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日和国家新定的“中国航海日”,为此,本报特节选连载记者、作家达世新的纪实文学新著《未知海洋上的郑和传人》。
一.郑和传人的心声
地球,这颗蔚蓝色的星球是以海洋的色调运行于茫茫太空中的。只因有了喧腾不息的海洋,才孕育了奇妙的生命现象。也正因为浩瀚的海水浸润了地球三分之二的表面积,其下隐藏着巨大的矿产、生物和能量资源,以及价值独特的众多奥秘,才使得今天的人类有了摆脱多重危机的“第二空间”。
无怪乎,航海成了人类一项既古老又愈发年轻的活动。从而也不难理解那些伟大的航海家为何总能使人们肃然起敬,进而在心海中鼓起开拓奋进的风帆。
郑和,这位中国古代的航海家,曾组织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早和最浩大的远航。之后才有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首开环球航行等众多的地理大发现,从而“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东西两半球汇合与全球一体化的新进程”。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中国浩大远航的船队却迟迟未在水天线上重现。历史做出了回答,海禁政策,屈辱挨打等内忧外患把中国这个巨人压趴下了。
其间世界海洋发生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变化呵,航海活动由帆船时代进入了机器时代,随着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的下水,又闯入了原子时代。海洋正逐渐化解其安全屏障作用和阻隔性,变成为交往的大通道、战争的大舞台……
然而,中国人也有重新站立起来的那一天,当1949年毛泽东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成立了”的宣告之后,广阔的海洋便很快纳入了中国人的视野。于是便有了1980年4月27日这个非同寻常的日子,有了“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以及新型导弹驱逐舰、救生打捞船等18艘舰船组成的综合编队从上海吴淞口启航,穿过东海、越过第一岛链……
“我们这些郑和的传人,一定要把中国远航探索的大业不断推向新境界!”这,便是当时站在我国自行研制的“向阳红10”号船桥上的一位年轻海军军官的激越心声。他叫沈阿坤,身材不高,但魁梧结实,目光明亮而敏锐,浑身透出一股爽朗豪迈的气息。正是他,在前后30多年的探海生涯中,相继担任了“海调403”、“曙光7”号、“向阳红10”号的船长,以及我国名声最大的船——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的首任船长,数次远涉陌生海域,执行我国首次洲际运载火箭试验、第一颗同步通讯卫星发射、首航南极等重大海上任务,还培养出了袁绍宏等一批出类拔萃的海洋考察和海军人才。
他的功绩是巨大的,然而他不事张扬,堪称英雄无语。现在就让我们去走近他,去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人生故事和精彩的探险考察经历吧!
20世纪60年代中期,那是一段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日子——我国研制的原子弹、***相继获得成功。然而,深谙内情的人知道,中国还没有远程投送能力,国防实力和航天事业一时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研制远程运载火箭的课题便自然而然地放到了中央决策层的面前。1965年,周总理在北京召开了中央专门工作会议,作出了相应的重要决定,并提出了“尽快建立远洋考察船队”的意见。
“上天”如何与“入海”联系了起来?原来,远程运载火箭的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由于要实行洲际飞行,利用公海来进行试验显然是最好的选择。因此,除了在地面上建立一系列的测量站外,还得在火箭途经的海区以及数据舱落区,部署足够的跟踪测量、通讯中转、护航补给、水文调查和气象保障船只。也就在中央作出上述决策的同一年,如同远洋测量船队的航线将与远程运载火箭的飞行路线交会一样,作为一个普通初中毕业生,而且已在湖州乡村务农的沈阿坤,正悄悄开始了与那两条轨迹相交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航程。
二.不解之缘
沈阿坤从小就听说,抗战时期,在离他家不远的扼控着公路的乌山上,曾发生过我19路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血战。他好多次眺望那座在阴晴雨雪中都呈现铁青色的小山,依据老人所讲的片断故事在脑中想象着那场血战的过程。他盼望着长大后能成为一名新中国的军人,去保家卫国,并赢得荣誉和胜利!这种拼搏求胜的想法和逐渐形成的心理定势对于他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一点在他起步时就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他中学毕业后就积极报名参军,可体检后却泥牛入海无消息了。照他家人和伙伴的一致推测,肯定是身体方面的原因,但他坚决不相信。他认定自己的身体好着哩,天生就是块当兵的料!不过,不管怎样,一时枪是扛不成了,只能拿起锄头。但他心里却不甘,熬了一年后,他又满怀热情地跑了几里地再去报名参军。这种劲头颇有些像当时他看过的电影《董存瑞》中的英雄情怀。这回报名后依然是体检,接着被明确告知,身体初检是通过了,不过还得进行第二次体检,因为这次来招的不同于去年的陆军,是海军!而且是舰艇兵!
这使得沈阿坤大喜过望,因为能到大海里闯荡一番是深埋在他心底的另一个愿望。他家住在京杭大运河之畔的湖州,而且北面不远处就是碧波万顷、渔帆点点的太湖,他与水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入伍的通知书来了,他终于如愿以偿。三个月后他又结束了新兵训练,戴上了崭新的领章帽徽,同时也意味着可以在军营内较为自由地走动了。
1966年春节后的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沈阿坤脸上洋溢着年轻水兵的自豪,和七八个快活的战友一起走进了向往已久的吴淞军港。在老兵的带领下,他们爬上了系缆在码头上的我人民海军的舰艇。
这是些什么样的舰艇呵,它们有些是像样的军舰,有些则是由货船改建的,有“兴国”号、“长沙”号,等等。大的千把吨,小的二百来吨。
但在这些新兵蛋子眼前,它们全都透着无比威武和神圣的气概。
他们兴趣盎然地钻进船舱,看到里面有一些铁架子,上面用麻绳拴着三层铺,床铺都是用帆布做的。
沈阿坤上去坐坐,背都坐不直,稍一直,脑袋就碰到了上层铺。
他们嘻嘻哈哈地笑着,兴奋地交谈着。接着他们来到舰首、舰桥,摸着昂首云天的炮管。
他后来还看到了“长江”舰,那可是毛主席曾经视察过的军舰,虽然看上去仅是条普通的军舰,但它是条光荣之舰!毛主席曾在上面为人民海军写下了光辉的题词。
老兵又告诉他,别看那条“兴国”舰不起眼,它可在猫头洋护渔和解放东矶列岛的战斗中立过大功,当时它前面有***的数艘军舰连连炮击,头上又有F-47战斗轰炸机的俯冲扫射……
是吗?!沈阿坤激动万分,他再次来到“兴国”舰上,他流连在舰首和舰炮之间,尽情想象着以后他也将登上威武的军舰,到大海上去英勇战斗,去***。
可是,在他当时所可能想象的各种各样的军舰中,他无论如何想不到,有一艘大型的“特殊船”正在天外迎候着他。这条船有着“千里眼”、“顺风耳”,是条能走无限航区的万吨级的庞然大物,它能上观苍穹、下探海底,既能发布气象预报,又能作通信中转,还能进行多科目的科学实验……
像这样的船还从未在我人民海军的序列里出现过。此时,它也仅仅存在于我国几位高层领导和为数很少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脑海中。
三.二十九名专家的信
由于海军是技术兵种,沈阿坤这批训练了三个月的新兵没有像陆军那样被直接分配到各个基层单位,而是留在了东海舰队训练团,继续进行专业学习。沈阿坤被编入“电航”班。与学雷达、学无线电的不同,这可是一门直接与航海相关联的专业,主要学操舵、学罗经的使用和仪器导航,等等。
一年后,训练团训练期满,他们将被分配到各个基层单位去。这天,一阵哨子响后,一个个水兵手捧“红宝书”坐进了会场,一张张面孔闪着兴奋的光彩。他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中队长宣布每个人的去向,其中有去扫雷舰的、有去鱼雷艇的……当念到“沈阿坤”的名字时,报出的去向是“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沈阿坤的脸上显出了一头雾水的神情。是啊,这是个什么样的机构呢?那时,不要说是一个普通士兵,就是一个中学教师、一个机关干部,也未必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原来,这是在我国海洋事业蓬勃兴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个崭新的机构。
1963年初春,国家科委海洋专业组在青岛召开会议,研究讨论我国海洋科学十年发展规划。会后,由国家科委海洋专业组组长袁也烈、副组长于笑虹、刘志平牵头组织29名专家联名向国务院、党中央写信,他们中有不少后来成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在信中说:
“我国海域辽阔,资源丰富,许多地区可兴围垦养殖之利,漫长的海岸线是国防的主要方面,了解海洋,利用海洋,对解决吃、穿、用和国防问题有重大意义。就政治上来说,我国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对亚、非、拉美国家的支援与日俱增。海上交通和国际科学技术交流,必将涉及海洋问题,迅速加强海洋工作,也是国际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
接着他们谈了目前海洋工作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和几点建议,并提出:建立国家海洋局,直接隶属国务院,组织建立可责成海军负责。
在作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后,国家科委党组织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写信给中央书记处和邓小平总书记,正式建议建立国家海洋局。
不久,中共中央正式批准在国务院下成立国家海洋局,由海军代管。
随后,在国家海洋局下又陆续组建了海洋水文气象预报总台,以及北海分局、东海分局和南海分局。东海分局的局机关设在宁波,管辖范围从江苏的连云港起,往南一直到福建的东山岛为界。
这也就是沈阿坤现在所面临的战斗和工作的环境。他很快来到了宁波甬江边的三官塘。这里就是东海舰队的海洋调查四大队的驻地。
短暂而热烈的欢迎仪式过后,他们被引上了码头,码头边靠着几条步兵登陆艇、机帆船,以及经过改装的数十吨的小炮艇。正是在其中的一条舷号为“海调403”上,沈阿坤开始了他的蹈浪探海的生涯。
不过,随着一个个数据的测量出来,一个想法也渐渐浮现在他的脑海:海洋是这么的广大,靠这些小船小艇忙得过来吗?
沈阿坤无法知道,此时,在首都北京,虽然异常迅猛的政治大风暴冲毁了不少建设发展计划,但我国研制大型科学考察船的计划却并未夭折。
1967年7月18日,国防科工委邀请解放军总参谋部、海军、中科院及有关部委的同志,根据中央专门工作会议精神,在一年多探索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远洋测量船队”的研制计划,同时明确了:“远洋调查船的研制由国家海洋局负责协调抓总。”后来这条远洋调查船被正式命名为“向阳红10”号。
一.郑和传人的心声
地球,这颗蔚蓝色的星球是以海洋的色调运行于茫茫太空中的。只因有了喧腾不息的海洋,才孕育了奇妙的生命现象。也正因为浩瀚的海水浸润了地球三分之二的表面积,其下隐藏着巨大的矿产、生物和能量资源,以及价值独特的众多奥秘,才使得今天的人类有了摆脱多重危机的“第二空间”。
无怪乎,航海成了人类一项既古老又愈发年轻的活动。从而也不难理解那些伟大的航海家为何总能使人们肃然起敬,进而在心海中鼓起开拓奋进的风帆。
郑和,这位中国古代的航海家,曾组织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早和最浩大的远航。之后才有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首开环球航行等众多的地理大发现,从而“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东西两半球汇合与全球一体化的新进程”。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中国浩大远航的船队却迟迟未在水天线上重现。历史做出了回答,海禁政策,屈辱挨打等内忧外患把中国这个巨人压趴下了。
其间世界海洋发生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变化呵,航海活动由帆船时代进入了机器时代,随着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的下水,又闯入了原子时代。海洋正逐渐化解其安全屏障作用和阻隔性,变成为交往的大通道、战争的大舞台……
然而,中国人也有重新站立起来的那一天,当1949年毛泽东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成立了”的宣告之后,广阔的海洋便很快纳入了中国人的视野。于是便有了1980年4月27日这个非同寻常的日子,有了“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以及新型导弹驱逐舰、救生打捞船等18艘舰船组成的综合编队从上海吴淞口启航,穿过东海、越过第一岛链……
“我们这些郑和的传人,一定要把中国远航探索的大业不断推向新境界!”这,便是当时站在我国自行研制的“向阳红10”号船桥上的一位年轻海军军官的激越心声。他叫沈阿坤,身材不高,但魁梧结实,目光明亮而敏锐,浑身透出一股爽朗豪迈的气息。正是他,在前后30多年的探海生涯中,相继担任了“海调403”、“曙光7”号、“向阳红10”号的船长,以及我国名声最大的船——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的首任船长,数次远涉陌生海域,执行我国首次洲际运载火箭试验、第一颗同步通讯卫星发射、首航南极等重大海上任务,还培养出了袁绍宏等一批出类拔萃的海洋考察和海军人才。
他的功绩是巨大的,然而他不事张扬,堪称英雄无语。现在就让我们去走近他,去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人生故事和精彩的探险考察经历吧!
20世纪60年代中期,那是一段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日子——我国研制的原子弹、***相继获得成功。然而,深谙内情的人知道,中国还没有远程投送能力,国防实力和航天事业一时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研制远程运载火箭的课题便自然而然地放到了中央决策层的面前。1965年,周总理在北京召开了中央专门工作会议,作出了相应的重要决定,并提出了“尽快建立远洋考察船队”的意见。
“上天”如何与“入海”联系了起来?原来,远程运载火箭的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由于要实行洲际飞行,利用公海来进行试验显然是最好的选择。因此,除了在地面上建立一系列的测量站外,还得在火箭途经的海区以及数据舱落区,部署足够的跟踪测量、通讯中转、护航补给、水文调查和气象保障船只。也就在中央作出上述决策的同一年,如同远洋测量船队的航线将与远程运载火箭的飞行路线交会一样,作为一个普通初中毕业生,而且已在湖州乡村务农的沈阿坤,正悄悄开始了与那两条轨迹相交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航程。
二.不解之缘
沈阿坤从小就听说,抗战时期,在离他家不远的扼控着公路的乌山上,曾发生过我19路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血战。他好多次眺望那座在阴晴雨雪中都呈现铁青色的小山,依据老人所讲的片断故事在脑中想象着那场血战的过程。他盼望着长大后能成为一名新中国的军人,去保家卫国,并赢得荣誉和胜利!这种拼搏求胜的想法和逐渐形成的心理定势对于他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一点在他起步时就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他中学毕业后就积极报名参军,可体检后却泥牛入海无消息了。照他家人和伙伴的一致推测,肯定是身体方面的原因,但他坚决不相信。他认定自己的身体好着哩,天生就是块当兵的料!不过,不管怎样,一时枪是扛不成了,只能拿起锄头。但他心里却不甘,熬了一年后,他又满怀热情地跑了几里地再去报名参军。这种劲头颇有些像当时他看过的电影《董存瑞》中的英雄情怀。这回报名后依然是体检,接着被明确告知,身体初检是通过了,不过还得进行第二次体检,因为这次来招的不同于去年的陆军,是海军!而且是舰艇兵!
这使得沈阿坤大喜过望,因为能到大海里闯荡一番是深埋在他心底的另一个愿望。他家住在京杭大运河之畔的湖州,而且北面不远处就是碧波万顷、渔帆点点的太湖,他与水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入伍的通知书来了,他终于如愿以偿。三个月后他又结束了新兵训练,戴上了崭新的领章帽徽,同时也意味着可以在军营内较为自由地走动了。
1966年春节后的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沈阿坤脸上洋溢着年轻水兵的自豪,和七八个快活的战友一起走进了向往已久的吴淞军港。在老兵的带领下,他们爬上了系缆在码头上的我人民海军的舰艇。
这是些什么样的舰艇呵,它们有些是像样的军舰,有些则是由货船改建的,有“兴国”号、“长沙”号,等等。大的千把吨,小的二百来吨。
但在这些新兵蛋子眼前,它们全都透着无比威武和神圣的气概。
他们兴趣盎然地钻进船舱,看到里面有一些铁架子,上面用麻绳拴着三层铺,床铺都是用帆布做的。
沈阿坤上去坐坐,背都坐不直,稍一直,脑袋就碰到了上层铺。
他们嘻嘻哈哈地笑着,兴奋地交谈着。接着他们来到舰首、舰桥,摸着昂首云天的炮管。
他后来还看到了“长江”舰,那可是毛主席曾经视察过的军舰,虽然看上去仅是条普通的军舰,但它是条光荣之舰!毛主席曾在上面为人民海军写下了光辉的题词。
老兵又告诉他,别看那条“兴国”舰不起眼,它可在猫头洋护渔和解放东矶列岛的战斗中立过大功,当时它前面有***的数艘军舰连连炮击,头上又有F-47战斗轰炸机的俯冲扫射……
是吗?!沈阿坤激动万分,他再次来到“兴国”舰上,他流连在舰首和舰炮之间,尽情想象着以后他也将登上威武的军舰,到大海上去英勇战斗,去***。
可是,在他当时所可能想象的各种各样的军舰中,他无论如何想不到,有一艘大型的“特殊船”正在天外迎候着他。这条船有着“千里眼”、“顺风耳”,是条能走无限航区的万吨级的庞然大物,它能上观苍穹、下探海底,既能发布气象预报,又能作通信中转,还能进行多科目的科学实验……
像这样的船还从未在我人民海军的序列里出现过。此时,它也仅仅存在于我国几位高层领导和为数很少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脑海中。
三.二十九名专家的信
由于海军是技术兵种,沈阿坤这批训练了三个月的新兵没有像陆军那样被直接分配到各个基层单位,而是留在了东海舰队训练团,继续进行专业学习。沈阿坤被编入“电航”班。与学雷达、学无线电的不同,这可是一门直接与航海相关联的专业,主要学操舵、学罗经的使用和仪器导航,等等。
一年后,训练团训练期满,他们将被分配到各个基层单位去。这天,一阵哨子响后,一个个水兵手捧“红宝书”坐进了会场,一张张面孔闪着兴奋的光彩。他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中队长宣布每个人的去向,其中有去扫雷舰的、有去鱼雷艇的……当念到“沈阿坤”的名字时,报出的去向是“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沈阿坤的脸上显出了一头雾水的神情。是啊,这是个什么样的机构呢?那时,不要说是一个普通士兵,就是一个中学教师、一个机关干部,也未必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原来,这是在我国海洋事业蓬勃兴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个崭新的机构。
1963年初春,国家科委海洋专业组在青岛召开会议,研究讨论我国海洋科学十年发展规划。会后,由国家科委海洋专业组组长袁也烈、副组长于笑虹、刘志平牵头组织29名专家联名向国务院、党中央写信,他们中有不少后来成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在信中说:
“我国海域辽阔,资源丰富,许多地区可兴围垦养殖之利,漫长的海岸线是国防的主要方面,了解海洋,利用海洋,对解决吃、穿、用和国防问题有重大意义。就政治上来说,我国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对亚、非、拉美国家的支援与日俱增。海上交通和国际科学技术交流,必将涉及海洋问题,迅速加强海洋工作,也是国际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
接着他们谈了目前海洋工作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和几点建议,并提出:建立国家海洋局,直接隶属国务院,组织建立可责成海军负责。
在作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后,国家科委党组织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写信给中央书记处和邓小平总书记,正式建议建立国家海洋局。
不久,中共中央正式批准在国务院下成立国家海洋局,由海军代管。
随后,在国家海洋局下又陆续组建了海洋水文气象预报总台,以及北海分局、东海分局和南海分局。东海分局的局机关设在宁波,管辖范围从江苏的连云港起,往南一直到福建的东山岛为界。
这也就是沈阿坤现在所面临的战斗和工作的环境。他很快来到了宁波甬江边的三官塘。这里就是东海舰队的海洋调查四大队的驻地。
短暂而热烈的欢迎仪式过后,他们被引上了码头,码头边靠着几条步兵登陆艇、机帆船,以及经过改装的数十吨的小炮艇。正是在其中的一条舷号为“海调403”上,沈阿坤开始了他的蹈浪探海的生涯。
不过,随着一个个数据的测量出来,一个想法也渐渐浮现在他的脑海:海洋是这么的广大,靠这些小船小艇忙得过来吗?
沈阿坤无法知道,此时,在首都北京,虽然异常迅猛的政治大风暴冲毁了不少建设发展计划,但我国研制大型科学考察船的计划却并未夭折。
1967年7月18日,国防科工委邀请解放军总参谋部、海军、中科院及有关部委的同志,根据中央专门工作会议精神,在一年多探索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远洋测量船队”的研制计划,同时明确了:“远洋调查船的研制由国家海洋局负责协调抓总。”后来这条远洋调查船被正式命名为“向阳红10”号。
请登录后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