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马里海盗介绍
海盗的奢华生活极大刺激了索马里人的神经,战乱和贫穷把他们“逼上梁山”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赵卓昀发自内罗毕 敢与美国、俄罗斯的军舰对抗,并摆出丝毫不让步的姿态,索马里海盗的猖獗由此可见一斑。9月中旬,一艘载有33辆T-72主战坦克和其他武器弹药的乌克兰货船,沦为索马里海盗的囊中之物。军火船被劫使得索马里海盗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同时,也使这片被遗忘的海域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截至《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发稿之日,包括美**舰在内的多艘外**舰,已经在索马里沿海某海域团团包围了海盗劫持的乌克兰货船,而在美**舰的巨大炮口下,索马里海盗则摆出了一幅鱼死网破的架势。看到这样的场景,很多人心中都会打出疑问:究竟是何原因使得索马里成为海盗的“天堂”?
每个角落都有战争印记
2007年8月底,应索马里过渡政府邀请,《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随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兼管索马里事务)张明一行访问索首都摩加迪沙。期间,本报记者曾亲眼目睹了当地的悲惨情况。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战争的印记。飞机在摩加迪沙机场降落后,从窗户望出去,首先进入视线的就是不远处房屋的废墟和一架大型飞机的残骸。2007年初,这个机场曾多次遭受袭击,一架运输机在停机坪上起火爆炸,另一架白俄罗斯运输机起飞后不久被击落,机上人员全部丧生。从机场出来,沿途的情景除了“满目疮痍”外找不到其他词来形容:街道两边的建筑几乎没有一栋是完好的;不是墙上遍布枪眼,就是被炸得只剩下一个框架,还有些已完全是一堆瓦砾。一路上除了随处可见荷枪实弹的军警,几乎看不到行人和车辆,只是偶尔有个别好奇的孩子从门背后探出头来向外张望。
中国援助建筑满目疮痍
中国上世纪援建的建筑则沦为了战场,曾经气势宏伟的建筑物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中国上世纪70年代援建的摩加迪沙体育场位于该市北部,在2007年三四月间曾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这一点从其周围建筑的破坏程度上就可以看出来。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埃塞部队的一个重要据点。走进体育场,随处可见持枪的埃塞军人,地上各种子弹壳俯拾皆是,从普通步枪子弹壳到比大拇指还粗的高射机枪子弹壳都有。主体育场可以容纳3万人,刚建成时曾是索马里乃至整个东非地区最大的体育场。在主体育场周围还分布着篮球馆、手球馆、游泳馆、跳水台、网球场,以及运动员宿舍,可惜都已被战火完全摧毁。另外两处中国援建项目——国家大剧院和香烟火柴厂的状况也都差不多:前者已被炸得只剩下一个抬头就能看见天空的空壳,后者现在成为流离失所者的暂居地,被炸毁的厂房内散布着用各种材料搭建的简易住房,还散养着一些山羊。
内战让海盗东山再起
战争已经让这个贫穷的小国伤痕累累,尽管如此,但大多数索马里人还是认为海盗是一种犯罪行为。即便是几乎天天在制造各种袭击事件的索马里各反政府武装派别,也都公开声明与海盗没有任何瓜葛。事实上,在2006年下半年带有原教旨主义色彩的反政府组织“伊斯兰法院联盟”控制索马里中南部地区期间,该组织曾出动部队清缴了海盗在陆地上的据点,其严厉的打击行动使得当地海盗一度偃旗息鼓。 但随后,埃塞出兵索马里帮助过渡政府击溃了“伊斯兰法院联盟”,后者则与其他一些反政府武装一起在索境内展开了游击战。索过渡政府忙于应付首都以及过渡议会驻地拜多阿等少数几个重要城镇的袭击事件,根本无力顾及其他地区,这给了海盗东山再起的机会。他们在2007年再度活跃起来,劫持了一批外国船只,也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当海盗让索马里人尝到“甜头”
进入2008年以来,尝到“甜头”的海盗迅速扩军,人数从以往的100人左右猛增至1100人以上。今年7月20日至今,他们已经成功劫持至少16艘外国船只,其中一些船支付的赎金高达每艘200万美元。这样的天文数字对于绝大多数索马里人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当越来越多的索马里人陷入生存危机时,通过勒索赎金一夜暴富的海盗们则相当“逍遥自在”。他们不仅不必担心自己有入狱的危险——因为这个国家几乎没有法律体系,而且还挥金如土,用大把的金钱买豪车、建别墅,举办奢华婚礼,娶妻纳妾。海盗的奢华生活极大刺激了周围人的神经,诱使越来越多贫穷而且对未来失去信心的索马里人走上了犯罪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