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员的传统外派方式是整套派出,至少半套或大半套外派,甚少散派方式。时至今日,这一传统思路仍为大多数劳务合作公司所坚持。理由是:中国海员语言普遍不行,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与欧美人差别大,整套输出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单打独斗则处处被动。
东南亚地区尤其是香港、新加坡、日本三地是中国海员的传统外派市场,进入早、扎根深,三地船东大多了解我们的这一传统,使用中国海员时也大多采用整套至少是半套形式,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国内劳务公司坚持这一传统。因此,国内劳务公司面对欧美船东时,往往坚持整套派出船员班子,而不愿接受散派的方式。但他们的做法很难为欧美船东所接受。理由很简单:菲律宾、印度、波兰等国海员打入国际劳务市场之初,派出方式多样,没有哪个国家象我们这样坚持整套派出的。欧美船东大多对中国海员了解不够再加上多年的敌意和偏见,不大可能在合作之初就将整条船舶交给中国海员操作。
对欧美船东来讲,同时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中国劳务公司宣传中国海员时总是强调中国海员如何大幅进步、中国海事教育如何现代化,同时又不敢将海员散派欧美市场,难道中国海员的水平只能体现在整套外派上?
笔者曾说服一家德国船东尝试在其一条散货船上使用半套中国海员,为此其总经理专门赴中国拜访有关劳务公司和海事院校,考察结果也颇满意,但同时受到了劳务公司和海事院校领导的“诚恳”告诫:中国海员只适合整套外派。该公司总经理回来后立即通知我取消合作,同时感到非常迷惑:如果中国海员连散派国外的勇气都没有,凭什么去与菲津宾、波兰等国船员在国际劳务市场上一较高下?
还曾有一家德国船东要求我们为其三条集装箱船舶提供六名高级船员,信息返回国内后,多家劳务公司表示不敢派人,因为对自己船员“单打独斗”的能力没有信心。
但对于欧美船东坚持部分使用中国海员的做法,国内多数劳务公司也表示理解:既然人家不了解中国海员,尝试部分使用以求真正了解中国海员的做法当然有道理。问题是:我们有这样高素质的海员吗?
笔者曾向国内部分劳务合作公司咨询过这一问题,答复是:尽管这几年中国海员的教育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海员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要“单打独斗”闯欧美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语言能力差距仍很大)。
目前,我们在东南亚劳务市场上的占有率已近饱和,且租金偏低,大规模开辟高租金的欧美劳务市场势在必行,但如果我们固守“中国海员只能整套派出”的传统观念,又如何能尽快开辟市场和占领市场呢?
并非国内所有的劳务公司都固守这一传统,少数有远见的劳务公司已经在调整思路了。大连一家劳务合作公司适应国际航运界高级海员短缺的形势,专门培养了几十名英语好、电脑熟练、技术精湛的高级海员,主要任务是散派国外打“市场”,打下“桥头堡”后,再由后续部队整套派出占领。该司称这批海员为“打牌子部队”。凭借这种方式,该司已向美国、英国、希腊等欧美国家派出了约20 套海员班子。这个例子应该对国内的劳务合作公司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2000年4月4日, BIMO/ISF公布的最近5年人力资源调研报告指出:2000年国际航运界高级海员的短缺比例是12%(短缺1.6万人),普通海员过剩比例是27%(过剩22.4万人);到2010年,高级海员的短缺比例可能达到12%(短缺4.6万人),普通海员的过剩比例可能达到30%(过剩25.5万人)。
按此形势推断,国外船东目前乃至今后会努力寻找高级海员补充自己的海员队伍,而不大可能再象过去那样大批整套引进外籍海员班子。如果我们不调整思路,很可能会与这一机会擦肩而过。
目前看来,我们培养高级海员的力度和效果并不理想。首先,海事院校培养出来的很多高级海员英语水平仍不过硬;其次,很多高级海员仍过分依赖集体的力量(整套班子),适应能力不够。而且,相当一部分英语水平好、技术能力强的高级海员过早地上岸从事管理工作了。
如何适应国际劳务市场的供求趋势,如何真正转变传统的劳务外派思路,如何多培养高素质的高级海员开辟市场和占领市场,就成为摆在中国众多劳务合作公司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了。
东南亚地区尤其是香港、新加坡、日本三地是中国海员的传统外派市场,进入早、扎根深,三地船东大多了解我们的这一传统,使用中国海员时也大多采用整套至少是半套形式,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国内劳务公司坚持这一传统。因此,国内劳务公司面对欧美船东时,往往坚持整套派出船员班子,而不愿接受散派的方式。但他们的做法很难为欧美船东所接受。理由很简单:菲律宾、印度、波兰等国海员打入国际劳务市场之初,派出方式多样,没有哪个国家象我们这样坚持整套派出的。欧美船东大多对中国海员了解不够再加上多年的敌意和偏见,不大可能在合作之初就将整条船舶交给中国海员操作。
对欧美船东来讲,同时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中国劳务公司宣传中国海员时总是强调中国海员如何大幅进步、中国海事教育如何现代化,同时又不敢将海员散派欧美市场,难道中国海员的水平只能体现在整套外派上?
笔者曾说服一家德国船东尝试在其一条散货船上使用半套中国海员,为此其总经理专门赴中国拜访有关劳务公司和海事院校,考察结果也颇满意,但同时受到了劳务公司和海事院校领导的“诚恳”告诫:中国海员只适合整套外派。该公司总经理回来后立即通知我取消合作,同时感到非常迷惑:如果中国海员连散派国外的勇气都没有,凭什么去与菲津宾、波兰等国船员在国际劳务市场上一较高下?
还曾有一家德国船东要求我们为其三条集装箱船舶提供六名高级船员,信息返回国内后,多家劳务公司表示不敢派人,因为对自己船员“单打独斗”的能力没有信心。
但对于欧美船东坚持部分使用中国海员的做法,国内多数劳务公司也表示理解:既然人家不了解中国海员,尝试部分使用以求真正了解中国海员的做法当然有道理。问题是:我们有这样高素质的海员吗?
笔者曾向国内部分劳务合作公司咨询过这一问题,答复是:尽管这几年中国海员的教育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海员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要“单打独斗”闯欧美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语言能力差距仍很大)。
目前,我们在东南亚劳务市场上的占有率已近饱和,且租金偏低,大规模开辟高租金的欧美劳务市场势在必行,但如果我们固守“中国海员只能整套派出”的传统观念,又如何能尽快开辟市场和占领市场呢?
并非国内所有的劳务公司都固守这一传统,少数有远见的劳务公司已经在调整思路了。大连一家劳务合作公司适应国际航运界高级海员短缺的形势,专门培养了几十名英语好、电脑熟练、技术精湛的高级海员,主要任务是散派国外打“市场”,打下“桥头堡”后,再由后续部队整套派出占领。该司称这批海员为“打牌子部队”。凭借这种方式,该司已向美国、英国、希腊等欧美国家派出了约20 套海员班子。这个例子应该对国内的劳务合作公司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2000年4月4日, BIMO/ISF公布的最近5年人力资源调研报告指出:2000年国际航运界高级海员的短缺比例是12%(短缺1.6万人),普通海员过剩比例是27%(过剩22.4万人);到2010年,高级海员的短缺比例可能达到12%(短缺4.6万人),普通海员的过剩比例可能达到30%(过剩25.5万人)。
按此形势推断,国外船东目前乃至今后会努力寻找高级海员补充自己的海员队伍,而不大可能再象过去那样大批整套引进外籍海员班子。如果我们不调整思路,很可能会与这一机会擦肩而过。
目前看来,我们培养高级海员的力度和效果并不理想。首先,海事院校培养出来的很多高级海员英语水平仍不过硬;其次,很多高级海员仍过分依赖集体的力量(整套班子),适应能力不够。而且,相当一部分英语水平好、技术能力强的高级海员过早地上岸从事管理工作了。
如何适应国际劳务市场的供求趋势,如何真正转变传统的劳务外派思路,如何多培养高素质的高级海员开辟市场和占领市场,就成为摆在中国众多劳务合作公司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了。
请登录后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