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八年,鲁迅先生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了新文学的开山鼻祖。
但是,“狂人日记”之前,尚有一本与文学毫不相干,却与大海、舵轮、水手、升火……息息相连的日记鲜为人知。
这本名叫“水学入门”的日记,保存在南京下关码头不远的仪凤门外的“江南水师学堂”里。
“江南水师学堂”是两广总督曾国荃于光绪十六年(1800年)奏准设立的,是座培养南洋水师士官的学堂。
难道鲁迅先生与“江南水师学堂”和航海有缘吗?让我们回到鲁迅先生的童年。
鲁迅先生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衰败的士大夫家庭,原名叫周梓寿字豫才。十三岁那年,祖父因科考案发,被光绪帝谕旨后处决。
周家为此变买家产设法营救。
此刻,父亲又忽患大病,家道中落。
鲁迅十六岁那年,父亲长逝。周家坠入困境。鲁迅因此受到社会的岐视和冷遇。
鲁迅看到了人世间的苍桑和悲凉。
一天,鲁迅在《知新报》上看到一幅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地图:“亲文国危”,给了鲁迅极大的刺激,深深扰虑着国家的安危。“想有些抵抗,下决心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当时,在鲁迅家乡落衰的读书人家子弟,常走两条路;学做幕友或商人。
鲁迅不愿意走这两条路,想进新办的学堂读书。
但是,由于学费昂贵而未能如愿。恰巧,此时他的叔祖周椒生在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做监督。
这所学堂是官办洋务学堂,不仅不需学费、伙食费,每月还发津贴。
鲁迅决定报考“江南水师学堂”。
这个出格的决定,引起鲁迅封建大家庭的不满,认为“这是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买给洋鬼子”要加倍的奚落和排斥的。
鲁讯决心已定,全不理会;“各国列强用海军侵略中国的强盗行径,中国人要当个好海军来保卫家园”。
1898年5月1日,鲁迅离开了故乡绍兴来到南京。
在下关码头下了船,来到不远处的仪凤门前。“江南水师学堂”高耸入云的桅杆和大门柱上两排字匾令鲁迅惊叹不已:一边写着“中流砥柱”,一边写着“大雅扶轮”。
鲁讯的叔祖周椒生把他安排自己住房的后屋。
周椒生是以举人资格担任学校管轮堂监督的思想守旧;认为周家子弟进学堂“当兵”不论不类。在家谱上难以“下笔。”决定把鲁迅的本名周梓寿,取名“百年树人”的典故,改为周树人,让他用此名报考。
江南水师学堂初建时设有驾驶,管轮两门学科。每科学生四十名。光绪十九年(1893年)又增设了鱼雷学科,并增添鱼雷艇四艘。
学堂的课程除汉文外,设有航海、机械、天文等科目。
鲁迅考入了江南水师学堂第四期管轮班。
学堂的课程枯燥无味,毫无新的内容,特别是汉文,完全是八股文。
鲁迅开始对这座学堂感到失望。
在这所培养土官的学堂里,唯一使鲁迅感兴趣的是“可爱的是桅杆,因为它高,乌鸦和喜鹊都只能停在它半途的木盘上。此时,专业培训就是爬二十丈高的桅杆,桅杆下面顺着网,一点也不危险。平时爬到一半就下来。考核时必须爬到桅杆顶。在顶上可以看到狮子山,远眺莫愁湖,可是,大好河山正遭帝国主义列强***。”
最使鲁迅感到无助和失望是这所名叫“水师”的学堂,不让学生学游泳。
早先,学堂有个游泳池,是训练学生游泳的,一次淹死了两名年幼的学生。学校当局立马将游泳池填平,并在上面修建了一座小型关帝庙,想靠“伏魔大帝关圣帝君”来***两个淹死鬼。每年祭日还请和尚前来念经驱魔,荒唐至极。
鲁迅对这座水师学堂深感不满。幼小心灵里播下了叛逆的种子。
一天,学堂来了新教习,派头很大,傲气十足,一次上课点名,把一名叫沈剑的学生叫成了“沈钧”,引起鲁迅和同学们的哄堂大笑。第二天,鲁迅和十几个同学被连记二小过二大过的处分,如果再记一小过,就要被开除。
在当时的水师学堂被开除不算什么大事情。鲁迅本来对自己被分配在管轮班就不满意。因为学堂存有强烈的地域观念;限制福建籍外的学生学习驾驶,而“永远上不了舱面。”
如此黑暗的学堂,鲁迅不愿再学习下去,他做个“好海军”的报国梦破灭了。
这年十月,鲁迅离开了江南水师学堂,考入了江南陆师学堂所设的矿路学堂。结束了仅半年的航海训练生涯。
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学习的内容,生活经历都记在“水学入门”的日记里。
这本鲜为人知的日记,让我们了解这位现代伟大文学家航海生涯的点点滴滴。
请登录后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