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模式
谋取“1+1>2”的协同价值可以认为是并购模式的精髓。这种见效快、成本低的并购模式不仅可让公司自身占据更强的市场地位,还可使经营风险和获得现金流量的风险下降,进而降低财务风险以及举债成本,最终使公司的规模领先于其他的竞争对手。
2005年可谓是航运业“并购年”。中海集团收购Intermaritime公司、TUI集团收购加拿大太平洋航运等都被誉为是2005年并购的大手笔。而堪称航运史上最大的一次并购案,A.P.穆勒-马士基并购铁行渣华则引起了航运界的极大震动。因为马士基只用了23亿欧元(近30亿美元)就将162艘船纳入囊中,使其集装箱运输能力提高了大约44%,组成了规模近550艘(运力规模150万TEU以上)的“超级航母”。也正因为此次收购,马士基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当之无愧地占据航运“龙头”地位。
●专注核心业务模式
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不要试图什么都做,要把精力集中于你最擅长并能盈利的东西上。然后制定苛刻的目标提升核心业务能力,深挖潜“富矿”,正所谓“把钢用在刀刃上”。
中海集运作为中海集团的核心主业,发展速度惊人。截至去年10月底,中海集运已拥有141艘船舶,整体运载能力高达35万TEU,总体实力已位列全球班轮公司第五位。短短八年,中海集团已从昔日的“追赶者”变成“赶超者”。
“中海要打造一支世界顶级的集装箱船队”,此时的李克麟向全世界宣布“到2006年,中国海运集装箱运力预计达到45万TEU,2010年集装箱运输要进入世界前三位,再过五到十年,我们要向世界第一位发起挑战。”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模式
企业经营时必须找准自己最短缺的资源,取长补短,让别人为自己干事:货最紧缺时抓住货,用别人的船来运;船最紧缺时抓住船,运别人的货。此种经营模式,不仅增加了运力规模,而且还有效地改善了船队结构,真正做到了用智慧创造效益。
中远散货运用此种模式颇有灵气。2003年,中远散货见国际干散货市场节节攀升,便对租入船进行了灵活操作,既自己经营也转租,拿进来的货既自营也转卖,一切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全凭“效益”之棒划拨,最终打造了企业创新赢利的“最佳效益链”。
●资本运作模式
借助资本市场扩张规模使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上市成为了企业资本运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2005年6月,中远集团第7家上市公司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募集资金12.2亿美元。第7家企业的成功上市表明,中远集团的资本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正在逐步形成中远集团所提出的5、4、1,即企业发展50%的资金来自于资本市场,40%的资金从银行借贷,10%来自于自身利润积累的新资本模式。难怪魏家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语惊人:“我要再造一个资本市场上的中远集团。”
●战略结盟模式
战略结盟模式可有两种。一是强强联合,积聚实力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二是强强联合,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迅速在行业间占据优势地位,达到双赢目的。
“四海之内皆兄弟”。中远集团与唐山钢铁集团、鞍山钢铁集团等多家企业达成船货战略联盟,使得船公司获得了更稳定、更充足的货源,货主也由此获得了更优惠稳定的长期运价。而中远集团与深圳、海南等政府签订的战略联盟,则是中远集团实现由全球承运人向全球物流经营人转变、由跨国经营向跨国公司转变的一项重要发展举措。
10月7日,大联盟与新世界联盟宣布合作,此举正式拉开了两大联盟向马士基海陆挑战的序幕。据估计,两大联盟合作后在南北航线上的占有率虽然比马士基海陆略逊一筹,但在东西航线方面绝对凌驾于后者之上。
●改制模式
改制,就是将全资国有企业转变为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企业改制最大的目的就是增强企业活力,建立与国际相适应、符合国际惯例的企业组织运行模式,树立开放的经营理念,并最终形成更加完善的运营机制和拥有更雄厚的资本实力。
2005年6月,我国大陆港口第一个股份制企业——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改造完成。这家由上海港务局实行政企分开后改制而成的集团,已拥有30家全资企业、6家控股企业。此次集团股份制的改造不但建立和完善了现代企业制度,还大大提高了国际竞争力,终使集团向世界强港目标发起总攻。
从国企到民营,改制也带动了航运公司的大发展。河北远洋的“出近海进远洋”的战略使其在改制后勇立于市场的潮头。河北远洋通过裁汰冗员、轻装上阵、以旧改新、注重市场、多点出击、筹划上市等一系列动作,缔造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船队”。
请登录后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