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曾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先行者,拥有着闯荡世界、载誉而归的光辉形象,是伶仃在外的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是装满各类传奇故事的英雄。但,经济技术的发展,让社会财富愈加丰富,让空间和距离愈加缩小,也逐渐淡去了他们往日的光环。
然而,正是这群人,默默承载着改善社会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承担起了我国90%以上的外贸物资运输,让中国融入了世界,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每个片断,都与他们密不可分。海洋强国梦,造梦者依旧是他们,他们就是光荣的海员。
在6月25日世界海员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为读者呈现一幕幕海员促进贸易发展的痕迹,与海嫂面对面倾听她们的心声,请老航海人作为亲历者讲述海员的苦与乐,带您走近海员、海嫂的生活,向漂泊在外的航海人致敬!
古代
“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物品 (1840年以前)
中国古代航海史是认识海洋、利用海洋与征服海洋的不屈***。古代航海活动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涌现了许多著名的航海家、探险家,开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带给人们各种生活物资的同时,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宣示了国家的主权与威望。
香料孜然、肉蔻、茴香、辣椒、芥末、咖喱、***、肉桂、香粉、檀香、沉香、熏衣草、玫瑰、大蒜等农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木薯、花生、向日葵、西红柿、西洋菜、洋葱、菠萝、番石榴、腰果、可可、西洋参、番木瓜、油梨、烟草、茶叶等生活用品陶瓷、锦、镜、绫罗、丝绸、铜器、玉、煤油、钟、表、皮毛动物鹦鹉、孔雀、长鸣鸡、大象等其他珍珠、象牙、珊瑚、琉璃、瓷器、翡翠、佛经
近代
主要的“舶来品”(1840年至1949年)
中国近代航海史是一部充满悲壮和沧桑的历史。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时期,中国航运主权丧失,在不平等条约下,中国的航运由外国海关把持。中国传统帆船、海船船员队伍衰落,取而代之的是近代新式轮船海员的产生,此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业海员。
也是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军事航海出现,建立了北洋舰队和民国时期的海军;中国近代航海教育兴办,“师夷以制”的创举——福州船政学堂培养了大量的航海专才、海军将领和造船业、航运业知名人士;近代民族轮船航运业如招商局、民生公司等得以创办;中国近代航运活动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如国防建设、文化教育、钢铁厂、铁路、造船等。中国海员工人更是率先在中国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衣西装、洋布、洋衣、洋袜、牛仔裤食西餐、面包、咖啡、西式糖、洋烟、洋酒、饮料、奶粉、各类农作物建筑材料钢材、水泥、木材、玻璃等生活用品火柴、抽水马桶、肥皂、香水、浴缸、香烟等交通工具火车、汽车、电车、机车、单车、轮船、飞机其他电报、电话、报纸、电影、广播、电视、银行、律师事务所
现代
海上贸易船舶运输的物品(1949年至今)
中国现代航海史是一部曲折前进不断发展的历史。中国海员的爱国主义热情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的社会建设,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运输保障。
航海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港口建设迅猛发展,海员的航海教育和培训得到了迅速提升,海员队伍发展壮大,我国加入国际海事组织,提高了中国海员在国际上的声誉,并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食粮食(稻谷、小麦、大米、面粉、大豆、什粮)、食用油(作物油)、食盐、糖、茶叶、各类蔬菜瓜果、各种水果、海产品、各地土特产、冷冻食品等生活用品化妆品、棉、纱、布、纤维、服装、冰箱、空调、洗衣机、音响设备、电脑设备等建筑材料各种钢材、水泥、木材、沙、石、玻璃、砖、瓷等 易燃及危险货物
各类原油、液化气、化学品、煤、化学工业品其他各种大中小型机械设备、医疗器械、汽车、农业机械设备、国防科研设备、国防建设特殊材料等
资料来自中国航海史编写组
□亲历者说
离不开的,是海员
胡月祥(资深船长)
每当网友们关注新浪微博“航海衣羊”时,都会好奇地问穿了船长制服的我:“您好,您是军人吗?”
我会骄傲地告诉他:“我是海员,是驾驶商船的远洋船长,是人类幸福生活的搬运者!
”
于是持各种观点的议论和询问在微博中纷至沓来:“难道缺了船舶,人们就不能生存吗?难道汽车、火车和飞机不能从事运输吗?”
我回答:“现代社会必须依赖船舶,辅助汽车、火车和飞机运输,才能使人们丰衣足食。”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幸福指数的提升……生活中的每个片段,都离不开海员作出的贡献。没有船舶运输矿砂,钢厂如何锻造出钢铁支持汽车制造业?没有船舶运输原油,炼油厂如何炼出汽油、柴油、航空汽油,人们如何驾车奔驰在马路上?没有船舶运输建筑材料,人们如何买到舒适、宽敞和惬意的商品房?没有船舶运输商品,人们家里的电器、家具从何而来?御寒衣物从何而来?如何把玩苹果手机、平板电脑?如何在家里观看世界杯足球赛?人们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船员的贡献!
海员的辛苦谁人知
在40多摄氏度高温的机舱内检查、吸着废气、被机器辐射、高噪声导致听力下降……海员的工作环境是极其艰苦的。
随着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船舶逐渐大型化、船舶配员急剧减少,身体疲劳成为海员面临的突出问题。港口机械装卸速度变快,船舶周转速度也越来越快,在循环往复中,海员得不到足够的时间休息。到了港口,海员要接受港口国PSC检查,到了国内,海员又要接受FSC检查和集团、公司、船管人员的重复检查,加重了工作压力和身体疲劳。
时差的调整适应能力,是海员必须迈过的一道门槛,也是导致海员身体疲劳的重要因素。比如,从上海向美国西海岸航行,有9个小时的时差,以前航行需要约22天,现在,集装箱船舶仅需9天就可抵达。海员在连续调整时差的环境下,生物钟完全混乱了。
与身体疲劳相比,海员的心理压力更加令人担忧。信息闭塞的航海环境,导致海员与家人缺少共同语言,寂寞、孤独、烦躁的心理日趋严重;长时间在外漂泊的工作性质,导致海员不能守在家人身边,愧对妻儿、父母;受世界经济发展不均衡和地区冲突的影响,恐怖活动不断、海盗日渐猖獗,直接威胁海员的生命安全。
昔日英雄应重塑光环
海员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有着辉煌的社会地位,船长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掌舵的英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职业选择日益多样化,海员曾经的光环逐渐黯淡。与海员这个职业面临的高风险、寂寞、信息闭塞、环境复杂、需要付出艰辛劳作相比,人们更愿意在城市中享受安稳的家庭生活,选择更加轻松的职业。
时过境迁,海员的职业优势消失了。目前,海员这个职业遭遇了如同航运萧条一样的境遇,与弃农进城的“农民工”一样遭遇不公,收入不多却赋税沉重。很多航海专业的莘莘学子毕业后,在船上蜻蜓点水般工作5至6年后,离开了海员这个职业,我为之惋惜,却尊重他们的选择。
但令我欣慰的是,特殊环境下的海员非常豁达乐观。他们在海上练就了勇敢坚定、沉着冷静、反应敏锐、刻苦耐劳、团结协作等特殊的性格和精神。无论如何,为了职业理想,有那么一群海员执著地在大海上伴着波涛默默耕耘,驾驭着船舶平安驶抵大洋的彼岸。
海员职业的特殊环境永远不会改变,但急需改变的是国家和航运企业对海员政策上的扶持、精神上的关爱以及管理上的规范。
世界经济发展史和航海史让人们非常清晰的意识到:“航海强,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也明确了我国未来的目标——建设海洋强国。我深信,古老的航运业会在人们的心里扎根,让大家重新尊敬海员这个职业。
作者简介:胡月祥,中海国际船舶管理有限公司教培部高级船长,中国“文革”后第一届海洋船舶驾驶专业大学毕业生。他肩负着振兴中华航海的使命,登上了远洋巨轮,驾驶着万吨巨轮驰骋五大洲三大洋,一干就是28个年头,成长为一名杰出的大型远洋集装箱船高级船长。
□海嫂心声
面朝大海,心有所依
“我觉得自己像孤舟,在大海中航行,没有救生的稻草能抓一下。尤其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即使明知丈夫在海上没有信号,还是会拨打他的电话,只为证明他这个人是存在的,安慰自己,我也是有老公的……”结婚15年的海嫂汪五梅,努力用笑容迎接记者,想表现出开朗乐观的一面。然而,说着说着,她却突然抽泣起来,流下委屈的泪水。
海嫂,是家庭生活的重要支柱,丈夫航海在外,是她们用羸弱的肩膀扛起整个家庭的重担;海嫂,是海员的坚强后盾,她们极少向海员吐露生活的困难和心里的酸楚,报喜不报忧,只为把丈夫的后顾之忧降到最低。
企盼归来——海嫂们的守望
有人说,爱情的真谛是相濡以沫,是互相陪伴,是无助时的一个拥抱。然而,海嫂们的爱情,是一封漂洋过海的邮件,是一个不定时的电话,是一份望夫石般的守望。
因为守望,海嫂们对航海知识格外关注,对海洋气象的研究算得上是“半个专家”,风起云涌时,海嫂们便提心吊胆,希望丈夫一切安好;因为守望,海嫂们把丈夫去过的港口、走过的航线,一一标记在地图上,想念丈夫时,就看看地图,觉得这么近,却又那么远。
“还有3天、还有2天、还有1天……我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翻着日历倒数丈夫回来的日子了,起码心里有个盼头。”说到这,海嫂张燕云脸上满满的都是幸福。她说,虽然聚少离多,但丈夫发来一封简短的邮件,寥寥数语报平安,自己心里就多了一份宽慰。
照顾家庭——海嫂们的责任
“我原本也是有稳定工作的,但谁让我的丈夫是海员,为了家庭,为了照顾老人和小孩,我只能放弃自己的事业。”海嫂孙丽谈起自己的过往时说,她27岁便放弃了在厂里做会计的工作,当全职太太照顾孩子。当记者问起,多久才会和丈夫回老家看望一次父母时,她说,只能等到他从海上回来,父母又离得远,两三年回去一次就不错了。
海嫂是无助的,刚一结婚便要忍受相思之苦,怀胎十月直到分娩丈夫都不在身边,孩子升学无人商量,老人住院自己照顾。海嫂是坚强的,她们牺牲了自己的小幸福,支持着丈夫坚守海员这个职业,把笑容与理解留给丈夫,默默承受着眼泪和委屈。
因为责任,年幼的孩子上学时,是她们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用母亲和父亲的双重角色撑起一个完整的家。因为责任,年迈的老人生病时,是她们彻夜陪护,用柔弱的肩膀,坚强的扛起了孝敬父母的重任。
□记者手记
寂寞中盛开
这是一次内心酸楚的采访。似乎,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在如今残酷的上演。连续数月漂泊在外的海员,是多么期待能陪伴自己的妻子,尽一份孝道,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但,他们的时间不由自己做主,只要船舶航行需要,他们就得立即准备出海。
这是一次手足无措的采访。上一秒,已经当了10年海员的“80”后轮机长刘兴自嘲地跟记者说,由于航海在外长时间不曾回家,上次回去孩子才刚出生,这次回去孩子都学会走路了。下一秒,开朗乐观的他谈到对家人的愧疚,还是没有忍住,流泪了。
海员,是伟大的,是他们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忍受着枯燥与无聊,肩负起海上搬运工的使命,为国家的外贸运输作出贡献;海嫂,是可敬可爱的,是她们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耐得住孤独与寂寞,承担着照顾家庭的重担,默默支持着海员的工作。
“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朝夕相伴的温暖,却有着海枯石烂的勇气,海嫂的美,如空谷幽兰,在寂寞中盛开。
王倩
□微语录
@彤彤:清晰地记得,上学时的第一堂课老师和我们分享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海员的贡献,世界上一半的人会挨饿,另一半人会受冻。”
@宝儿***: 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不被关注的职业,他们默默无闻地在海上漂泊,忍受远离亲人的孤独,却用舍弃自由的代价换来了大家衣食住行的便利快捷,促进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他们就是海员,一群可爱的人!
@孙耀华:今天我们吃的许多食物和水果都是那时候通过海员引进的,比如,榴莲、山竹……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食谱。
@王东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船员支持军事运输,成为保家卫国的海上力量,甚至为了战略需要,将船舶沉在江中,以抵挡敌军的进攻。
@有梦就会实现:我们从小从父辈口中听说的洋火、洋蜡、洋柿子、西洋镜等“洋玩意”,都是顺着太平洋的海浪,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海员在其中的贡献可想而知。
@天津包子:早期的洋货市场主要依靠天津港口靠泊的船员把“洋玩意”带回来。船舶的汽笛响了一次又一次,商家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惊讶中,接过了船员带回来的录音机、录像机、自行车、摩托车、烟酒。
@鹰击长空:无论是正在修建的建筑楼宇,还是定期到加油站给汽车加的油;无论是你用积蓄买的一双名牌鞋,还是每天和家人在一起分享的三餐,都离不开海运,离不开船员。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