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凯蒂”号驶经赤道海域。
大厨皮特首次过赤道。按照赤道附近居民的习俗,首次过赤道的海员要举行赤道的仪式;赤道附近的居民装扮成各式各样的“小鬼”,簇拥着身着龙袍头戴龙帽的“龙王”,在激昂的锣鼓声中走上甲板,为首过赤道的海员进行洗礼和祈福,并按每个人的特征,“龙王”为其起个过赤道的绰号。
这是项古老而传统的娱乐活动。
大厨皮特人高马大,还有个圆圆的啤酒肚。“龙王”拍着皮特的大肚皮,笑着说:“酒桶!”
平时,就对自己肥胖懊恼的皮特一脸茫然和无奈,连声叫苦道:“酒桶,酒桶,该死的酒桶!”
站在一旁的米奇尔船长,哈哈大笑起来:“好名,好名!”
米奇尔船长不仅幽默开朗知识渊博,还特意在船上设了间“海上书屋”,里面有许多有关航海知识的书籍。
“酒桶”是航海史上最早的船!“秤呢!米奇尔船长大声叫到。
为了解开皮特心中对“酒桶”的疑惑,米奇尔船长专门安排人邦厨:“安心到书屋去找答案啦!”
刚上船不久的皮特还未光顾过近在咫尺的“海上书屋”呢!
终于,被“龙王”称为“酒桶的”皮特,在“海上书屋”里找到了答案。
古时候,表示船的大小方法有两种;货舱的容积和货物的重量。以谷物运输为主的古埃及,用谷物的容积来表示船的大小。地中海沿岸国家对装运酒的船舶,按装多少酒桶来计算。而以装运盐、铅、铜之类金属为主的古希腊、罗马都照货物的重量交纳各种税收。
可谓五花八门,各行其是。
可是,为多装货,少交税,船东动足了脑筋,也给船舶安全航行带来隐患。
为了确保航行安全,人们对此重大的货物,为防止过载制定了船舶吃水线。对比重小的轻泡货,不允许在船员住舱和储藏舱室装货。
于是,就有了船舶满载吃水线的产生。
真正使船舶有了“船秤”是英国与法国酒类贸易产生的。也就是“酒桶”的功劳。
开始装酒的桶大小不一。直到1416年之后,才逐渐统一起来;容积为34立方英尺,装上酒的重量为2240磅的酒桶得到广泛使用。船舶的大小以能装载酒桶的数量来表示。例如100吨的船,说明该船能装100个这样的酒桶。
久而久之,2240磅的酒桶定为一吨,“酒桶”成了船舶的“船秤”。
但是,开始“酒桶”不是唯一万能的“船秤”。北欧许多国家,比如瑞典、荷兰等国却以一辆马车所截货物来表示船的装载能力。
随着航海和贸易的发展,一种统一确定的方法来计算船舶的吨位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时,威尼斯一位船老大,用船的龙骨长度乘以船宽再乘以船深,最后除以6的式子来表示船的容积。在英格兰一个所谓的“老木匠”,则以船长、船宽相乘再除以96来表示船的容积。但是对装载货物船舶的丈量船深和龙骨十分困难。
直到1821年,英国政府提出:“吨位的丈量,不应按照目前的装载能力为基础,而应以内部容积为基础”的论断。
这是以酒桶为丈量基础的复活,“酒桶”再次被推上了“台面”。
这种新方法是把甲板长度分为六等分,在这些等分处把深度分成五等分。在这些选定的等分点丈量宽度,算出甲板下的吨位,再与甲板上的吨位加起来,就是船的总吨位。
但是,这个办法推行后,发现比“酒桶”方法丈量的结果大。
1849年,英国政府再次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制定了新的丈量法。
新的丈量法是由该专门委员会主席乔治﹒穆尔萨姆提出的,被称为“穆尔萨姆法。”
“穆尔萨姆法”是以尽可能丈量船舶的内部容积为目的,包括甲板以下容积和甲板上做为旅客、货物以及储物间的所有容积。
这种方法很快在欧洲各地兴起。
但是,实践过程中,船员住舱、储物间、燃油舱……不能装载货物。
人们开始把这些不能载货的容积从总吨位上减去,就有了“净吨位”的“亮相。”
1872年,在君士坦丁堡专门召开的国际会议上确定了这个新的吨位丈量规则:“穆尔萨姆法。”
在这个新规则执行初期,各国虽然都采用了“穆尔萨姆法”,却各自颁发船舶吨位证书,由于丈量时无差异,相互间承认对方的船舶证书。
“酒桶”规则得到了真正的认可和执行。
1969年,国际海事组织(IMO)正式确定了“穆尔萨姆法”的法律地位。
“酒桶”在制定船舶吨位过程中的作用,至今常常被海员们津津乐道。
“酒桶”皮特的额外收获,成了“凯蒂”号船员***的谈资。
请登录后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