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将如何收场?尽管危机到现在还没有终了,国际社会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仍抱有深深忧虑,对危机的后果也议论纷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场危机将极大地改变世界经济的既有格局。
从时间点上看,如果说2008年爆发的这场金融危机,是触发世界经济从金融结构、贸易结构、到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出现全方位大转移的标志,那么,2009年将是世界经济重心由西向东、中国经济着力点由东向西,发生结构性大转移的起始元年。
作出这样的判断,是由于在地缘上,无论是在国际间,还是在中国国内,整个经济链条和供求结构都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而这一判断如果成立,那么它对经济战略的重构,生产要素的调配,以及微观经营策略的修正,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首先来看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发展论坛上,汇丰集团主席葛霖说,这场危机不会逆转全球经济的根本趋势。这就是全球经济的重心正在向新兴市场特别是亚洲转移,而中国是亚洲的强国,其次是拥有大量石油财富的中东。在这之前,英国《**报》曾发表文章称,世界必须认识到全球金融力量开始向亚洲转移。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而更早之前,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更在其专著中表示,当今世界,西方需要东方,远胜过东方需要西方。亚洲的崛起、中国的强大,不是会不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何时发生的问题。如果说,上述言论只是一些分析人士的看法,那么,从最基本的全球需求与供给关系的角度来观察,这种此消彼长的情况,确实已经发生。
从需求层面看,之所以会出现这场金融危机,正是由于需求的地缘结构出现了问题。由于发达经济体过度消费、过度透支未来需求,特别是金融杠杆过度使用,放大了发大经济体内部的需求幻觉,最终导致泡沐破灭,酿成了大量“有毒资产”和大面积财务危机。因此,现在要希望发达经济体像过去那样,采用透支的办法来扩大消费,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已不可能。
而在供给方面,这场危机的爆发,对那些过度依赖外需的新兴经济体来说,也是一次沉重打击。不过,相对而言,需求问题只是在地缘上出现了失衡,仍有巨大需求并未得到满足。这种需求不在别处,正在像中国这样的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自身。因此,只要适时调整供求方向,世界经济还有回转余地。而这种调整,正表明世界经济重心需要向东转移。
其次***经济着力点的转移。
中国经济在最近的30年内,除了平均以每年9.8%的速度增长之外,其内部结构,始终在调整之中。因此,所谓的结构调整,并不是新鲜事,更不是从去年才开始。而现在之所以特别强调“扩内需、调结构”,是因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已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也就是外部需求急剧萎缩,从而大大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既有平衡,促使中国经济必须加快调整步伐。
所谓加快调整步伐,不仅有速度上的要求,更有方向上的修正。近30年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的外向型程度持续提高。此举既有正面效果,如提高了对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引进吸收速度,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负面影响,如一些地区过度依赖外需,脆弱性明显,而各种资源向外需型地区超配,也加剧了经济“二元化”的痼疾。
现在提出“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启动农村市场,这不是一个权宜之计,而是基于内外部需求变化的战略大调整,是经济发展着力点的大转移。因为外需的变化已不可逆转,外需操之在人,不是取决于我,再要通过扩大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已十分困难。而内需的情况则外全是另一回事。即便没有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也到了主要依靠内需来拉动的时候。
从不久前公布的一系列数据看,到2008年底,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而13亿人中,农村人口有7亿多,目前农村的人均消费只是城镇的三分之一。如果这个人口规模相当于整个欧洲的消费群体,其消费需求被释放出来,将会给世界带来多少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由东向西,适时调整供求结构,面向广大内陆地区,转移经济增长的着力点,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携手国际社会走出这场危机的必然选择。
来源:上海证券报
[bonus]经验值 +10;虚拟货币 +30;人气值 +10
从时间点上看,如果说2008年爆发的这场金融危机,是触发世界经济从金融结构、贸易结构、到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出现全方位大转移的标志,那么,2009年将是世界经济重心由西向东、中国经济着力点由东向西,发生结构性大转移的起始元年。
作出这样的判断,是由于在地缘上,无论是在国际间,还是在中国国内,整个经济链条和供求结构都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而这一判断如果成立,那么它对经济战略的重构,生产要素的调配,以及微观经营策略的修正,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首先来看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发展论坛上,汇丰集团主席葛霖说,这场危机不会逆转全球经济的根本趋势。这就是全球经济的重心正在向新兴市场特别是亚洲转移,而中国是亚洲的强国,其次是拥有大量石油财富的中东。在这之前,英国《**报》曾发表文章称,世界必须认识到全球金融力量开始向亚洲转移。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而更早之前,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更在其专著中表示,当今世界,西方需要东方,远胜过东方需要西方。亚洲的崛起、中国的强大,不是会不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何时发生的问题。如果说,上述言论只是一些分析人士的看法,那么,从最基本的全球需求与供给关系的角度来观察,这种此消彼长的情况,确实已经发生。
从需求层面看,之所以会出现这场金融危机,正是由于需求的地缘结构出现了问题。由于发达经济体过度消费、过度透支未来需求,特别是金融杠杆过度使用,放大了发大经济体内部的需求幻觉,最终导致泡沐破灭,酿成了大量“有毒资产”和大面积财务危机。因此,现在要希望发达经济体像过去那样,采用透支的办法来扩大消费,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已不可能。
而在供给方面,这场危机的爆发,对那些过度依赖外需的新兴经济体来说,也是一次沉重打击。不过,相对而言,需求问题只是在地缘上出现了失衡,仍有巨大需求并未得到满足。这种需求不在别处,正在像中国这样的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自身。因此,只要适时调整供求方向,世界经济还有回转余地。而这种调整,正表明世界经济重心需要向东转移。
其次***经济着力点的转移。
中国经济在最近的30年内,除了平均以每年9.8%的速度增长之外,其内部结构,始终在调整之中。因此,所谓的结构调整,并不是新鲜事,更不是从去年才开始。而现在之所以特别强调“扩内需、调结构”,是因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已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也就是外部需求急剧萎缩,从而大大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既有平衡,促使中国经济必须加快调整步伐。
所谓加快调整步伐,不仅有速度上的要求,更有方向上的修正。近30年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的外向型程度持续提高。此举既有正面效果,如提高了对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引进吸收速度,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负面影响,如一些地区过度依赖外需,脆弱性明显,而各种资源向外需型地区超配,也加剧了经济“二元化”的痼疾。
现在提出“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启动农村市场,这不是一个权宜之计,而是基于内外部需求变化的战略大调整,是经济发展着力点的大转移。因为外需的变化已不可逆转,外需操之在人,不是取决于我,再要通过扩大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已十分困难。而内需的情况则外全是另一回事。即便没有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也到了主要依靠内需来拉动的时候。
从不久前公布的一系列数据看,到2008年底,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而13亿人中,农村人口有7亿多,目前农村的人均消费只是城镇的三分之一。如果这个人口规模相当于整个欧洲的消费群体,其消费需求被释放出来,将会给世界带来多少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由东向西,适时调整供求结构,面向广大内陆地区,转移经济增长的着力点,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携手国际社会走出这场危机的必然选择。
来源:上海证券报
[bonus]经验值 +10;虚拟货币 +30;人气值 +10
操作:oasis
[/bonus]请登录后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