之间的海域,沉没着许多古代的珍宝,一时激起无穷向往,从此开始了他打捞宝藏的生涯。
因有大量古代沉船,这个海域的“寻宝事业”一度形成热潮,至今仍有不少打捞船只在这里作业,期望捞到一笔终生受用的财富。1998年,印度尼西亚勿里洞海域,“黑石”号被沃特法发现了,而在此之前,“黑石”号沉船上的一小部分器物被冲刷到海岸边,由渔民捡起,当地人们并不确切知道这些器物的价值和来历。
没有人想到,“黑石”号沉船的地点,距离海岸非常之近。为了编辑一本长沙窑的书,湖南美术出版社退休的美术家邹敏讷曾在2002年左右专程到过这里,他说:“沉船的地点距离海岸线很近,我们是坐着一艘小型的机帆船过去的,在沉船点可以直接看到岸边。”沉船位置距勿里洞市镇的北端不到4海里的距离,距离最近的港口只有2海里,而沉船则在距离水面约17米的海床上。据介绍,虽然离海岸近,但这个海域却遍布黑石暗礁,大型的船只无法通过,而小型的船只则有触礁的危险。“黑石”号的沉没就极有可能与这些暗礁有关。
“黑石”号沉船上的物品被打捞上来之后,根据海底残存的船体部件,人们推测出,这是一艘双桅风帆的阿拉伯帆船。“它的龙骨长约15.3米,由舱口至其中线宽约5.1米,船总长度在20至22米之间,船舱负载量大约为25吨。”这是7月28日开始的长沙市博物馆“黑石”号沉船唐代长沙窑瓷器展上所介绍的资料,新加坡赖辅仁在展览上进行了讲座,按照他的看法,“黑石”号的体量可能要更大一些,“排水量在150吨上下”。
但真正令人称奇的,恐怕是在现代冶炼技术、造船技术发达的今天,很难想象,一千多年以前的“黑石”号是全木质结构,船身由木板拼接而成,仅以风力为动力,从阿拉伯远洋至中国。“‘黑石号’这艘船没有使用一根钉子。”长沙市博物馆展览部董远成在介绍“黑石”号时说。
不使用钉子,古代阿拉伯人将每块木板的连接处钻孔,用椰壳纤维的绳索穿过这些孔、捆绑住,而木板间的缝隙则用橄榄汁填塞,干结之后的橄榄汁结实而坚硬,起到了粘合与防水的作用。据伊斯兰教的文献记载,这种造船的方式在当时的阿拉伯地区非常流行。赖辅仁说:“这样的船只在当时的阿拉伯国家应算是比较大的船了,和当时唐朝的船相比当然是非常小的,但一直以来他们都没有建造大船的习惯,而且到目前为止,这样的帆船阿拉伯地区仍在使用。”
在依靠风力进行远航的时代,对船上的人而言,遇到海上的恶劣气候,宁愿损失一面帆,也不能折断一根桅杆。遇到暴风雨,船长只好让水手们收起风帆,让船随波逐流。通过技术手段还原“黑石”号之后,发现了一个细节可以佐证:“黑石”号返航时,10万多件陶瓷、金银器物塞进瓷瓮,装满了船舱,却没有专门的船员休息室,大多数时候,水手们的日常饮食和休息都在甲板上。
中东和北非常见的椰枣,印度神话里的摩羯,都出现在长沙窑瓷器上
据长沙市博物馆展出时列出的统计,“黑石”号上约有长沙窑瓷器56500件,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共计500件,还有许多金器、铜镜等。“这是最早新加坡政府公布的数据,现在预计更多一些,总数应该在10万件左右。”邹敏讷说。
出水器物以长沙窑瓷器为最多,与唐代长沙窑多外销的特点分不开。其它珍宝大部分也留下了外邦烙印。
以最为精美的一只金杯为例,其形制与1970年西安何家村窖藏的八棱歌舞伎金杯十分类似,杯身八面各雕有8个各不相同的胡人歌舞造型,杯的鋬首处浮雕两个胡人头像,而底部则有旋转的棕榈叶图形。棕榈叶,是西亚喜好的纹饰之一,而胡人的身影,曾屡屡出现在当时广结邻邦的大唐各个口岸城市。据悉,这只金杯是目前唐代出土的最大的金杯,专家估计,这可能是大唐皇室赠予阿拉伯统治者的礼物。
事实上,没有任何历史记载证明“黑石”号曾经到过中国,人们只是发现船上的货物大都来自这里。比如刻有“唐乾元元年戊戌十一月廿九日于扬州扬子江心百炼造成”的铜镜,在当时是专供皇室使用的;还有明确记载瓷器来自长沙的瓷片上,写有“湖南道”字样;或“宝历二年(即公元826年)七月十六日”的瓷片,为“黑石”号及整船货物进行了断代。
另一只长沙窑的瓷器,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说明“黑石”号上的船员是到过中国的。一只长沙窑生产瓷碗上,用写意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头发卷曲、鼻子高挺”的外国人形象。赖辅仁认为,这是一个非洲小孩的形象:“因为阿拉伯的商船到达中国、也就是扬州以后,因为交换公文或者采购物资,要停留一段时间,这个非洲小孩可能随船从扬州到达了长沙,长沙的工匠看到这个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的人,把他的形象画在了这只碗里。”
在唐代,外籍来华的人士数量众多。据记载,这时,波斯人与阿拉伯人在中国都拥有专门的群聚居地与住宅区,人数均以万计。他们的商船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运送到海外,精美的瓷器尤受青睐,而中国的手工艺人在生产过程中也会特别考虑世界各国人们的偏好。
以外销为主的釉下彩长沙窑瓷器,即是一个例子。“应当说,直到两宋、明代,中国本土市场还是以单色瓷为主。”赖辅仁说,单色瓷更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彩瓷到明代以后、清代才算主流,以前是一个非主流产
品,”邹敏讷说,“因为中国的主流是玉器,陶瓷也追求玉器的‘韵’,哪怕是那些名窑的产品,有花纹的,也是‘暗花’。”邹敏讷认为,唐代的主流瓷器是向玉器、金属器看齐的,追求玉器的“韵”、金属器的“薄”,是遵从士大夫的审美、皇家的审美情趣。
长沙窑釉下彩瓷器并没有完全遵从士大夫与皇家的审美趣味。生长于中东和北非的椰枣,其装饰纹样出现在“黑石”号的许多瓷器上;中亚、西亚独有的宗教纹饰也十分普遍。除此之外,兽首鱼身的摩羯也出现在“黑石”号的瓷器和铜镜上,它本是印度神话中水神的坐骑,为佛教圣物。不难想象,这些明显带有异域风情的瓷器大都用于外贸出口。从“黑石”号出水的一只金盘,更印刻有佛教的“卐”字纹,而这个符号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出现,有学者推测,这可能是专门用于海外贸易的“定制产品”。
作为目前唯一被打捞上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唐代古沉船,“黑石”号还有太多故事可讲述
公元9世纪的佛教用品市场主要在印度、锡兰、印尼等地,但对于“订制”的概念,赖辅仁提出,虽然有倾向于外销的产品,但更多可能还不是“定制”。“一艘船从阿拉伯到达中国要那么长的时间,一次贸易的时间非常长,当时的人们还没有产生市场的概念,”赖辅仁说,“可能是船员到达了长沙窑所在地,给工匠们看了图案,让他们依样制作。一般情况下,中国的工匠并不会主动去生产这些商品。”
“黑石”号所载瓷器中,数量最多的要数直径约15.5厘米的瓷碗,而这些碗中,既有纯色无图案的,亦有看似“兰花”的图形。邹敏讷翻开一本长沙窑的书籍,这种“兰花”图形叫做“云气纹”。“拿给阿拉伯那边的人看,他们认为这个是古阿拉伯的文字。”他指着的瓷碗照片上,碗中的图案以现在的理解看,更多还是像一些花草或云雾。“这个的意思,有可能是‘***最伟大’的意思,但是我们看不同的碗,上面类似的图案书写很不相同,有一些看上去更标准一些,有些就潦草或者有些不同了。”据推测,如果真是古阿拉伯文字,同样一批的瓷碗上出现不同的变体,有可能是因为那时长沙窑的窑工,并不懂这是什么图案,而不同窑工的书写方式又有不同,写着写着,或许最后的图案就不那么严谨了。
“黑石”号出水的瓷器中,有些在器具上写着一个“张”字,或“龚”字,即表示这一批瓷是出自谁家。“这么大一批瓷器,一个窑口肯定烧造不过来,是好几家做的,售卖的时候以这些字作为凭证。”邹敏讷说。
以美学而言,“黑石”号另一部分长沙窑瓷器则充满了趣味。长沙市博物馆展览部的董远成在展厅里指着一只瓷器上手绘的鸟说:“是不是很卡通?”这只鸟造型稚拙朴素,并非传统工笔绘画,颇有一些写意了。“这在将来中国的美术史上,会是很浓重的一笔。”邹敏讷说。
据估计,“黑石”号沉船的印尼海域,共有4000多艘古代沉船,包括各个年代。而作为这四千分之一,“黑石”号的重要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人们从中打捞发掘出的宝藏数量和质量,而是因为它是目前打捞上来的唯一的一艘海上丝绸之路的唐代沉船。从上世纪50年代起,对长沙窑的研究仅有数十年之久,“黑石”号的出水无疑为其提供了更多历史细节和佐证,同时,以艺术和历史的再现而言,这样一艘船,能够向现在人们讲述的故事,还太多太多。
阿曼的传统造船术
阿曼古时称“马干”。在苏美尔语中,“马干”意为“船的骨架”。马干的船很受欢迎。
公元8至15世纪是阿曼航海业的黄金时代。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中辛巴达航海的故事,其原型就取材于阿曼著名的航海家艾布·欧贝德·卡赛姆。
阿曼船只的传统制作方法是:先从印度和非洲进口上好的柚木等制作船身,再用棕榈树干做桅杆,然后用椰子纤维将船的各个部分缝合起来,最后用动物脂肪填塞船板的缝隙。最绝的是,阿曼人造船从来不用图纸,只凭眼睛和记忆。
为什么阿曼人造船不用铁钉?据当地人说:“《一千零一夜》中就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一艘用铁钉组装并加固的船驶过一座巨大的海下磁山时,铁钉被磁力吸了出来,导致船体四分五裂,成了一堆飘浮的残骸。这大概是人们不用铁做船的一个重要原因。”
阿曼的船被西方人统称为独桅三角帆船,有多种样式和用途,但如今能造的只剩几种:
巴格拉,大型远洋船,载货量达400吨,有3个桅杆,船头呈方形;
桑姆布克,最古老的一种船,用于捕鱼,船头低、船尾高而平;
巴丹,轻便小船,无甲板,是普遍使用的渔船和客船,底部平,吃水浅,可在近海使用,只需7名船员;
巴提尔,高船尾,速度快,灵活,可作战舰,现在多用来运货。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