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意外病逝,是他独自统帅船队安全回到国内
发表于 2015-11-19 22:44
来源: 南报网
刚刚结束的“海上丝绸之路九城文物精品展”上,展出了一方“内官监太监王景弘地券”的拓片,这似乎有些让人奇怪:内官监太监的买地文书,和海上丝绸之路有何关系?为何被专家们视为珍宝?
要知道,这个王景弘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太监。
王景弘(洪熙朝以前称为王贵通,其后改称景弘),福建漳平人。他于洪武年间入宫为宦官,侍奉燕王朱棣。因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深得朱棣赏识。所以,夺取帝位之后,朱棣要派船队下西洋的时候,除了郑和,想到的另一个最佳人选就是他。
从永乐三年(1405)第一次下西洋开始至宣德八年(1433),庞大的下西洋船队中,众所周知的“老大”郑和身边,始终有王景弘的身影,二人风雨同舟、并肩战斗。有人认为王景弘只是郑和的副手,其实二人的职级相同,都是下西洋的“正使太监”,他们之间应该相当于今天舰队司令员与政委的平级关系,都是船队的最高领导者。这支船队先后七次往返西洋,先后到达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孟加拉、文莱、印度等东南亚各国,以及伊朗、沙特、也门等西亚国家,最远到达东非埃塞俄比亚等地,“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外交史上的奇迹。
宣德六年(1431),二人受明宣宗之命第七次出使西洋。然而,因积劳成疾,郑和于宣德八年(1433)正月卒于古里(今印度的科泽科德)。此后3个多月里,王景弘作为最高统帅,独自带领船队扶柩返回中国,完成了七下西洋的最后一次远航。
在下西洋活动的间隙,王景弘与郑和皆被皇帝任命为南京守备。这是明朝***北京后在南京特设的官职,有内外之分,外守备以公、侯、伯等功臣勋旧充任,内守备则由皇帝信任的宦官充当,共同管理南都。当年的大报恩寺最终能够顺利建成,就有他二人合力督造之功。
据郑和后裔郑宽涛介绍,王景弘来自福建这个富有航海传统的地区,在航海方面有着极大优势。在下西洋期间,他负责航海的针路与管理船队,侧重于船舶的制造、航海人员的选拔以及航路的确认等。郑和去世后,他一度负责南京***的操练,晚年在南京编著有《赴西洋水程》,这部航海专著后来流落民间并被辗转抄录,成为明清航海人员出海的导航“秘本”。
因此,这位王景弘其实与郑和一样,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对于促进中国航海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只可惜,有关他的史料严重匮乏,对他的研究长期无法深入开展,与日益兴盛的郑和研究相差甚远。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