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处报告】武汉理工大学科研工作情况
http://www.wutnews.net 发布时间: 2004-06-02
武汉理工大学合并组建伊始,就确定了“整体水平国内一流,部分学科水平国际一流”的发展目标,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科技创新基地、以及国际科技和文化交流的基地。2003年召开的学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多科性、开放式、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长远目标。在这一定位的前提下,全校教职员工逐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提升了理念。大家逐步认识到科技工作对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树立 “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思路,坚持“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求发展”。
为此,学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政策和措施,在全校范围内大力营造科技创新环境,通过政策引导,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科技工作的积极性,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科技计划重大(点)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2003年科技经费到款2.46亿元;作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科研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新建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与大型骨干企业共建37个联合研究开发基地;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产出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91项,学校的科技工作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局面。
一、基本情况
二、科技工作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领导重视,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科技氛围
学校合并组建初期,大多数教师以教学为主,对科研在学科建设和学校整体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科技、鼓励创新的基本氛围尚未形成,这种现状与学校提出的“两个一流”的发展目标极不相适应。为此,学校党委研究制订了《武汉理工大学关于加强科技工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确定了科技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加快了我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步伐,着力推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强了政策的导向作用,制定了《科技奖励办法》,重奖在科技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出台了《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为教师从事科研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调整相关配套政策,使其尽量有利于促进科技工作的发展,比如,在教师技术职务评审办法中,将从事科学研究作为教师晋升高级职务的重要条件;导师资格认定中,对教师从事科研的项目经费与项目档次均有较高要求等。这些重要政策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二)、加大科技投入,构筑科技创新平台。
学校合并之初,即设立了100万元专项科研基金,用于学校组织申报国家“十五”科技计划项目的预研。2002年起更是加大了对科技工作的投入力度,每年从学校财务预算中拿出1500万元,用于设立学校科学研究基金、重点实验室运行基金、专利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配套基金、成果转化及重大项目预研基金、科技奖励基金等,强化源头创新,加强技术储备。另外投入2000万元,用于学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同时,学校每年学科建设投入8000万元,用于改善学校的实验装备,明显提高了优势学科的科研实力和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这种基地建设、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一盘棋的思想和捆绑投入的机制,既加快了我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又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工作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实行二级目标责任制,充分调动了二级单位科技工作的积极性
院(系、中心、所)等二级单位是学校落实科技工作的主体,根据学校二级目标责任制的总体方案,其中按科研经费、成果获奖、专利申请、论文收录、基地建设等五大指标下达科技目标任务,科技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二级单位年终考核中的最主要的量化指标之一,并根据科技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奖励,得到了院(系、中心、所)领导的广泛重视,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工作的积极性。各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结合下达的科技目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确保目标的完成群策群力,并加大了项目的组织力度,为承担科技项目创造条件。这种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对科技工作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科研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承担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的能力增强
1、科研基地建设见成效
学校在加强原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强学科交叉、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新建了5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其中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3个: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港口物流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光纤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重点科研基地2个:数字制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些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承担了大量的科技任务,研究经费在学校科技经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科技成果,促进了多学科交叉和科研队伍建设。
2、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了横向科技工作跨越式发展
(1)学校依托“三大行业”背景,发挥行业特色和优势,立足地方、面向行业,先后同“三大行业”和湖北省的大型骨干企业联合建立了37个研发中心(基地)。与湖北的武汉钢铁公司、三峡建材、东风汽车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伙伴关系。同贵州省、海南省以及武汉市、佛山市、东莞市、宁波市等多个省、市、地方人民政府建立了全面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横向科技工作的不断拓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注重整合科技优势,实现承担重大项目方面的突破。几年来,学校注重整合科技优势,狠抓重大项目,突出行业特色,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与集成,并在跨院系的组织、运作与协调上狠下功夫,实现了学校重大科技项目的突破,推动了科技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如:学校组织汽车、材料、自动化等多学科力量,在湖北省、武汉市和东风汽车公司的支持下,对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这一重大高新技术领域进行了联合技术攻关,在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若干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再比如,学校结合我国水泥行业的发展趋势,抓住“小水泥”改造的大好时机,整合学校的科技优势,跨院系组织技术攻关队伍,整体承接江西的一个水泥技改项目,合同金额过1000万元。与浙江玉环县达成全面合作协议,以数字化制造平台作为玉环县汽摩配产业的整体技术支撑,签定合同14个,合同经额2200万元,启动了全面合作。
● 年度单项横向合同经费过100万元项目数 2001年10项--2003年23项
年度单项横向合同经费过500万元项目数 2001年0项--2003年4项
年度单项横向合同经费过1000万元项目数 2001年0项--2003年2项
年度经费总到款过100万元项目负责人数 2001年6人--2003年33人
3、学校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的能力显著增强
学校十分重视抓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的建设工作,鼓励学科交叉,加强跨院系科技项目的组织与协调,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的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一定成效。几年来,新获准立项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900余项,其中国家“863”项目2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5项 ,国家“973”子项目6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3项,国防军工项目142项。与大型企业在重大项目合作方面也取得了重大实破,近2年来,我校单项合同经费过1000万元的项目有2项,500万元以上的4项,100万元以上的36项。正是这些重大科技项目建设方面的重大突破,支撑了科技工作的快速发展。
(五)、健全制度,吸引科技经费“体内循环”
1、健全规章制度,规范项目管理。根据学校科技形势的发展和工作实践中反映出的有关问题,对《科技奖励办法》、《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使其适应科技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和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2、在学校一系列科技政策引导和激励下,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投身科研,将原来由学院和私人科技公司承揽的科技项目,自觉地纳入到学校的规范管理,吸引科技经费进入“体内循环”,既维护了学校的声誉和利益,又有利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推动了学校科技经费的增长。
科 技 处
二OO四年六月二日
http://www.wutnews.net 发布时间: 2004-06-02
武汉理工大学合并组建伊始,就确定了“整体水平国内一流,部分学科水平国际一流”的发展目标,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科技创新基地、以及国际科技和文化交流的基地。2003年召开的学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多科性、开放式、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长远目标。在这一定位的前提下,全校教职员工逐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提升了理念。大家逐步认识到科技工作对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树立 “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思路,坚持“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求发展”。
为此,学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政策和措施,在全校范围内大力营造科技创新环境,通过政策引导,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科技工作的积极性,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科技计划重大(点)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2003年科技经费到款2.46亿元;作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科研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新建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与大型骨干企业共建37个联合研究开发基地;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产出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91项,学校的科技工作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局面。
一、基本情况
二、科技工作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领导重视,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科技氛围
学校合并组建初期,大多数教师以教学为主,对科研在学科建设和学校整体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科技、鼓励创新的基本氛围尚未形成,这种现状与学校提出的“两个一流”的发展目标极不相适应。为此,学校党委研究制订了《武汉理工大学关于加强科技工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确定了科技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加快了我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步伐,着力推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强了政策的导向作用,制定了《科技奖励办法》,重奖在科技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出台了《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为教师从事科研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调整相关配套政策,使其尽量有利于促进科技工作的发展,比如,在教师技术职务评审办法中,将从事科学研究作为教师晋升高级职务的重要条件;导师资格认定中,对教师从事科研的项目经费与项目档次均有较高要求等。这些重要政策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二)、加大科技投入,构筑科技创新平台。
学校合并之初,即设立了100万元专项科研基金,用于学校组织申报国家“十五”科技计划项目的预研。2002年起更是加大了对科技工作的投入力度,每年从学校财务预算中拿出1500万元,用于设立学校科学研究基金、重点实验室运行基金、专利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配套基金、成果转化及重大项目预研基金、科技奖励基金等,强化源头创新,加强技术储备。另外投入2000万元,用于学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同时,学校每年学科建设投入8000万元,用于改善学校的实验装备,明显提高了优势学科的科研实力和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这种基地建设、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一盘棋的思想和捆绑投入的机制,既加快了我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又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工作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实行二级目标责任制,充分调动了二级单位科技工作的积极性
院(系、中心、所)等二级单位是学校落实科技工作的主体,根据学校二级目标责任制的总体方案,其中按科研经费、成果获奖、专利申请、论文收录、基地建设等五大指标下达科技目标任务,科技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二级单位年终考核中的最主要的量化指标之一,并根据科技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奖励,得到了院(系、中心、所)领导的广泛重视,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工作的积极性。各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结合下达的科技目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确保目标的完成群策群力,并加大了项目的组织力度,为承担科技项目创造条件。这种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对科技工作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科研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承担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的能力增强
1、科研基地建设见成效
学校在加强原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强学科交叉、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新建了5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其中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3个: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港口物流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光纤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重点科研基地2个:数字制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些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承担了大量的科技任务,研究经费在学校科技经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科技成果,促进了多学科交叉和科研队伍建设。
2、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了横向科技工作跨越式发展
(1)学校依托“三大行业”背景,发挥行业特色和优势,立足地方、面向行业,先后同“三大行业”和湖北省的大型骨干企业联合建立了37个研发中心(基地)。与湖北的武汉钢铁公司、三峡建材、东风汽车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伙伴关系。同贵州省、海南省以及武汉市、佛山市、东莞市、宁波市等多个省、市、地方人民政府建立了全面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横向科技工作的不断拓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注重整合科技优势,实现承担重大项目方面的突破。几年来,学校注重整合科技优势,狠抓重大项目,突出行业特色,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与集成,并在跨院系的组织、运作与协调上狠下功夫,实现了学校重大科技项目的突破,推动了科技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如:学校组织汽车、材料、自动化等多学科力量,在湖北省、武汉市和东风汽车公司的支持下,对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这一重大高新技术领域进行了联合技术攻关,在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若干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再比如,学校结合我国水泥行业的发展趋势,抓住“小水泥”改造的大好时机,整合学校的科技优势,跨院系组织技术攻关队伍,整体承接江西的一个水泥技改项目,合同金额过1000万元。与浙江玉环县达成全面合作协议,以数字化制造平台作为玉环县汽摩配产业的整体技术支撑,签定合同14个,合同经额2200万元,启动了全面合作。
● 年度单项横向合同经费过100万元项目数 2001年10项--2003年23项
年度单项横向合同经费过500万元项目数 2001年0项--2003年4项
年度单项横向合同经费过1000万元项目数 2001年0项--2003年2项
年度经费总到款过100万元项目负责人数 2001年6人--2003年33人
3、学校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的能力显著增强
学校十分重视抓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的建设工作,鼓励学科交叉,加强跨院系科技项目的组织与协调,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的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一定成效。几年来,新获准立项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900余项,其中国家“863”项目2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5项 ,国家“973”子项目6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3项,国防军工项目142项。与大型企业在重大项目合作方面也取得了重大实破,近2年来,我校单项合同经费过1000万元的项目有2项,500万元以上的4项,100万元以上的36项。正是这些重大科技项目建设方面的重大突破,支撑了科技工作的快速发展。
(五)、健全制度,吸引科技经费“体内循环”
1、健全规章制度,规范项目管理。根据学校科技形势的发展和工作实践中反映出的有关问题,对《科技奖励办法》、《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使其适应科技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和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2、在学校一系列科技政策引导和激励下,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投身科研,将原来由学院和私人科技公司承揽的科技项目,自觉地纳入到学校的规范管理,吸引科技经费进入“体内循环”,既维护了学校的声誉和利益,又有利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推动了学校科技经费的增长。
科 技 处
二OO四年六月二日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