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儀 The Armillary Sphere
渾儀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天文測量工具之一,是一種與渾天說密切相關的天文儀器,由於渾儀的結構是以多個同心圓來模擬天球,所以它的出現不早於落下閎時代(104BC),所以儀的出現也不會早於此。《益部耆舊傳》中說落下閎「於地中轉渾天」,這裡的「渾天」應該所指的就是渾儀,而大司農中丞耿壽昌在甘露二年(52BC)「以圓儀度日月行」時所用的「圓儀」無疑也是渾儀。
有紀錄傳世的第一架渾儀直到東晉才出現,這具渾儀是由前趙的史官丞孔挺於光初六年(323AD)製作的,據《隋書.天文志》的記載,它有兩層結構。外層由一個地平單環、一個赤道單環及一個子午雙環疊套而成。內層由一個直徑八尺的赤經雙環構成,孔挺的設計一直沿用到唐代,中間只有後魏的斛蘭在永興四年(412)製造同種式樣的太史候部鐵儀時在底座上開了一個十字水溝。
唐初李淳風上書指出孔挺的設計只有赤道而無黃道,建議重造新儀。貞觀七年(667)製成一架渾天黃道儀,他可以說是奠立了中國渾儀三重結構的形制。北宋是中國古代渾儀製造最多的一個朝代,從至道元年(995)至元佑七年(1092)間一共製造了四架大型渾儀,北宋的天文儀器最後都被金朝掠奪到燕京,有許多被保存到明代並運往南京,正統四年(1439),明政府仿製前代的儀器鑄造,其中本具儀器就是仿自宋代的渾儀,是以用於測定天體的位置,本儀器原藏於北京,民國二十年(1931)運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渾儀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天文測量工具之一,是一種與渾天說密切相關的天文儀器,由於渾儀的結構是以多個同心圓來模擬天球,所以它的出現不早於落下閎時代(104BC),所以儀的出現也不會早於此。《益部耆舊傳》中說落下閎「於地中轉渾天」,這裡的「渾天」應該所指的就是渾儀,而大司農中丞耿壽昌在甘露二年(52BC)「以圓儀度日月行」時所用的「圓儀」無疑也是渾儀。
有紀錄傳世的第一架渾儀直到東晉才出現,這具渾儀是由前趙的史官丞孔挺於光初六年(323AD)製作的,據《隋書.天文志》的記載,它有兩層結構。外層由一個地平單環、一個赤道單環及一個子午雙環疊套而成。內層由一個直徑八尺的赤經雙環構成,孔挺的設計一直沿用到唐代,中間只有後魏的斛蘭在永興四年(412)製造同種式樣的太史候部鐵儀時在底座上開了一個十字水溝。
唐初李淳風上書指出孔挺的設計只有赤道而無黃道,建議重造新儀。貞觀七年(667)製成一架渾天黃道儀,他可以說是奠立了中國渾儀三重結構的形制。北宋是中國古代渾儀製造最多的一個朝代,從至道元年(995)至元佑七年(1092)間一共製造了四架大型渾儀,北宋的天文儀器最後都被金朝掠奪到燕京,有許多被保存到明代並運往南京,正統四年(1439),明政府仿製前代的儀器鑄造,其中本具儀器就是仿自宋代的渾儀,是以用於測定天體的位置,本儀器原藏於北京,民國二十年(1931)運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请登录后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