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群组
[推荐]江苏科技大学简介
江苏科技大学简介
江苏科技大学始于1933年创办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1952年更名为上海机电工业学校。1953年初,以上海机电工业学校为主体组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1970年3月迁至江苏镇江,1971年2月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8年12月升格为镇江船舶学院。1993年6月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9年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划转江苏省为主管理。2002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决定共建华东船院。2004年5月,教育部批文同意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
学校现设有13个教学单位,分别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南徐学院、数理系、外语系、社会科学系、体育部以及成人教育学院。
学校现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和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品牌建设专业、3个省级特色建设专业。有15个硕士点、1个博士研究生培养点,5个工程硕士领域;有37个本科专业,分属工、商、理、文等学科门类。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目前学校各类在校学生近18000人,其中,本科学生11371人,研究生288人。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近四年来,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在95%以上。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名,其中专任教师702名。现有正高职称94人,其中共享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部级以上科技专家13人;副高职称319人。有3人被教育部遴选为新一届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有3人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3个学科梯队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12人被评为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7人被评为省“333”工程培养人选,26人被评为省部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获教育部青年教师科研奖励基金,62人获政府特殊津贴。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285人,占40.6%。目前在读博士97人,在读硕士24人,同等学历研究生班110人。
学校在船舶、机械、计算机、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信息、土木、管理、生物技术等学科形成了40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船舶设计与制造技术、轮机工程、船舶自动化与控制技术、企业ERP、焊接技术与新材料、工程结构分析等领域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鲜明的国防科研特色,蚕业及相关生物技术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近五年来,学校实到科技经费1.483亿元,其中:2001年为2850万元,2002年为3357万元,2003年为4203万元。这期间完成国家级项目36项,目前延续在研国家级项目18项。“九五”以来,由我校负责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0项;共发表科技论文5000余篇。2001年,《EI》收录论文和统计源收录论文在全国1075所高校中排序分别为118位、144位。2002年,《EI》收录论文、《ISTP》收录论文和统计源收录论文在全国高校中排序分别为85位、126位、154位;同年,学校科技在江苏省百余所高校中的排序为:成果授奖列11位,学术论文列14位,课题经费列16位。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与俄罗斯、乌克兰、印度等国长期开展合作科研,与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开展了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合作办学,与美中教育机构长期合作开办与本科专业教育互通的国际商务证书班以及与国外专业软件公司合作开办培训证书班。
学校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与思想,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按照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理念,构建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制订相应的模块化培养计划,不断推进从知识传授为主向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培养素质能力转化的教学改革。现有省级优秀课程13门,“九五”以来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9项,优秀教材奖11项。学生在全国和省大学生数学、物理、力学、英语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数量和等级不断提高。2003年获全国“挑战杯”一、二等奖各一项,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一项,有6人、15人、32人分获全国英语竞赛一、二、三等奖,江苏省首届大学生力学创新制作大赛唯一的特等奖。1998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学校现有占地总面积1704.78亩,有东、南、西三个校区以及驻上海办事处,是江苏省园林式校园。校舍建筑面积51.42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用房18.9万平方米。现有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1143台(件),总值9037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98万册(不含技术标准图书4万册)、电子图书40万册,中外文期刊2027种,文献光盘、网络、镜像站数据库6个。
学校是连续10年的江苏省文明单位,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安全文明学校、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十一次获得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
自1999年学校划转江苏以来,根据省政府对学校提出的要求,确立了立足江苏、面向全国、保持特色的发展战略,从专业结构、培养面向、科技工作诸方面,实现了从为国防工业服务为主到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主的转变,形成了适应江苏省实施“长三角”沿江开发战略构建区域经济对科技及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学科体系,为江苏省确定的4个支柱产业和4个优势产业中一半以上的产业培养主专业人才和需求量大的专业人才,为江苏新型工业化和农业(蚕业)现代化的技术创新、新技术推广应用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为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争取多方面的办学支持,学校先后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海军政治部签订了培养国防生的协议书,并加强了江苏省造船、电子、机械企业的实质性合作。2003年10月,以江苏省各辖市和全国大型船舶、装备制造、电子企业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华东船院合作发展委员会正式成立。
为保持并加强我校为船舶工业服务的办学特色,促进我校各学科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我校为船舶工业发展提供多学科综合支持的能力,根据船舶设计制造技术发展的要求,在学校现有的二级学院中与船舶工业直接相关的学科专业基础上,2004年5月,我校组建了“船舶工业学院”。该学院是跨二级学院的学科群组织,是“江苏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学科支撑组织,其宗旨是直接为船舶工业发展提供多学科综合服务。
江苏科技大学始于1933年创办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1952年更名为上海机电工业学校。1953年初,以上海机电工业学校为主体组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1970年3月迁至江苏镇江,1971年2月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8年12月升格为镇江船舶学院。1993年6月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9年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划转江苏省为主管理。2002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决定共建华东船院。2004年5月,教育部批文同意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
学校现设有13个教学单位,分别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南徐学院、数理系、外语系、社会科学系、体育部以及成人教育学院。
学校现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和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品牌建设专业、3个省级特色建设专业。有15个硕士点、1个博士研究生培养点,5个工程硕士领域;有37个本科专业,分属工、商、理、文等学科门类。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目前学校各类在校学生近18000人,其中,本科学生11371人,研究生288人。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近四年来,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在95%以上。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名,其中专任教师702名。现有正高职称94人,其中共享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部级以上科技专家13人;副高职称319人。有3人被教育部遴选为新一届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有3人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3个学科梯队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12人被评为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7人被评为省“333”工程培养人选,26人被评为省部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获教育部青年教师科研奖励基金,62人获政府特殊津贴。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285人,占40.6%。目前在读博士97人,在读硕士24人,同等学历研究生班110人。
学校在船舶、机械、计算机、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信息、土木、管理、生物技术等学科形成了40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船舶设计与制造技术、轮机工程、船舶自动化与控制技术、企业ERP、焊接技术与新材料、工程结构分析等领域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鲜明的国防科研特色,蚕业及相关生物技术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近五年来,学校实到科技经费1.483亿元,其中:2001年为2850万元,2002年为3357万元,2003年为4203万元。这期间完成国家级项目36项,目前延续在研国家级项目18项。“九五”以来,由我校负责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0项;共发表科技论文5000余篇。2001年,《EI》收录论文和统计源收录论文在全国1075所高校中排序分别为118位、144位。2002年,《EI》收录论文、《ISTP》收录论文和统计源收录论文在全国高校中排序分别为85位、126位、154位;同年,学校科技在江苏省百余所高校中的排序为:成果授奖列11位,学术论文列14位,课题经费列16位。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与俄罗斯、乌克兰、印度等国长期开展合作科研,与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开展了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合作办学,与美中教育机构长期合作开办与本科专业教育互通的国际商务证书班以及与国外专业软件公司合作开办培训证书班。
学校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与思想,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按照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理念,构建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制订相应的模块化培养计划,不断推进从知识传授为主向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培养素质能力转化的教学改革。现有省级优秀课程13门,“九五”以来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9项,优秀教材奖11项。学生在全国和省大学生数学、物理、力学、英语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数量和等级不断提高。2003年获全国“挑战杯”一、二等奖各一项,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一项,有6人、15人、32人分获全国英语竞赛一、二、三等奖,江苏省首届大学生力学创新制作大赛唯一的特等奖。1998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学校现有占地总面积1704.78亩,有东、南、西三个校区以及驻上海办事处,是江苏省园林式校园。校舍建筑面积51.42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用房18.9万平方米。现有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1143台(件),总值9037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98万册(不含技术标准图书4万册)、电子图书40万册,中外文期刊2027种,文献光盘、网络、镜像站数据库6个。
学校是连续10年的江苏省文明单位,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安全文明学校、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十一次获得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
自1999年学校划转江苏以来,根据省政府对学校提出的要求,确立了立足江苏、面向全国、保持特色的发展战略,从专业结构、培养面向、科技工作诸方面,实现了从为国防工业服务为主到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主的转变,形成了适应江苏省实施“长三角”沿江开发战略构建区域经济对科技及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学科体系,为江苏省确定的4个支柱产业和4个优势产业中一半以上的产业培养主专业人才和需求量大的专业人才,为江苏新型工业化和农业(蚕业)现代化的技术创新、新技术推广应用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为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争取多方面的办学支持,学校先后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海军政治部签订了培养国防生的协议书,并加强了江苏省造船、电子、机械企业的实质性合作。2003年10月,以江苏省各辖市和全国大型船舶、装备制造、电子企业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华东船院合作发展委员会正式成立。
为保持并加强我校为船舶工业服务的办学特色,促进我校各学科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我校为船舶工业发展提供多学科综合支持的能力,根据船舶设计制造技术发展的要求,在学校现有的二级学院中与船舶工业直接相关的学科专业基础上,2004年5月,我校组建了“船舶工业学院”。该学院是跨二级学院的学科群组织,是“江苏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学科支撑组织,其宗旨是直接为船舶工业发展提供多学科综合服务。
请登录后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