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海上搜救中心各成员单位的协作,训练专业搜救队伍,提高处置重大海难以及搜寻、救助遇险人员和控制、清除海域污染的能力,7月7 日10时30分,在上海洋山海域成功举行了“2005年东海联合搜救演习”。据了解,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演习,又涉及到国内多家单位和国外海事相关的机构,这无疑吸引了众多的眼球。 由交通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这次演习,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参与单位之广,是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并首次邀请国外的海上搜救力量参与,首次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又是在气象、水文条件比较恶劣的海域举行,创造了国内多项纪录之最。 日前,在交通部举行的“2005年东海联合搜救演习”新闻发布会上,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向媒体透露,此次演习是中国政府加强与东盟各国合作,特别是履行2004年签订的《中国—东盟交通合作备忘录》中有关海事合作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我国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本次演习动用各类船艇约30艘、飞机5架(包括一架电视转播直升机)、救护车1辆、总参演人数近千人。内容包括人命救助、消防灭火、清除油污、保安事件四个部分。据中国海事局的人员介绍,我国已于1985年批准加入了《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公约》赋予各当事国政府提供海上搜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我国作为该公约的缔约国、国际海事组织的A类理事国,同时作为一个航运大国,有承担公约赋予的海上搜救责任和对遇险人命及时救助的国际人道主义义务。 惊心动魄的过程 在演习正式开始前,举行了隆重的检阅仪式。10点31分,随着演习总指挥交通部副部长、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主任徐祖远一声令下,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一场声势浩大、动人心魄的东海联合搜救演习拉开了序幕。 10点40分,“行驶在海面上的散装货船‘海铃’突然与集装箱船‘PARKTRADER’发生碰撞,‘海铃’号严重受损,船舶发生倾斜,并发生火灾,火势失控,船体破损,出现大量溢油,船员落水有爆炸和沉没的危险,情况十分危急。”上海海上搜救中心接到报警后,立即启动海上搜救应急预案,指定正在洋山港水域执行巡航任务的海事巡逻船“海巡31”为搜救行动现场指挥船,立即赶赴失事海域,并同时将险情报告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来自东海救助局、海军东海舰队、东海渔政局、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公司、东安海上溢油应急中心的船艇也陆续接到搜救指令,赶赴现场参与搜救行动。根据“中国船舶报告系统”、“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提供的信息,中国海上搜救中心还指令正在事故附近海域航行的船舶参与搜救。经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协调,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和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等空中力量也飞往这一水域支援搜救行动。经过近20分钟的紧急救助,落水人员陆续被救助船只成功营救。 突然,原本已经平静的现场又被“海铃”轮的爆炸声惊扰,船上火势迅速蔓延,而且该船附近水域出现少量油污。已经赶到现场的消防灭火力量马上开始行动,大火很快被扑灭。清污力量随后跟上,在现场布设围油栏,喷洒消油剂,海面油污被有效地控制和清除。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中国海上搜救中心通知上海海上搜救中心,根据有关部门情报,在“PARKTRADER”轮上装有爆炸装置,对上海洋山港区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上海海上搜救中心立即派出上海市排爆队的两名排爆专家到“PARKTRADER”轮,并指派海关、海警等有关力量对现场实施保安警戒。几分钟过后,爆炸装置被安全拆除。 为何选在洋山海域? 中国海事局常务副局长刘功臣介绍,这次联合搜救演习是交通部为全力支持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和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今年年底的交付使用,以及经国务院批准长三角地区港口建设规划的实施,上海港和周边港口必将成为我国对外运输的领头羊。因此保证上海及周边港口群的航行安全,对促进上海地区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建设,以及保障我国航运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都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另外,也是充分考虑到上海洋山深水港的水上交通安全对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上海海事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开港试运行的同时,由于该港的水域特点、开港后来往大型船舶逐渐增多、以及洋山深水港区二、三期工程的继续建设,对海上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该水域建设一个“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快速反应”的现代化安全保障系统。在这里举行演习,锻炼了上海搜救中心各成员单位的搜救、溢油应急、保安等综合能力。进一步加强了周边地区与洋山港水域的区域性合作,将继续确保该水域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这次演习更是对此进行的一次针对性演练。联合搜救演习的成功举办,势必为开港后继续保持洋山港水域良好的通航秩序、保障来往船舶的航行安全打下良好的基础。 日本首次派船观摩 在如今中日关系的大背景下,一艘日本巡逻船“萨摩号”来到中国参加救援演习。这成为众多媒体关注东海演习之外的又一焦点。据活动的组织者介绍,应中国方面的邀请,有来自韩国、东盟10国及一些其他海事组织成员前来观摩,而日本是首次派船参加。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但目前尚未签署海难救助的相关协定,广阔的领海相邻区域使海上救援等方面的合作凸显紧迫与必要。一个月前,中国渔船“浙岱渔01205”在日本鹿儿岛县东海公海上被利比里亚籍一货船撞沉事件就是最近的印证。分析人士认为,这种针对海上救援进行的实战演习有助于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提高救援能力和效率。在国际性的灾害救助面前,必要的合作机制与人道主义救援应该得到鼓励和加强。 为了纪念航海先驱—郑和 众所周知,今年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凭着大无畏的开拓精神七下西洋,将先进的中华文化及和平与友谊传到了今天的西亚和非洲。这一壮举所蕴藏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节,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宝贵精神财富。为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家相继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来缅怀这位航海先驱。而举办这次东海海上搜救联合演习,保证航运和航海人员安全,加强国际及区域性的合作与交流,也是纪念郑和下西洋的重要活动之一。 彰显“以人为本” “海上人命救助是一种无国界的救助,这也是海上救助的最大特色。”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了解,正因为海上救助不分国界的这一特色,才有《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和《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这样的国际公约产生。这些公约规定,缔约国应保证为拯救处于危险中的生命或财产及为防止对总体环境造成损害而进行的救助作业得以有效、成功的实施。 也就是说,无论任何国籍的船舶在海上失事,其失事海域所在国家都有义务实施救助。《公约》还规定,人命救助中获救人无须支付报酬。 上海海事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船舶遇险往往发生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海上的风浪一般都很大,这给搜救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此外,海上救生,难度太大,即使你是经验丰富的海员也很难在当时的条件下安全逃生。在这次的演习现场,记者也观察到,由于7日当天的天空浓云密布,能见度很低,以致直升机未能够参加演习。记者同时也注意到,尽管模拟落水人员都穿上显眼的桔黄色救生衣,可距离稍远就无法看见,如果落水人员不放用于救生的烟幕弹,无论是从空中还是从海上,都很难发现救助目标。而且,海上生存时间短,也给成功救助带来一定难度。因为海上不能提供给落水人员适宜的生存条件,没有食物,没有淡水,也没有任何随手可取的自救物品。落海之后,除了被动地等待救援,自救机会很少。尤其是当海水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落水的人往往在淹死之前就被冻死了。上海海上搜救中心的工作人员说,海上遇险会碰到很多困难,如淹溺、浸泡和暴晒、干渴、晕浪、危险生物袭击等,同时救援非常困难。一是很难搜索,二是有时风高浪大,即使发现落水者,飞机也难以降落进行救援。 有关专家提示,上船首先就是留意观察救生设备的位置和紧急逃生路径,如果发生问题应迅速穿上救生衣,及时发出求救信号。如果船下沉不得不弃船,应先让妇女儿童登上救生筏;如果需要跳水,一定要选择船尾并尽量远离船边,跳水时双臂交叠在胸前压住救生衣并双手捂住口鼻;如果船艇失火,应立即关闭引擎,从船尾逃生,弃船后均匀深呼吸;同时尽量利用各种渠道获取淡水和食物以维持生命。 据了解,这次联合搜救演习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是对中国政府应对海上突发事件和海上搜救能力进行的一次综合性的实际检验,彰显“以人为本”这一社会主基调。海上搜救工作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一项国际性公益事业,直接关系到国家形象,提高搜救能力是适应国际要求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次联合搜救演习,显现了我国履行国际公约的能力,以及坚决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负责任的政府形象。 《新安全》 (2005年 第八期)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2515/review/
原文来自“新安全”杂志!
请登录后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