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群组
海员来源
海员来源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使中国门户大开,外国轮船大量涌入。部分外商开始以上海、香港为基地开航定期班轮。19世纪60年代起英美等国商人在上海设立轮船公司,继而德法等欧洲国家及日本商人也纷纷来沪开办轮船公司。原由中国人经营的沙船行,因不堪外国轮船公司的挤压和竞争,业务渐趋衰落,陷于破产倒闭。外国轮船公司以低廉的价格从上海、香港等地招募中国工人上船干活。早期的海员大都来自失业船工、流入城市的破产渔民、农民和手工业者。上海海员在船上干的是生火、水手、舵工、铜匠、侍役及厨工、杂工等活,工作繁重,劳动条件恶劣,收入微薄。但不少船员上船后,因刻苦学习,迅速掌握了操船的基本技术。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底招商局成立后,其船员也大都来自上述人员。开办之初,因本国缺乏驾驶、轮机人才,中国航海人员尚无单独驾驶大型轮船的经验,只能任用外籍驾驶和轮机人员担任船上船长、大副、轮机长等主要职务。同治十二年招商局颁布《轮船规条》,规定“船主(船长)、大伙(大副)、大铁(轮机长)诸职司均宜雇用精明可靠之洋人”,只有“三伙(三副)、三铁(二管轮)议用华人,随时学习。”清光绪元年(1875年),招商局任命张慎之为江孚轮船长,是为中国人首次担任江轮船长。光绪十二年张病逝后,招商局144名船长和轮机人员全部是洋人。这一期间招商局因收买了美商旗昌轮船公司产业,船舶增至33艘;外商太古、怡和两公司有船舶11艘,合计44艘,三家轮船公司雇用的中国海员总数在1500人左右。光绪三十四年招商局179名驾驶员和轮机员中,外国人占175人,仅有4名二车(大管轮)、三车(二管轮)是中国人,其余水手、生火、管事、厨工、服务员等均为中国人,共2254人。同年,一些民营轮船公司所属一二千吨级的商船,首先雇用有实践经验的中国人当轮机长。招商局长期雇用洋人充当船长,遭到国内舆论和中国航海人员的反对,故于民国2年(1913年)任用4名华人当船长,占全部江海大轮船长总数的14%。时董事会以各船“骤换华人恐与保险有碍”为借口,决定继续聘用外国人充当船长。民国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许多外国船员回国参战。留华外轮及中国商轮均感船员不足,遂开始任用中国籍轮机员和任用商船学校驾驶专业毕业的船员为大、二副等。大战结束后,不少外国船员又来到中国,中国籍船员仍受到中外轮船公司、海关理船厅和外国保险公司的歧视和排斥。时外国人把持海关理船厅,规定千吨以上船舶之高级船员,船长、大副、轮机长、大管轮等职务,都得由外国人充任。至民国8年,招商局各轮的驾驶工作仍全部由洋员担任。在这些外籍船员中,不少人玩忽职守,酗酒误事,海损事故频繁。外国船长阻碍中国航校学生上船实习,欺压中国船员,激发了航校学生和航海人员立志掌握航海技术的决心,中国航海技术人员逐渐增多。
民国11年,宁绍轮船公司任用中国人为船长。次年三北轮埠公司也任用中国人为船长。这些公司并接受中国人上船实习,学习航海技术。时华籍航海人员,除少数从学校培养外,多数为经验出身,靠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操纵机器和驾驶船舶的能力。民国17年招商局进行改组,将大批外籍船员逐步撤换,由华籍船员顶上岗位,其中驾驶人员过半数系从正规学校毕业,轮机人员则多数为造船厂工人和船上加油、生火等出身。据民国23年统计,招商局及沪上其他华商轮船公司驾驶员中受中等以上教育的占驾驶员人数的23.3%。轮机员中受中等以上教育的占轮机员总数的1%。民国25年招商局海员人数扩大为4894人,中国船上的外籍船长、轮机长基本绝迹。
***战争胜利后,上海航运界除接收敌伪船舶外,还向国外订购船舶。公营和民营轮船公司都有较大发展,船员不敷需要,驾驶、轮机人员更是供不应求。时国内合格的高级船员仅约八百余人。各民营公司不惜以重酬竞相招揽。民国政府交通部除恢复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加快培养航海人才外,为应付急需,又制订了雇用外籍船员办法,允许中国船舶雇用外籍船员,规定沿海、近海船舶的外籍船员不得超过中国船员的三分之一,远洋船舶不得超过二分之一,并规定每次雇用契约期间,以六个月为限。招商局及其他航运公司遂雇用了部分外籍高级船员。中国船员随同工作,逐渐熟悉各种机器和仪器性能,能使用和保养维修。后外籍船员分批被解雇,并送回其本国。民国36年招商局共有外籍船员758人被解雇后回国。
民国38年上海解放前夕,招商局大部分船舶驶往台湾,部分船舶被破坏,留下的船舶多数系江轮及小型船舶,海轮极少。民营船舶也多驶往海外和香港等地。上海海员有的被迫随船至台湾和香港等地,有的失业。
上海解放初,许多失业海员先后被安排工作。通过师傅带徒弟,逐级传帮带,不少舵工被提升为驾驶员,铜匠被提升为轮机员,以扩充和发展船员队伍。在解放初的3年里华东海员工会即介绍了1125名失业海员上船工作。1950年1月15日招商局在海外的13条船宣布起义,539名员工先后回归。后***公司的22艘船舶也相继北归。至1952年上海海运局有船员2190人,“中兴”等七家***轮船公司有船员851人,南洋航线***小船有船员268人。其干部船员中有相当一部分船长、大副、轮机长、大管轮虽有丰富的航海经验,但缺少一定理论知识。1953~1957年,根据海上运输半军事化特点,选拔适应船舶工作的***转业军人945名充实船员队伍。这些***退伍军人经过战争考验,组织性、纪律性较强,刻苦耐劳,通过各种专业培训,掌握了航海知识,在船上成为骨干力量。其间,散落在海外的海员陆续北归的有432人,其中有许多具有航海经验的老海员,工作热情高。由各专业学校输送至上海海运局上船工作的有269人,年轻有朝气,在校学到知识后,通过实际锻炼,大都走上驾驶员、轮机员岗位,有的则逐渐能胜任船长、轮机长。同一时期还向社会上招收职工477人,进行短期培训后上船工作。1957年上海海运局有船员3700人。
“***”开始后,海运船舶增加较多,1958~1962年继续通过退役军人、社会招工和学校分配等渠道增加海员,并通过短期轮训、船舶办业余学校、在实际操作中帮教等形式培养和提拔三副、三管轮以上干部船员1617人。1964年为补充船员缺额和改善船员队伍的政治、技术素质,接收***转业军人1087人、技校毕业生150人、大学毕业生90人。至1965年海运局有船员6500人。
1977~1980年间,船员人数不断增加。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受到干扰和破坏,新增人员中,除学校分配外,从社会招工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1980年,上海海运局海员队伍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66%。
80年代,该局船员来源主要有学校分配、部队退役、从社会招工和从农村中招工(其中包括部分***工)等,并招收部分海员职工子女。1983~1984年,有部分外省市航运单位,以出国、加工资、分房子、解决家属子女的户口和就业等作为优惠招聘条件吸引上海船员。上海海运局部分技术船员申请调动,有的提出辞职报告,并有少数人不辞而别,造成技术船员队伍不稳定。船员来源亦一度趋紧,招收新工人不易。1984年不得不增加从郊县招工。1984年和1985年都未完成招工指标。其间根据国务院改革劳动制度的规定,逐步试行招收合同制工人,1985年合同制工人占海员总数的3%。至1987年,上海海运局船员人数共14050人,其中干部船员3794人,普通船员10256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8081人,占总数的57.51%,36~55岁的5357人,占总数的38.13%;文化程度大学本科734人,占总数的5.23%,大学专科387人,占总数的2.75%,中专1009名,占总数的7.18%,技校826人,占总数的5.88%,高中3631人,占总数的25.85%,初中5634人,占总数的40.09%,小学1829人,占总数的13.02%。1990年末,上海海运局有船员19616人,其中合同制工人为2296人,占总数的11.7%。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使中国门户大开,外国轮船大量涌入。部分外商开始以上海、香港为基地开航定期班轮。19世纪60年代起英美等国商人在上海设立轮船公司,继而德法等欧洲国家及日本商人也纷纷来沪开办轮船公司。原由中国人经营的沙船行,因不堪外国轮船公司的挤压和竞争,业务渐趋衰落,陷于破产倒闭。外国轮船公司以低廉的价格从上海、香港等地招募中国工人上船干活。早期的海员大都来自失业船工、流入城市的破产渔民、农民和手工业者。上海海员在船上干的是生火、水手、舵工、铜匠、侍役及厨工、杂工等活,工作繁重,劳动条件恶劣,收入微薄。但不少船员上船后,因刻苦学习,迅速掌握了操船的基本技术。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底招商局成立后,其船员也大都来自上述人员。开办之初,因本国缺乏驾驶、轮机人才,中国航海人员尚无单独驾驶大型轮船的经验,只能任用外籍驾驶和轮机人员担任船上船长、大副、轮机长等主要职务。同治十二年招商局颁布《轮船规条》,规定“船主(船长)、大伙(大副)、大铁(轮机长)诸职司均宜雇用精明可靠之洋人”,只有“三伙(三副)、三铁(二管轮)议用华人,随时学习。”清光绪元年(1875年),招商局任命张慎之为江孚轮船长,是为中国人首次担任江轮船长。光绪十二年张病逝后,招商局144名船长和轮机人员全部是洋人。这一期间招商局因收买了美商旗昌轮船公司产业,船舶增至33艘;外商太古、怡和两公司有船舶11艘,合计44艘,三家轮船公司雇用的中国海员总数在1500人左右。光绪三十四年招商局179名驾驶员和轮机员中,外国人占175人,仅有4名二车(大管轮)、三车(二管轮)是中国人,其余水手、生火、管事、厨工、服务员等均为中国人,共2254人。同年,一些民营轮船公司所属一二千吨级的商船,首先雇用有实践经验的中国人当轮机长。招商局长期雇用洋人充当船长,遭到国内舆论和中国航海人员的反对,故于民国2年(1913年)任用4名华人当船长,占全部江海大轮船长总数的14%。时董事会以各船“骤换华人恐与保险有碍”为借口,决定继续聘用外国人充当船长。民国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许多外国船员回国参战。留华外轮及中国商轮均感船员不足,遂开始任用中国籍轮机员和任用商船学校驾驶专业毕业的船员为大、二副等。大战结束后,不少外国船员又来到中国,中国籍船员仍受到中外轮船公司、海关理船厅和外国保险公司的歧视和排斥。时外国人把持海关理船厅,规定千吨以上船舶之高级船员,船长、大副、轮机长、大管轮等职务,都得由外国人充任。至民国8年,招商局各轮的驾驶工作仍全部由洋员担任。在这些外籍船员中,不少人玩忽职守,酗酒误事,海损事故频繁。外国船长阻碍中国航校学生上船实习,欺压中国船员,激发了航校学生和航海人员立志掌握航海技术的决心,中国航海技术人员逐渐增多。
民国11年,宁绍轮船公司任用中国人为船长。次年三北轮埠公司也任用中国人为船长。这些公司并接受中国人上船实习,学习航海技术。时华籍航海人员,除少数从学校培养外,多数为经验出身,靠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操纵机器和驾驶船舶的能力。民国17年招商局进行改组,将大批外籍船员逐步撤换,由华籍船员顶上岗位,其中驾驶人员过半数系从正规学校毕业,轮机人员则多数为造船厂工人和船上加油、生火等出身。据民国23年统计,招商局及沪上其他华商轮船公司驾驶员中受中等以上教育的占驾驶员人数的23.3%。轮机员中受中等以上教育的占轮机员总数的1%。民国25年招商局海员人数扩大为4894人,中国船上的外籍船长、轮机长基本绝迹。
***战争胜利后,上海航运界除接收敌伪船舶外,还向国外订购船舶。公营和民营轮船公司都有较大发展,船员不敷需要,驾驶、轮机人员更是供不应求。时国内合格的高级船员仅约八百余人。各民营公司不惜以重酬竞相招揽。民国政府交通部除恢复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加快培养航海人才外,为应付急需,又制订了雇用外籍船员办法,允许中国船舶雇用外籍船员,规定沿海、近海船舶的外籍船员不得超过中国船员的三分之一,远洋船舶不得超过二分之一,并规定每次雇用契约期间,以六个月为限。招商局及其他航运公司遂雇用了部分外籍高级船员。中国船员随同工作,逐渐熟悉各种机器和仪器性能,能使用和保养维修。后外籍船员分批被解雇,并送回其本国。民国36年招商局共有外籍船员758人被解雇后回国。
民国38年上海解放前夕,招商局大部分船舶驶往台湾,部分船舶被破坏,留下的船舶多数系江轮及小型船舶,海轮极少。民营船舶也多驶往海外和香港等地。上海海员有的被迫随船至台湾和香港等地,有的失业。
上海解放初,许多失业海员先后被安排工作。通过师傅带徒弟,逐级传帮带,不少舵工被提升为驾驶员,铜匠被提升为轮机员,以扩充和发展船员队伍。在解放初的3年里华东海员工会即介绍了1125名失业海员上船工作。1950年1月15日招商局在海外的13条船宣布起义,539名员工先后回归。后***公司的22艘船舶也相继北归。至1952年上海海运局有船员2190人,“中兴”等七家***轮船公司有船员851人,南洋航线***小船有船员268人。其干部船员中有相当一部分船长、大副、轮机长、大管轮虽有丰富的航海经验,但缺少一定理论知识。1953~1957年,根据海上运输半军事化特点,选拔适应船舶工作的***转业军人945名充实船员队伍。这些***退伍军人经过战争考验,组织性、纪律性较强,刻苦耐劳,通过各种专业培训,掌握了航海知识,在船上成为骨干力量。其间,散落在海外的海员陆续北归的有432人,其中有许多具有航海经验的老海员,工作热情高。由各专业学校输送至上海海运局上船工作的有269人,年轻有朝气,在校学到知识后,通过实际锻炼,大都走上驾驶员、轮机员岗位,有的则逐渐能胜任船长、轮机长。同一时期还向社会上招收职工477人,进行短期培训后上船工作。1957年上海海运局有船员3700人。
“***”开始后,海运船舶增加较多,1958~1962年继续通过退役军人、社会招工和学校分配等渠道增加海员,并通过短期轮训、船舶办业余学校、在实际操作中帮教等形式培养和提拔三副、三管轮以上干部船员1617人。1964年为补充船员缺额和改善船员队伍的政治、技术素质,接收***转业军人1087人、技校毕业生150人、大学毕业生90人。至1965年海运局有船员6500人。
1977~1980年间,船员人数不断增加。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受到干扰和破坏,新增人员中,除学校分配外,从社会招工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1980年,上海海运局海员队伍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66%。
80年代,该局船员来源主要有学校分配、部队退役、从社会招工和从农村中招工(其中包括部分***工)等,并招收部分海员职工子女。1983~1984年,有部分外省市航运单位,以出国、加工资、分房子、解决家属子女的户口和就业等作为优惠招聘条件吸引上海船员。上海海运局部分技术船员申请调动,有的提出辞职报告,并有少数人不辞而别,造成技术船员队伍不稳定。船员来源亦一度趋紧,招收新工人不易。1984年不得不增加从郊县招工。1984年和1985年都未完成招工指标。其间根据国务院改革劳动制度的规定,逐步试行招收合同制工人,1985年合同制工人占海员总数的3%。至1987年,上海海运局船员人数共14050人,其中干部船员3794人,普通船员10256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8081人,占总数的57.51%,36~55岁的5357人,占总数的38.13%;文化程度大学本科734人,占总数的5.23%,大学专科387人,占总数的2.75%,中专1009名,占总数的7.18%,技校826人,占总数的5.88%,高中3631人,占总数的25.85%,初中5634人,占总数的40.09%,小学1829人,占总数的13.02%。1990年末,上海海运局有船员19616人,其中合同制工人为2296人,占总数的11.7%。
请登录后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