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组

集美大学
群组类型:公共群组
分类:海事院校
帖子:0 成员:1
楼主

一、三坊七巷与船政文化的关系
    1、探讨三坊七巷文化是研究船政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是福州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文化遗产,也是闽都文化的文脉所在,更是中国船政文化集中代表。
    “三坊七巷”是国内规模特别大、人文景观特别集中、历史建筑特别密集、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历史街区,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
    “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位于福州市城区核心地带。以南后街为中轴,西为“三坊”,自北而南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东边“七巷”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西南有安泰河环绕。“三坊七巷”原有面积约为44.7公顷,形成于唐,发达于宋,深宅大院、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历来是官宦仕族聚居地。坊巷内保存着大量名人故居,现存的名人故居已知的便有四十余座。船政文化名人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季良、谢冰心的父亲海军将领谢葆章等都在这里居住生活过,他们为“三坊七巷”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一些故居曾经住过不同时期的几代或几个文化名人。如林觉民的故居在广州起义失败之后卖给了冰心的祖父,因此它既是林觉民故居又是冰心故居。
    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化巨人聚居于此,形成历史文化名人层出不穷、共存共荣的文化生态。近代而言,就有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现代思想与学术开山之祖严复,中国船政文化的创始人沈葆桢,文学大师冰心,硕学大儒、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从三坊七巷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照亮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天空。
    2、朱紫坊也是研究船政文化的历史见证。
    距离三坊七巷咫尺之隔的朱紫坊,原名三桥,位于安泰河南、于山北麓,面积15.84公顷,内有坊巷10条,基本上保持着唐宋以来的风貌,是福州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朱紫坊被福州人称作海军一条街,亦是研究船政文化的历史见证。与三坊七巷一起作为福州市“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著名的“萨家大院”、“方伯谦故居”等海军世家座落在这里。在电影《甲午风云》当中,有一个熟悉的历史人物,他就是方伯谦。很多人误以为方伯谦升白旗是为了叛逃,一直到他被秘密处死在旅顺黄金山麓后的一百年里,成为一个不解的谜。后来有种种证据说明方伯谦是被冤杀的。百年过去,历史恢复了本来的面目。1996年10月15日,朱紫坊48号古宅被定为“方伯谦故居”。
    提起朱紫坊离不开讲萨镇冰、萨师俊与萨家大院。
    萨镇冰,船政学堂毕业生,和叶祖珪一起留学英国,参加过甲午海战。他重视培育海军人才,对西方先进技术有深刻理解。萨镇冰一生清正刚直,颇具军人风范。当年他统率海圻号时,著名文学家冰心的父亲就和他在同一艘舰上。冰心曾在文章中称他是中国海军的模范军人。
    萨家三代就有多人服役于海军。1938年武汉保卫战,有一艘著名的中山舰。碰巧的是,这艘舰的第一位和最后一位舰长都是萨家人。
    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中山舰原名永丰号,最早由萨镇冰从日本买回并担任第一任舰长。后来为纪念孙中山而改名中山舰。1938年,这艘军舰在抗日战争中不幸被敌机炸沉在长江口。在这艘军舰上为国捐躯的最后一任舰长就是萨镇冰的侄孙,杰出的海军将领萨师俊。除了萨镇冰和萨师俊,这个大院里共走出了十多位的海军将士。这样的海军世家在福州并不少见。有人统计,福州至今能称为海军世家的至少还有1000多户人家。
萨镇冰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朱紫坊河沿。系萨氏祖居,始建于明代,清初及道光、光绪期间均有改建。坐南朝北,面临河沿,前后五进,通宽21.5米,纵深97米,面积为2080平方米。门前两侧有高耸马头墙,门头房在围墙之外,木结构,临街六扇门,两房一厅,门眉上有墙头花。1991年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后又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船政名人故居的建筑内涵
    建筑本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因为人在这里居住、活动,才让它“灵动”起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建筑是讲求“风水”的,这“风水”实际上是大自然与人类活动谐调默契的结果,是人文环境和谐的总和。三坊七巷的人文环境能够产生这么多立德、立功、立言的贤达人士,应该说它是“人杰地灵”的。但是,从同一个屋檐走出来的人又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座老宅能否被后人垂青,却要看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否贤达了。三坊七巷的名人故居其实是千古英灵留在这里的一块丰碑,让后来人在三坊七巷感受前辈的精神,陶冶情操,让国人的优秀品格得以承传的文化载体。林觉民冰心故居、严复故居的修复、展示和开放,正是基于这一点。
     三坊七巷大部分的花厅园林建筑模式是非常传统的。晚清之后,东西文化交流频繁,三坊七巷在花厅或附属建筑中引进西方建筑文化的含量在增加。有些住宅在正座保留了传统式样,而附属建筑(主要是花厅)改建成西式或中西合璧的楼房。如林则徐的儿子林聪彝故居的一进花厅小楼、文儒坊19号花厅(陈季良故居)、郎官巷20号的严复故居西花厅等等,都成了福州早期引进西方建筑文化,插足落户都市老城区的见证。
三、三坊七巷的船政名人故居
    1、严复故居(郎官巷20号)
    作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严复已经名垂青史,其位于郎官巷的故居在历经百年沧桑后,在岁月的磨砺中仍散发出幽幽的清香。1921年10月27日,严复在郎官巷故居终于走完了他那伟大而荣光、复杂而沉重的生命旅程。
    严复故居曾重新修缮过,当时的匠人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较好地保留下古宅的原貌与格局。严复故居具备三坊七巷中诸多宅院的典型特征,并带有不同时期的鲜明风格,如此多的元素齐集一堂,而且彼此并不悖逆,反而相得益彰,可以说严复故居是多元而协调的聚合体。郭沫若的女儿**英对此评论道:“走在郎官巷里就感觉很不错: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并不宽敞的巷子,已经就给人一种回溯历史的感觉,再走进严复故居里,就很自然地融入了这里小庭院的格局模式,与历史人物进行精神交流。”
    严复对近代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无与伦比的,可是同时搀杂一些“微词”。但是我们不能苛求前人。他翻译《天演论》,系统传播西学,“盗取”的火种的确照亮了近代中国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奋勇前行的道路。然而他自己,却绕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生命的最初起点,从出生地苍霞洲蹒跚举步,归居郎官巷,归葬祖籍地阳岐村;或许这样的怪圈有象征意义。郎官巷严复故居是近代文化思想界巨人生命最后岁月的生活遗迹,也是一扇回忆他那复杂灵魂的别样的窗口。严复代表了一个时代,代表了一个时期的思想变革,因此受到人们敬仰。
    2001年,上海李玉棠先生出于对严复的仰慕崇敬之情,慨然捐资100万元,以“修旧如初”为原则,对此处故居进行了全面维修,并予陈列布展,辟为严复故居纪念馆,2003年1月8日,在严复诞辰149周年之际对外开放。是学习、研究、体验船政文化的极好去处。
    2、沈葆桢故居(宫巷26号)
    宫巷26号沈氏在福州闻名遐迩,提到沈家,人们总要将他家与船政联系在一起。
    沈葆桢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政治家,被人称之为“中国海军之父”,福建船政局的创办人。沈葆桢(1820-1879),字幼丹,林则徐之婿,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曾任江西巡抚、福建船政大臣、两江总督。清同治五年(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荐沈葆桢为首任福建船政大臣,总理船政事务。沈葆桢任船政大臣8年间,福建船政共建造5艘商船和11艘兵船,成为当时远东规模最大的新式轮船制造厂。沈葆桢在船政创办之初,面对国内顽固守旧派和本文列强的种种干扰和破坏,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排除一个又一个障碍,在坎坷的近代工业化道路上不断前进。他还十分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提出福建船政创始之意,不重在造,而重在学船政根本在于学堂。他通过办船政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为近代中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造船、航海和其他科技人才。他对祖国宝岛台湾的开发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沈葆桢的四子沈瑜庆曾在江南水师学堂供职,长孙沈翊清担任过船政大臣,他的另一些后裔也有多人均在马尾船政局供职过,有的还担任过马尾海军学校的校长。这是一个重视读书求功名、书香延续的大家族。自沈葆桢的父亲起,直至沈葆桢子孙后代多为读书人。
    沈葆桢祠堂位于乌石山的今福州市政府大院内,祠内供奉四人:沈葆桢、沈葆桢夫人林普晴、沈葆桢四儿子沈瑜庆和沈葆桢长孙沈翊清。沈家祖孙三代均为中国船政作出自己的贡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由皇帝下旨在祠堂里供奉女性是极为罕见的。
    沈葆桢故居位于宫巷西段北侧26号。始建于明天启年间。清同治年间,沈葆桢购置后加以修葺。其故居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雕饰富丽,集中明、清两代建筑风格于一体,是明、清时期福州典型的豪门住宅。占地面积2800多平方米,周围风火墙,前后三进,一列倒朝,木构建筑,每进均有围墙分隔,建筑总面积为2000平方米。
    故居中较为特殊的地方是末进五开间的倒朝楼,它曾经作为沈家的藏书楼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沈家人。走廊上与藏书楼直接相接的覆龟亭,几乎抛弃了一切装饰,完全以结构本身来表现建筑的力与美,为明式覆龟亭较为典型的实例。
    沈葆桢故居的建筑装饰较少,更多的是以结构本身的典雅来表现建筑本身的力度和质朴美感,严格地按照前堂后寝的传统风格来进行建筑布局,严谨而大气,体现福州地方古代官绅宅第的建筑风格。从建筑装饰上来看,其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派,整体上是非常规整和严谨的,装饰也较为朴素,多为几何或规则的吉祥图案,如书本,如屏风,很少有动态的动植物纹饰。经过历史的洗礼,庄重气质显得更加厚重,更具文化的积淀。
    沈葆桢故居于1988年公布为鼓楼区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刘冠雄故居(宫巷11号)

    刘冠雄(1858-1927年),字敦诚,又字资颖,号子英,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毕业于福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光绪十二年(1886年)被派往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学习。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廷决定派员前往英国、德国接受订购的四艘新式巡洋舰上担任大副。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于年底顺利回国。北洋海军成立后,刘冠雄被正式任命为“靖远”舰帮带、大副。光绪十七年(1891年),因在平定台湾叛乱的战斗中表现出色,提前晋升官阶。光绪二十年(1894年),参加中日甲午海战,因旗舰信号被毁,北洋舰队群龙无首,在关键时刻他建议“靖远”号舰升旗集队,使北洋海军最终转危为安。次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被解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担任“海天”号舰管带。光绪三十年(1904年),因“海天”号舰触礁事件,被革职。辛亥革命时,参加海军起义。1912年3月,被任命为海军部总长,成了中国近代海军的最高领导人。11月,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成为民国第一位海军上将,自1912年至1919年,在北京政府的前十一届内阁中,先后出任了九届内阁的海军总长。1927年在天津家里病逝,享年70岁。
    刘冠雄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受命统领江防舰队,辛亥革命中参加海军起义。民国成立初,他继黄钟瑛之后,担任第二任海军总长。北洋政府利用海军舰队的力量取得了福建的统治。李厚基任福建督军兼省长后,为了厚报于他,出资修建在云冈的刘氏宗祠,历数年才完工。修建后的刘氏宗祠巍峨堂皇,极一时之盛,民国9年(1920年),刘冠雄从北京回乡参加宗祠落成暨祭祖大典。他想当年家境贫寒,父亲箍桶为生,养活全家;如今富贵满门,不应忘掉根本。于是,叫人他、特制一副“箍桶担”,髹以朱漆,高悬于宗祠的中梁上,以教育后昆。他的这个举动得到广大父老乡亲的赞举,一时传为佳话。
    刘冠雄故居位于宫巷11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年间及民国时曾大修。占地面积1875平方米,坐南朝北,主座为二进院落。门头房在主座的东侧,正中设六扇门。进石框门便是第一进,门前有石板铺成的天井,三面环廊,两侧为披榭。厅堂二十八根大木柱,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大厅廊石硕大,两侧房间门窗格扇皆楠木雕制。厅堂中间用插屏门隔成前后厅,斗拱、雀替、悬钟等雕刻精美。第二进房屋结构与第一进相同,后天井有一倒朝房,后门可通吉庇路。两进都有小门与东侧的花厅相通。花厅南北两各有一座两层楼阁,楼下为客厅,楼上为闺阁。两座楼阁中间有鱼池(已毁)、假山、花卉、树木及拜月亭。拜月亭为两层,通过假山洞及石阶,可登上拜月亭的上层,今上层已毁,仅余平顶。庭园内植有桂花、腊梅、樟树等花木。假山洞前立有一块太湖石,镌有“萝径”二字。1992年被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蓝建枢故居

    蓝建枢(约1855——?),字季北,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毕业于船政学堂第三届驾驶班。历任“肇永”舰、“镇南”炮舰、“威云”、“通济”练习舰、“海镇”巡洋舰管带。光绪七年(1881年),蓝建枢奉派随丁汝昌赴英接收“超勇”、“扬威”舰。这次航行是中**舰第一次悬挂中国国旗进行的洲际航行,被称为“中国龙旗首次航行海外”。回国后蓝建枢升任“镇西”舰管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蓝建枢率“镇中”炮舰随海军大队护送兵船至鸭绿江口大东沟,并奉命与“镇西” 炮舰以及4艘鱼雷艇进入江口掩护运兵船渡兵登陆。1895年初,日本进攻威海卫基地,蓝建枢率“镇中”舰参加防御作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后,“镇中”等十艘军舰被日军俘获,蓝建枢随北洋海军幸存官兵退至烟台。民国成立后,出任海军左司令,授海军少将。不久,海军左司令改为海军第一舰队司令,仍由蓝建枢担任。民国6年(1917年)调海军编史监修。民国7年(1918年)初审定《海军大事记》,同年3月升任海军总司令,授海军中将。
    蓝建枢在任海军总司令期间,海军军部派“海容”号巡洋舰节制边防军一个团,进驻海参崴。民国9年(1920年)3月蓝建枢倡议集资重修马尾海军昭忠祠,于8月完工。10月海军总长林葆怿与海军总司令蓝建枢联名致电北京政府及广州政府,宣告海军统一,旋即遭到强烈反对。民国10年(1921年),蓝建枢被授予将军府澄威将军。同年8月12日,辞去海军总司令职,回福州吉庇巷老宅安享晚年。蓝建枢是北京政府时期八位海军总司令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共三年零五个月。
    蓝建枢故居位于吉庇巷与南后街的交叉处,是一座清代建筑物。民国时期修葺过,建筑面积1029平方米。主座在吉庇巷北侧(旧32号、新94号),花厅为南后街6号。蓝建枢故居在吉庇巷、南后街均开有大门。主座二进,坐北朝南,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前后天井,左右厢房。花厅坐北朝南,采用青砖与木料混合结构,为中西式结合的古建筑。蓝建枢故居现被列为三坊七巷中三十四处具备重要保护价值的保护建筑之一。
四、福州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的船政文化名人故居保护
    三坊七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这里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宫巷是三坊七巷中名人故居最多的一个巷,有明代建筑6座,清代建筑13座。其中面积在千平方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10座之多。福州历代尤以近代名人多居于巷内。从船政文化视野来说,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北洋政府海军总长刘冠雄、北京政府海军总司令蓝建枢等都曾住在这里。
    位于福州三坊七巷建筑群的船政文化名人故居属于福州的隐形历史文化,内容丰富并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对旅游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应当结合名城的保护,进行积极的保护和弘扬。
    船政文化名人故居多已列为为市、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福建省长黄小晶就“三坊七巷”保护问题作出专门批示:“尽可能恢复原貌,总体坊巷格局不变、风格风貌不变,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原样修旧如旧,非文物保护单位保风貌,不相干的建筑拆除建设绿地和公共设施,并与南后街等周边环境相衔接。”
    船政文化名人故居所在地多属于历史文化保护区,这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它们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性质相同、形态协调、集中成片,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风貌、民族风格、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村落、园林景区等。《福州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经确定了三坊七巷、朱紫坊等16处为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并对其进行具体的范围划定,确定其保护和整治目标。从整体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格局和宏观环境。
    2006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揭碑、授牌仪式在南后街南入口隆重举行,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内的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11处作为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的典型代表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2006年以来,福州市启动实施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工程,
    按照“修旧如旧,保持总体坊巷格局、风格、风貌不变”的原则,全面保护修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福州初步计划投入30亿元全面修复、保护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内的159处遗迹,力争3年内基本完成。
    三坊七巷的修复工作已经有条不紊地展开了。我们在匆匆告别历史,我们也愿意留住过往的记忆。我们真诚地祝愿,一座更加有浓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古城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欣逢盛世,福州三坊七巷里不少的船政文化名人故居已经或正在修复中。千年古街区、百年老屋宅的恢复原貌、焕发新生值得期许。在一些人看来,也许那色彩最斑斓、情趣最胜处当在天井花厅。从前,它们带给船政人孩童的乐趣必不逊于鲁迅先生的百草园;将来,我们也许能在亭阁上凭栏望月数星星,在飒飒满园的天籁里,听花落花开的悲欣,听历史深处的回音……

打开App,看更多相似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