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很偶然的机会能与年轻的大一航海系大学生有了很短暂的接触,我说了很多勉励的话,不外乎中国的航运强国重任在你们肩上;刚才英文讲得结结巴巴没有关系,尽管语言是一门工具,但在航海中非常重要,以后若有机会单派或半套班子外派与外籍海员共事,坚持下来语言关就过了;实践不足不要紧,尽管航海的实践性很强,工作后,不会那么快让你们做二副的,先要成为优秀的水手,才能为成为优秀的大副、船长打下基础,按国家要求,一级一级做满资历,实践就够了;不要过于看重大证考试,这样的考试是对从业者的最低要求,千万不要作为最高要求看待,业余要多看自己喜欢的书,扩大知识面。
说完这些,我与胡月祥船长交换了一下意见,一致认为孩子们有点显得文弱有余,健壮不足,可能是我与胡船长都高大魁梧的缘故,感觉现在的航海系似乎远离了高大威猛帅哥扎堆的所在。
不禁让我想起1881年李鸿章对船政学堂的毕业生评价:闽厂学生大都文秀有余,威武不足,诚如来示,似庶常馆中人,不似武备院中人[1]。当然后来北洋海军经过长时间英国舰长的带教特别是琅威理的指导,船政学堂毕业生大多非常英勇,但是甲午年方伯谦非常遗憾地临阵脱逃,改变了战局。
1、为何不能采用英文版教材
我本想拉住胡勤友老师,想与他探讨此问题。对大多学科来说,语言仅是一门工具,但对航海来说,某种程度上,英语上升到专业本身的高度。过去吴淞商船学校、税专海事班等都是用的原版教材,当今菲律宾、印度等国的航海教材也是英文原版的。现在的孩子与我们在1980年代学习英语连科班的英文老师都找不到不同,与胡月祥船长他们那辈船长进大学前根本没学过英文更不同,现在的孩子从小学时就学习英文,世界上懂得英语人数最多的国家就是中国了,经过12年的英文教育,英文应能达到一定水准了吧。
教材体系也应完备了,笔者的老师刘大刚教授出版有《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英文版)》,党坤老师出版有《船舶辅机(英文版)》,别的教材应更完备。
笔者所知,现在有很多高中生英文很好,但一些是在国际学校,并非国际学校的学生有什么天赋,而是处于外教的环境,能挺下来语言就不成问题了,有一些孩子高一时托福即考1百多分。显然这样的年轻人大多没有学习航海。
师资力量也不应成问题,中国有不少在欧美一流船东外派的高级海员是有机会胜任全英文教学的教师岗位的,很多留学生愿意谋一教职,只是大学有没有足够大的胸怀来接纳。国家与其对航海生无差别地补贴,不如重点对尖子生的补贴,并且维持到一线工作一定年限,如三年、五年。
据了解,有的海事大学对一些课程采用了英文教学,这很好,若对于采用英文教学的学生,应以英文组织考证,不痛下决心,难以让部分中国海员具有与海员外派强国同台竞争的水平。
民国时代中国船队主要是雇佣欧洲、日本高级海员,吴淞商船毕业生主要与外籍海员争取中国船东的高级海员岗位,二战后交通部有不少训令加以限制,促进中国高级海员的就业,我觉得中国航海教育还是得益于陈立夫的远见卓识,最艰苦的抗战时代在重庆,航海教育也没有中断。这些人在战后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有的为新中国的航海事业做出杰出贡献,比如吴士中、王逢辰、李浑成老师,他们可是在重庆读的航海啊。
2、航海文化的普及遇到什么障碍
2、1对于我们70后及之前的人来说,这不存在什么问题,直到1990年代未期,还有很多沿海、沿江的客轮,票价低廉,让很多人有机会体验航海,而现在除了一些客滚船外,客轮基本退出客运市场,要不就是豪华邮轮或游轮,而这不是一般贫寒子弟所能享受的,而航海生大多须从贫寒子弟中招录,而这也是他们改变社会阶层的一个机会,缺乏航海的感性体验,也就使得优秀航海生的招录失去机会。
2、2 胡月祥船长致力于航海文化的推广,他也赞同我的意见,小学教材中缺乏航海内容,到高中时课文选用《汉堡港变奏曲》已太晚了,何况那主题还不是讲航海,胡船长常到小学里普及航海文化,这是很需要的。中国的船长没有如欧美的一些伟大船长一样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过杰出贡献,缺乏英雄也是航海文化得不到普及的关键因素,民国时代小学的语文课本里就有《新铭轮遇险记》描写马家骏船长驾驶的新铭轮遭遇强台风,经过24小时奋力搏斗终将船驶出危险区域的故事,以海员的勇敢顽强激励学生。如何着手推动航海相关文章进小学课文,是需要想想办法,或许中国航海学会能做点事情。
2、3向往远方是每个人的天性,对于一些对航海有兴趣的年轻人来说,若有机会做一年半载的海员,人生中也是浓墨重彩的记忆,或许其中会有一些人留下来从事终身职业。过去船上需要很多水手,现在一艘数万吨的远洋船,减员减得只有定员十多人,然而很多船东是非常需要二水、服务生、厨工或实习生的。一个健康的年轻人稍加培训即可胜任此工作,然而不排除有利益群体在作怪,现在年轻人想要上船,各种强制培训,时间久费用贵,对于是否从事此工作两可的年轻人,就不会下决心花大笔的钱进行这样的培训,除非想以此为职业。完全可以把不教新知识的初三、高三的时间省下来,让年轻人从事感兴趣的活动。
3、应推广从别的专业大学生、优秀水手中遴选高级海员
笔者有条船上的二副是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正宗的5年制本科,亲朋中有人做海员,觉得很不错,弃医航海,做得很不错。这样可以造就复合型航海人才。
从优秀水手中遴选,而不是花大额费用进行长时间的强制培训是我呼吁了很多年的一个需改革的重点,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不能自学。若不能自学,谁能靠学校里的几本教材混吃一辈子。
笔者在1990年代初,很多高中毕业生有过数年的水手资历,做水手时自学航海专业知识,然后参加一学期培训后考三副、三管轮证,只要通过的,基本都业务过硬,大多成为很不错的船长、轮机长。1970、80年代台湾的一些台湾大学、成功大学的毕业生做海员,很多成长为非常优秀的船长、轮机长,他们也没有经过强制培训,多为自学。然而近年有人反应,非航海专业毕业生,培训一年考取了三副证,这些人据说船东反应不佳,怀疑是不系统学习,仅刷题的缘故。
对此一方面可能有利益因素,也就是过剩的航海教育机构,急于创造强制培训的机会,另一方面,问题是出在考试体系上的,我多年来一直持尖锐批评态度,现今的考试制度不利于选拔优秀航海人才,仅有利于庸官把持考试大权,我反对强制培训一年,为什么不能自学?为什么不能师傅带徒弟?不服我们来辩。
4、有多少年轻人会爬树
有朋友的孩子下棋,打篮球都蛮好,家长抱怨学这些东西没用。我说什么才是有用呢?我们做这一行,小时候会爬树有用,太有用了,爬树好,爬大桅也一定爬得好,水手做得好,才有机会做优秀的大副、船长,但是,哪个老师、家长会教孩子爬树呢!所以,没什么东西没用,真用途不大的反倒可能是补的那些作文、数学。
太多人想建成空中楼阁,也就是没有成为优秀的水手、机工,就想做高级海员,几十年来,只要是可以在学校考三副、三管轮证的学校,都忽视水手教育,没有扎实的水手基础,如何成为优秀的大副、船长呢!
太多人违反教育规律了,比如,孩子的运动是与智力同步发展、互相促进的,调皮捣蛋的孩子往往更聪明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也就是通过运动能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一些国家小学时只教很少的东西,让孩子拼命地玩,是有科学依据的。到高中、大学时由于有健康的体魄,可以更容易适应强大的学习压力,笔者小时候也是玩得整天不着家,从没做完过暑假、寒假作业,成人后也没落伍。欧美孩子戴眼镜的很少,反观我们现在的孩子们,早早地戴起了眼镜,这是在拔苗助长、是在害孩子呢,如何从中遴选建设航运强国的优秀海员的后备人才呢。
随着船舶大型化,海运业持续低迷,现今有不少船长、轮机长失业,有一些不错的船长、轮机长托我谋一岗位,我多方介绍,大多爱莫能助。社会一定会进步到雇主的评价是最高评价,而不是海事局的评价,后者应是最低门槛。
航海教育应正确面对挑战,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早已结束,已进入新常态,机会是给有准备的有识之士准备的。
[1]来源于1881 年初,李鸿章的与船政大臣黎兆棠的往来信函,原文为:“闽厂学生大都文秀有余,威武不足,诚如来示,似庶常馆中人,不似武备院中人。然带船学问究较他处为优,在因材器使,随事陶成而已。”闽厂即船政学堂,同时又是造船厂。
>请登录后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