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转载]新中国第一位船长
开栏的话:2005年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7次远渡重洋,访遍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力证明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致力于同各国人民进行睦邻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新中国成立后,1961年4月28日,广州远洋运输公司的光华轮首航海外,揭开了新中国远洋运输事业的新篇章。广远的航海家们以“忠于祖国 热爱远洋”的精神和“求是创新 图强报国”的胸怀,率领广远船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使广远不断发展壮大,为中远成长为国际航运巨子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纪念郑和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本刊特开辟“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专栏,介绍广远出色的船长、政委、轮机长,与读者分享他们的精彩人生。
新中国第一位远洋船长——陈宏泽
□本刊策划
陈宏泽1921年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县一个华侨家庭。早年毕业于广东省海事专科学校,毕业后在上海招商局船上工作。1950年参加香港招商局13艘船起义,1960年调广州远洋运输公司,担任新中国第一艘远洋船--光华轮的船长。
驾驭新中国第一艘远洋轮扬帆海外
1960年,大批华侨在印尼受***。为了接侨,新中国政府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26万英镑(当时约合人民币90万元)买下了这艘30年代建造的、行将报废的客货轮,即后来的光华轮。当年7月,陈宏泽带领57名船员乘飞机取道莫斯科去康斯坦萨接船。上船一看,锚链磨损、风斗锈穿、舱室漏水、设备不灵、曲轴裂纹,几乎破得不能再破。但他鼓励船员:“过去我们没有自己的远洋船,净受气;现在有了自己的船,一定要争口气。”在船员们的努力下,边开航边修理回到了祖国。1961年初,船到香港修理。陈宏泽教育船员能自己修的就不让船厂修,因陋就简,修旧利废,节省开支。陈宏泽和政委、轮机长一道发动各部门船员认真讨***司的要求,编制了一个切合实际的修理单。在香港近两个月的修理中,船员们处处精打细算。船上的12只已经30年的木质救生艇,实在不能修理,换新的费用很大。陈宏泽带领几名船员跑遍了香港的所有拆船厂,寻找合适的铁壳艇。在他多次奔跑的努力下,终于把救生艇都更换了,只花了买新艇十分之一的钱。
为了管好新中国第一艘远洋船,陈宏泽参照海运局、中波公司、中捷公司的资料,结合实际,草拟制定了中远史上第一套船舶管理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对我国远洋船队的建设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许多原则精神至今还适用。光华轮修船后就前往印尼接侨。当时接侨风险大困难多,陈宏泽一行出发前都庄严宣誓:忠于祖国,人在船在,接回难侨,完成首航。1961年5月2日夜,光华轮进入爪哇海时遇上大风浪,船体剧烈颠簸。陈宏泽胃病发作,脸色苍白,头上大颗汗珠滚滚落下,但他不吭一声,咬牙坚持指挥。此刻,他已两天两夜未下驾驶台了。值班二副劝他下去休息,被他婉言拒绝。他深知肩上的担子,不忘出发前的誓言。在党和国家的支持和关怀下,光华轮首航成功,胜利接侨归来,他们第一次把五星红旗打到国际海域,扬我国威,正如陈毅元帅参观光华轮时即席赋诗那样:“中国海轮,第一次,乘风破浪。所到处,人民喜欢,吾邦新创。海运百年无我份,而今奋起多兴旺。待明朝舰艇万千艘,更雄放。”
开辟新航线多次完成开拓重任
陈宏泽同志在广远工作16年,他为广远公司的建立、发展、壮大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多次率船首航,开辟新航线,胜利完成国家交给的重要政治、经济和外交任务。继光华轮首航,开辟新中国第一条远洋航线后,同年底首航也门荷台达,开辟至红海的西北航线。1962年,光华轮以不定期客货班轮经营东南亚客货运输,承担建国后首次经营远洋客货班轮的业务。1963年4月,光华轮首航印度马德拉斯接侨,开通南亚航线。在当时严峻的外部环境中,陈宏泽不畏艰险,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六次率船出色完成接侨任务。他担任中国第一艘近10万吨油轮第一任船长期间,又写下了中国最大一艘船舶的航行管理笔记。此外,他还多次勇挑重担,率船执行运送我国援外工程技术人员、运动员、演员、使馆人员,担任沿海客运、军运和训练任务。他是新中国远洋运输事业发展的见证人,是新中国远洋事业开拓者之一。
创新技术废寝忘食
1976年陈宏泽55岁那年,被调任香港友联船厂第一任总经理,他把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也带到了香港。修钻井平台,在亚洲被日本、新加坡垄断。陈宏泽不服气,要为在港中资企业争口气。从1983年起,他悉心研究在船厂修钻井平台的可行性。由于缺乏足够大的船坞,面对平台只能望洋兴叹。于是他翻资料作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切磋,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终于用“沉箱法”替代了大船坞,解决了修平台的拦路虎,成功地完成“南海一号”自升式的钻井平台检修,改写了香港不能修钻井平台的历史。老厂受环境限制已无扩建余地,陈宏泽又积极筹划在青衣岛建新厂。从新厂规划、投资、选点、布局,他都亲力亲为,和有关人员反复研究推敲。日夜操劳使年过60的陈宏泽心脏病日见加重,先后两次被迫住进北京协和医院。在病床上,他念念不忘友联船厂发展计划,盼望早日康复重返工作岗位。可惜在事业十分需要他的时候,他却走了。1988年3月14日上午11时40分,这位新中国远洋运输事业的开拓者,省、市劳动模范,交通部先进工作者,永远离开了我们,终年67岁。
陈宏泽走完人生辉煌路程,值得后人永远怀念。现在,陈宏泽塑像矗立在广远公司的大厅内,人们瞻仰他那刚毅的面容,追忆他当年顶风踏浪的英姿,缅怀他和他那一代海员如江河日月般的业绩,以此深深地激励自己发扬我国海员的光荣传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陈宏泽的长子陈海伦在广州远洋宾馆工作,笔者很顺利地就找到他,与他进行了一番关于他父亲的对话。
他是我最敬爱的人
——陈宏泽长子陈海伦追忆父亲
父亲忙得不顾家
陈海伦的名字,是一个标准的与远洋有关的名字。“我1949年在香港出生,是父亲取的名字,但我出生后,与父亲是离多聚少。”陈海伦出生时,陈宏泽正紧张筹备香港招商局13艘船起义,为免受敌人的打击报复,他自己一人留在香港斗争,让爱人伦敏怡带着尚在襁褓中的陈海伦到东莞石龙樟木头的亲戚家暂住。经过辗转颠沛,母子两人两年后来到广州。一个单身母亲照顾初生婴儿的艰辛非常人所能体会,“有一次住处隔壁失火了,母亲一手提着随时准备的行李,一手抱着我,冲出了火海,听母亲说,当时,她确实在心里埋怨着父亲。”陈海伦回忆着往事。
“当一个人将毕生的精力贡献给远洋事业时,是没有时间照顾家里的,我非常体谅父亲。”对于父亲对家庭的“淡漠”,陈海伦似乎没有过多的想法。“我父亲很少回家,经常见不到面,回来时往往已经是十一、二点钟了。”儿时的陈海伦,总是盼望着父亲回来。“他回来,往往还带回那时很稀罕的糖果、新奇玩具。”陈海伦微笑着说。
在陈海伦的印象中,从他识事起,父亲就是个大忙人。陈海伦为笔者提供了一个例子。陈海伦的弟弟1960年出生,在爱人快生产的时候,陈宏泽恰好要去接船。不舍地看了躺在床上的妻子一眼,他跺跺脚,还是依时出发了。弟弟出生后,刚过十岁的陈海伦担负起了与年龄不相称的生活重担,照顾产后虚弱的母亲。
在陈海伦的理解里,是对国家远洋事业的满腔热爱,让陈宏泽顾大家不顾小家。“连为我弟弟取名,都想着远洋事业。”陈海伦回忆说。原来还在孩子出生之前,陈宏泽就琢磨着为尚在肚皮里的孩子取个名字。但又不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为保险起见,陈宏泽为孩子想到了一个男女皆宜的名字陈海旋。这个名字除了它的通用性,还另有一层深意——“旋”字在广州话里的读音与“船”字是一样的。“我跟弟弟的名字都与海有关,说明父亲一生挚爱的,就是那一片大海,他是我最敬爱的人。”陈海伦充满感情地说道。受父亲的影响,后来陈海伦也当上了一名远洋船员。
父亲教我们如何做人
虽然忙于工作,但陈宏泽仍然努力扮演好丈夫、父亲的角色。陈宏泽的人生哲学是人要脚踏实地,认真做人,求学上进,贡献社会。在他的鼓励下,爱人伦敏怡一边照顾年幼的陈海伦,一边坚持补习功课,最后考上了广州中山医学院。“我父亲最操心的还是我弟弟陈海旋。我弟弟由于‘文化大革命’没有受到系统教育,为此我父亲很忧虑。”陈海伦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工资改革,组织上给陈船长提供了一些补贴。陈宏泽用这些钱买了一台当时还是新鲜事物的电脑,专门供小儿子陈海旋使用,以此激励他的上进心。“我弟弟很明白父亲的苦心,他也很争气。”陈海旋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利用工作的业余时间参加深圳大学的夜校学习,坚持完成了学业,如今已当上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经理。
“在我上船期间,父亲还经常给我写信,鼓励我抓紧时间学习。没有父亲的鞭策,我们走的路肯定与现在不一样,是父亲教给我们对待人生的道理。”陈海伦动情地说。
父亲爱养花
作为一个大忙人,陈宏泽在陈海伦的心目中没有过多的闲情逸致,除了养花。“也许是工作太疲劳的缘故,我父亲回到家里喜欢摆弄摆弄花草。”陈宏泽喜欢花草,经常从外面带回来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但由于平时很少在家,这些花草长势不太好。“本来我父亲是种花能手,经他手的花草都会长得格外有生机的。” 陈宏泽去世后,友联船厂的数十名工友专程从香港来广州参加追悼会,时值春天,他们带来了陈船长在船厂种的开始盛开的杜鹃、君子兰。“我认为人生以这样的仪式划上句号,就是完美。一如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富的物质,而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现在陈宏泽种植的花草仍然在家里的阳台上生长着。“由于我不善此道,现在花草都长得不大好,我很内疚。平时逢过年过节逛花市,看到那些花,我总会想起我的父亲来。”陈海伦不再掩饰自己的情绪,眼眶里隐约有泪光闪动。
新中国成立后,1961年4月28日,广州远洋运输公司的光华轮首航海外,揭开了新中国远洋运输事业的新篇章。广远的航海家们以“忠于祖国 热爱远洋”的精神和“求是创新 图强报国”的胸怀,率领广远船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使广远不断发展壮大,为中远成长为国际航运巨子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纪念郑和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本刊特开辟“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专栏,介绍广远出色的船长、政委、轮机长,与读者分享他们的精彩人生。
新中国第一位远洋船长——陈宏泽
□本刊策划
陈宏泽1921年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县一个华侨家庭。早年毕业于广东省海事专科学校,毕业后在上海招商局船上工作。1950年参加香港招商局13艘船起义,1960年调广州远洋运输公司,担任新中国第一艘远洋船--光华轮的船长。
驾驭新中国第一艘远洋轮扬帆海外
1960年,大批华侨在印尼受***。为了接侨,新中国政府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26万英镑(当时约合人民币90万元)买下了这艘30年代建造的、行将报废的客货轮,即后来的光华轮。当年7月,陈宏泽带领57名船员乘飞机取道莫斯科去康斯坦萨接船。上船一看,锚链磨损、风斗锈穿、舱室漏水、设备不灵、曲轴裂纹,几乎破得不能再破。但他鼓励船员:“过去我们没有自己的远洋船,净受气;现在有了自己的船,一定要争口气。”在船员们的努力下,边开航边修理回到了祖国。1961年初,船到香港修理。陈宏泽教育船员能自己修的就不让船厂修,因陋就简,修旧利废,节省开支。陈宏泽和政委、轮机长一道发动各部门船员认真讨***司的要求,编制了一个切合实际的修理单。在香港近两个月的修理中,船员们处处精打细算。船上的12只已经30年的木质救生艇,实在不能修理,换新的费用很大。陈宏泽带领几名船员跑遍了香港的所有拆船厂,寻找合适的铁壳艇。在他多次奔跑的努力下,终于把救生艇都更换了,只花了买新艇十分之一的钱。
为了管好新中国第一艘远洋船,陈宏泽参照海运局、中波公司、中捷公司的资料,结合实际,草拟制定了中远史上第一套船舶管理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对我国远洋船队的建设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许多原则精神至今还适用。光华轮修船后就前往印尼接侨。当时接侨风险大困难多,陈宏泽一行出发前都庄严宣誓:忠于祖国,人在船在,接回难侨,完成首航。1961年5月2日夜,光华轮进入爪哇海时遇上大风浪,船体剧烈颠簸。陈宏泽胃病发作,脸色苍白,头上大颗汗珠滚滚落下,但他不吭一声,咬牙坚持指挥。此刻,他已两天两夜未下驾驶台了。值班二副劝他下去休息,被他婉言拒绝。他深知肩上的担子,不忘出发前的誓言。在党和国家的支持和关怀下,光华轮首航成功,胜利接侨归来,他们第一次把五星红旗打到国际海域,扬我国威,正如陈毅元帅参观光华轮时即席赋诗那样:“中国海轮,第一次,乘风破浪。所到处,人民喜欢,吾邦新创。海运百年无我份,而今奋起多兴旺。待明朝舰艇万千艘,更雄放。”
开辟新航线多次完成开拓重任
陈宏泽同志在广远工作16年,他为广远公司的建立、发展、壮大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多次率船首航,开辟新航线,胜利完成国家交给的重要政治、经济和外交任务。继光华轮首航,开辟新中国第一条远洋航线后,同年底首航也门荷台达,开辟至红海的西北航线。1962年,光华轮以不定期客货班轮经营东南亚客货运输,承担建国后首次经营远洋客货班轮的业务。1963年4月,光华轮首航印度马德拉斯接侨,开通南亚航线。在当时严峻的外部环境中,陈宏泽不畏艰险,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六次率船出色完成接侨任务。他担任中国第一艘近10万吨油轮第一任船长期间,又写下了中国最大一艘船舶的航行管理笔记。此外,他还多次勇挑重担,率船执行运送我国援外工程技术人员、运动员、演员、使馆人员,担任沿海客运、军运和训练任务。他是新中国远洋运输事业发展的见证人,是新中国远洋事业开拓者之一。
创新技术废寝忘食
1976年陈宏泽55岁那年,被调任香港友联船厂第一任总经理,他把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也带到了香港。修钻井平台,在亚洲被日本、新加坡垄断。陈宏泽不服气,要为在港中资企业争口气。从1983年起,他悉心研究在船厂修钻井平台的可行性。由于缺乏足够大的船坞,面对平台只能望洋兴叹。于是他翻资料作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切磋,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终于用“沉箱法”替代了大船坞,解决了修平台的拦路虎,成功地完成“南海一号”自升式的钻井平台检修,改写了香港不能修钻井平台的历史。老厂受环境限制已无扩建余地,陈宏泽又积极筹划在青衣岛建新厂。从新厂规划、投资、选点、布局,他都亲力亲为,和有关人员反复研究推敲。日夜操劳使年过60的陈宏泽心脏病日见加重,先后两次被迫住进北京协和医院。在病床上,他念念不忘友联船厂发展计划,盼望早日康复重返工作岗位。可惜在事业十分需要他的时候,他却走了。1988年3月14日上午11时40分,这位新中国远洋运输事业的开拓者,省、市劳动模范,交通部先进工作者,永远离开了我们,终年67岁。
陈宏泽走完人生辉煌路程,值得后人永远怀念。现在,陈宏泽塑像矗立在广远公司的大厅内,人们瞻仰他那刚毅的面容,追忆他当年顶风踏浪的英姿,缅怀他和他那一代海员如江河日月般的业绩,以此深深地激励自己发扬我国海员的光荣传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陈宏泽的长子陈海伦在广州远洋宾馆工作,笔者很顺利地就找到他,与他进行了一番关于他父亲的对话。
他是我最敬爱的人
——陈宏泽长子陈海伦追忆父亲
父亲忙得不顾家
陈海伦的名字,是一个标准的与远洋有关的名字。“我1949年在香港出生,是父亲取的名字,但我出生后,与父亲是离多聚少。”陈海伦出生时,陈宏泽正紧张筹备香港招商局13艘船起义,为免受敌人的打击报复,他自己一人留在香港斗争,让爱人伦敏怡带着尚在襁褓中的陈海伦到东莞石龙樟木头的亲戚家暂住。经过辗转颠沛,母子两人两年后来到广州。一个单身母亲照顾初生婴儿的艰辛非常人所能体会,“有一次住处隔壁失火了,母亲一手提着随时准备的行李,一手抱着我,冲出了火海,听母亲说,当时,她确实在心里埋怨着父亲。”陈海伦回忆着往事。
“当一个人将毕生的精力贡献给远洋事业时,是没有时间照顾家里的,我非常体谅父亲。”对于父亲对家庭的“淡漠”,陈海伦似乎没有过多的想法。“我父亲很少回家,经常见不到面,回来时往往已经是十一、二点钟了。”儿时的陈海伦,总是盼望着父亲回来。“他回来,往往还带回那时很稀罕的糖果、新奇玩具。”陈海伦微笑着说。
在陈海伦的印象中,从他识事起,父亲就是个大忙人。陈海伦为笔者提供了一个例子。陈海伦的弟弟1960年出生,在爱人快生产的时候,陈宏泽恰好要去接船。不舍地看了躺在床上的妻子一眼,他跺跺脚,还是依时出发了。弟弟出生后,刚过十岁的陈海伦担负起了与年龄不相称的生活重担,照顾产后虚弱的母亲。
在陈海伦的理解里,是对国家远洋事业的满腔热爱,让陈宏泽顾大家不顾小家。“连为我弟弟取名,都想着远洋事业。”陈海伦回忆说。原来还在孩子出生之前,陈宏泽就琢磨着为尚在肚皮里的孩子取个名字。但又不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为保险起见,陈宏泽为孩子想到了一个男女皆宜的名字陈海旋。这个名字除了它的通用性,还另有一层深意——“旋”字在广州话里的读音与“船”字是一样的。“我跟弟弟的名字都与海有关,说明父亲一生挚爱的,就是那一片大海,他是我最敬爱的人。”陈海伦充满感情地说道。受父亲的影响,后来陈海伦也当上了一名远洋船员。
父亲教我们如何做人
虽然忙于工作,但陈宏泽仍然努力扮演好丈夫、父亲的角色。陈宏泽的人生哲学是人要脚踏实地,认真做人,求学上进,贡献社会。在他的鼓励下,爱人伦敏怡一边照顾年幼的陈海伦,一边坚持补习功课,最后考上了广州中山医学院。“我父亲最操心的还是我弟弟陈海旋。我弟弟由于‘文化大革命’没有受到系统教育,为此我父亲很忧虑。”陈海伦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工资改革,组织上给陈船长提供了一些补贴。陈宏泽用这些钱买了一台当时还是新鲜事物的电脑,专门供小儿子陈海旋使用,以此激励他的上进心。“我弟弟很明白父亲的苦心,他也很争气。”陈海旋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利用工作的业余时间参加深圳大学的夜校学习,坚持完成了学业,如今已当上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经理。
“在我上船期间,父亲还经常给我写信,鼓励我抓紧时间学习。没有父亲的鞭策,我们走的路肯定与现在不一样,是父亲教给我们对待人生的道理。”陈海伦动情地说。
父亲爱养花
作为一个大忙人,陈宏泽在陈海伦的心目中没有过多的闲情逸致,除了养花。“也许是工作太疲劳的缘故,我父亲回到家里喜欢摆弄摆弄花草。”陈宏泽喜欢花草,经常从外面带回来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但由于平时很少在家,这些花草长势不太好。“本来我父亲是种花能手,经他手的花草都会长得格外有生机的。” 陈宏泽去世后,友联船厂的数十名工友专程从香港来广州参加追悼会,时值春天,他们带来了陈船长在船厂种的开始盛开的杜鹃、君子兰。“我认为人生以这样的仪式划上句号,就是完美。一如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富的物质,而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现在陈宏泽种植的花草仍然在家里的阳台上生长着。“由于我不善此道,现在花草都长得不大好,我很内疚。平时逢过年过节逛花市,看到那些花,我总会想起我的父亲来。”陈海伦不再掩饰自己的情绪,眼眶里隐约有泪光闪动。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