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长江航道“大提深”取得成效 拉动沿江经济
发表于 2011-01-21 00:00
长江航道“大提深”取得成效 每年拉动沿江经济增长536亿
本报讯 (记者 魏敏 特约记者 王取发 杨华林) 1月20日召开的长江航道局2011年工作会议透露,“十一五”期长江航道通过能力提高5%以上,每年拉动沿江经济增长536亿元,长江航道“大提深”取得明显效果。
据长江航道局局长熊学斌介绍,“十一五”期间,长江航道局按照“延上游、畅中游、深下游”建设思路,对长江航道35处碍航浅滩展开了较大规模的整治,完成建设投资54.24亿元。通过集中治理,下游航道初步实现了深水化,南京至太仓段航道水深达10.5米,太仓至长江口航道水深达到12.5米,3万吨级海轮可常年通达南京,5万吨级海轮可常年到达太仓;中游荆江河段的最低航道维护水深从2.9米提高到了3.2米,枯水期通航紧张的局面明显缓解;上游重庆至宜宾航道最低的航道水深从1.8米提高到了2.7米,达到三级航道标准。实现了2688公里长江干线航道全河段全天候通航。
据长江航运经济技术研究所研究表明,长江干线航道维护尺度提高后,航道条件大为改善,长江上、中、下航道的通过能力分别提高了4171万吨、2362万吨和13548万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7.29亿元,每年可带动长江沿线地区GDP增长536亿元。此外,平均运输每万吨公里货物燃油消耗量可降低11.6%,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8.76吨。
熊学斌透露,未来5年,长江航道局将大力推进“智能航道”建设。2011年,长江航道局将着手开发集实时反映不同航道维护水深、预测几天内航道维护水深变化、实时向船舶提供水流情况和建议航速、规避碰撞事故、偏离航道自动报警、叠加显示附近船舶信息、卫星自动导航等于一体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电子航道图,并在此基础上,整合航道信息资源,构建航道智慧环境,以互联互通的方式达到全面感知航道信息,实现航道更加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到“十二五”期末,初步建立长江干线2688公里智能化管理和对外服务的新航道。
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