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作为一种行业着装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国家机器服务人员,如***和一些行政职能单位和军队的制服,另一类则是纯粹的企业的职业服装,如民航、公路和水运。在工作中穿着统一的待业服装,无疑对外界展示的是一种整齐化一的标志,可以提高民众对该行业的认同感。
如果搞一次调查,看在工作期间穿着职业服装的比例,我可以肯定地说,船员的回答肯定会位居末位,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现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海员们社会地位的沦落导致他们对其职业(或称为行业)失去认同感(当然了,各种劳务输出公司就没有什么海员制服了)。
时过境迁,今天意义上的海员已经和过去意义上的海员不可同日而语,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力度不断深入和加大,外资企业和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和崛起,造就了无数高薪的职位和行业,也使海员这个职业在过去经济收入方面“俯视群雄”地位的沦落和丧失,马克思说过,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动物,其根本标志就在于其拥有“社会性”的特点,换言之,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正是由于和社会公众收入相比之下,船员们发现了自己的收入问题。“年年岁岁业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个职业对常人所独具的“魅力”不正日渐消失吗?如果和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人相比,这种丧失是因为企业性质,管理体制的不同,对于这种差别和悬殊,海员们当然应该予以认可,但身处同一企业,只是因为生产一线和行政管理岗位的不同而出现的收入悬殊,海员们,特别是被行管们也称为企业主人翁的国企海员们未免就有些心理失衡了,当然这并非在谋求什么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而是寻求一种公平的分配机制。
我们在这儿可以不妨探讨下船岸之间收入的比较,首先要寻求一个合理的平台,使大家可以在公平的平台上进行比较。远洋公司有个“相当于”的说法,也就是享受相当于级别的待遇,按这种说法,船长、轮机长相当于“副处级”,大副大管轮相当于“科级”,按此说法,按照船员年干10个月的出勤率计算,得出的仍然是令船员们沮丧的结果,更何况船员不可能每年300天在海上漂泊,所以说并不是每一天都象岸上机关人员那样有着一份稳定的收入。
一方面要有“主人翁精神”(远洋公司领导在口语和文字中喜欢用的字样)甩开膀子大干特干,另一方面却和岸上的收入非但不能相提并论,反而距离越拉越远,这可能叫船员们心理平衡吗?
在远洋公司,正是这种分配机制上的扭曲才导致了船员经济收入的现状,在“经济挂帅”的今天,“腰里软”自然不可能挺起让人身板来,在公司内部尚且如此更不要谈在社会上去搏什么地位了。
因为和国家机器们的制服性质不同,所以根本无法比较,试想下船员的大沿帽也是“九顶大沿帽对着一顶破草帽”其中之一的话,船员们能***吗?在官本位主义、权力至上思想盛行的今天,如果这个假设成为现实的话,还直怕船员们会穿上制服不愿意脱下来呢?
总之,作为船员身份象征的海员服装在今天之所以黯然失色及至沦落到被彻底打入冷宫的地步,正是船员地位在现实中的真实反映,而这种现象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在社会发展的汹涌大潮中,是别的行业发展得太快了,还是我们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共13篇文章等待发表中,您的回复将是我继续发贴的源动力,谢谢光临此贴的各位=======
[本帖已被作者于2006年1月2日8时7分41秒编辑过]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