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费信的《星槎胜览》
记载郑和下西洋事迹的第一手记录,至今传世的,主要有第三、四、七次随郑和下西洋的费信所写的《星槎胜览》。费信是江苏昆山县人。22岁时选入郑和下西洋队伍中。在其所著《星槎胜览》自序中自称四次参加郑和下西洋。全书分为前后两集,前集为费信亲自考察过的22国。后集是根据收集来的资料写的,共23国,弥足珍贵。
2、马欢的《瀛涯胜览》和巩珍的《西洋番国志》
马欢是浙江省绍兴人。***徒,随郑和第四、六、七次下西洋,任阿拉伯语翻译。他在第一次回国就开始著述该书,以后两次下西洋归来又充实所见所闻。全书共记述20国地理风情物产。
巩珍是南京人,只跟随第七次下西洋,年龄小,才“出幼”,就当了“幕僚”,往还三年,回国便写起《西洋番国志》,记海外20国事。特别是书中记录了永乐、宣德两皇帝的三条圣旨,成了今天研究郑和下西洋历史的难得史料。
3、永乐十四年,永乐皇帝在南京天妃宫立了《御刺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
4、宣德六年,郑和、王景弘在刘家港立了《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同年十一月,在长乐立《天妃灵应之记碑》,记述郑和六次远航经历与活动。
5、关于“西洋”“东洋”的分界和范围
明代初期,郑和航海时期所谓的“西洋”“东洋”是继元代而来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东洋西洋,其内涵范围并不相同。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西洋”,一般以参加下西洋的马欢《瀛崖胜览》所说为准。该书“南渤里国”条说:“国之西北海内有一大平顶峻山,………名帽山,其山之西亦皆大海,正是西洋也”。也就是以马六甲海峡西口的韦岛(Pulau We)为东、西洋的分界点。其东为东洋,其西为西洋,一般说是印度洋。
6、郑和第一、七次下西洋始发港和最后一次归宿港为南京
永乐三年(1405年),南京是明朝的京城,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奉命于南京,制造宝船的宝船厂在南京,支领下西洋赏赐给各国的礼品,船舶备用航行中物资及人员生产生活用品相当部分在南京筹集,大部官兵征招于南京,永乐帝举行宴别也在南京。南京又是全国最大通海的内河港口,所以作为首航始发港。《郑和航海图》绘于第七次下西洋之前,明示由南京龙江港起航。
宣德八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归来后,宣德帝无意再下西洋,乃令所有下西洋的船舶包括停泊在福建长乐和太仓刘家港的统统归集于南京港。
记载郑和下西洋事迹的第一手记录,至今传世的,主要有第三、四、七次随郑和下西洋的费信所写的《星槎胜览》。费信是江苏昆山县人。22岁时选入郑和下西洋队伍中。在其所著《星槎胜览》自序中自称四次参加郑和下西洋。全书分为前后两集,前集为费信亲自考察过的22国。后集是根据收集来的资料写的,共23国,弥足珍贵。
2、马欢的《瀛涯胜览》和巩珍的《西洋番国志》
马欢是浙江省绍兴人。***徒,随郑和第四、六、七次下西洋,任阿拉伯语翻译。他在第一次回国就开始著述该书,以后两次下西洋归来又充实所见所闻。全书共记述20国地理风情物产。
巩珍是南京人,只跟随第七次下西洋,年龄小,才“出幼”,就当了“幕僚”,往还三年,回国便写起《西洋番国志》,记海外20国事。特别是书中记录了永乐、宣德两皇帝的三条圣旨,成了今天研究郑和下西洋历史的难得史料。
3、永乐十四年,永乐皇帝在南京天妃宫立了《御刺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
4、宣德六年,郑和、王景弘在刘家港立了《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同年十一月,在长乐立《天妃灵应之记碑》,记述郑和六次远航经历与活动。
5、关于“西洋”“东洋”的分界和范围
明代初期,郑和航海时期所谓的“西洋”“东洋”是继元代而来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东洋西洋,其内涵范围并不相同。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西洋”,一般以参加下西洋的马欢《瀛崖胜览》所说为准。该书“南渤里国”条说:“国之西北海内有一大平顶峻山,………名帽山,其山之西亦皆大海,正是西洋也”。也就是以马六甲海峡西口的韦岛(Pulau We)为东、西洋的分界点。其东为东洋,其西为西洋,一般说是印度洋。
6、郑和第一、七次下西洋始发港和最后一次归宿港为南京
永乐三年(1405年),南京是明朝的京城,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奉命于南京,制造宝船的宝船厂在南京,支领下西洋赏赐给各国的礼品,船舶备用航行中物资及人员生产生活用品相当部分在南京筹集,大部官兵征招于南京,永乐帝举行宴别也在南京。南京又是全国最大通海的内河港口,所以作为首航始发港。《郑和航海图》绘于第七次下西洋之前,明示由南京龙江港起航。
宣德八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归来后,宣德帝无意再下西洋,乃令所有下西洋的船舶包括停泊在福建长乐和太仓刘家港的统统归集于南京港。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