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及海洋工程系的前身是交通大学造船系,1943年6月创建于重庆交通大学。1978年扩展为船舶及海洋工程系并建立了船舶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第一代系主任是造船界一代宗师叶在馥先生,著名老一辈造船专家杨仁杰、辛一心、王公衡、张文治、王荣瑸、杨俊生、杨槱等都任过教。经过几代人的奋斗,现已发展成为船舶海洋工程领域内学科齐全、实验设备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学、科研基地。
63年来交大培养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分布在造船、航运、船检、渔业、海洋工程、海军各部门,他们继承和发扬了母校的治学严谨、创业敬业精神,在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做出了卓越成就,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连续三届的最高领导胡传治、张寿、王荣生等总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远望号”综合测量船首任总设计师许学彦则是交大造船系1948届毕业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我国导弹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导弹水下发射总指挥黄旭华是交大造船系1949届毕业生,“勘探三号”半潜式钻井平台主任设计师之一、并创造浮力顶升法进行水上合拢新工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发明二等奖的祝源钧是交大造船系1948届毕业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向阳红10号”远洋调查船的施工设计主任设计师卢在是交大造船系1953届毕业生。我国导弹核潜艇重要试验主要负责人、1987年7月由邓小平、***等中央首长邀请赴北戴河疗养的全国14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技术专家中,由船舶工业部门派出的唯一代表许俊烈总工程师是交大造船系1958届毕业生。可以说,当代中国的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领域中的每一个重大成就,都凝聚着交大造船系毕业生的智慧和汗水,他们将交大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优良传统带到了社会,领导了本行业的新潮流,由于校友的这些业绩,交大的造船系被誉为我国造船专家的摇篮是当之无愧的。
黄旭华和中国核潜艇
“自从有了核潜艇,霸权主义就再也不敢小觑我们。”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把核潜艇的重要性描绘得淋漓尽致。
1949年黄旭华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工程专业毕业后,开始了他的舰船研制生涯。历任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参加了核潜艇的探索和研制。
核潜艇是以核反应堆为动力的潜艇,它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及海底城市于一体,具有很好的隐蔽性和极强的攻击能力。因为核潜艇具有极其重要的特殊作用,所以很多发达国家都在研制。我国是继美国、前苏联、英、法后第五个研制成功核潜艇的国家。194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曾任核潜艇研究所所长的黄旭华担任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1926年出生在广东。中学毕业之后,眼见中国满目疮痍的黄旭华放弃了学医继承父业的念头,决心学习航空或造船走科技报国之路,不久,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造船系。“在交大我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山茶社,后成为该社的负责人,积极从事***救亡的***和文艺宣传活动,同时秘密地学习很多进步书籍,思想豁然开朗。后在地下党组织的教育引导下我加入了中国***,从此之后,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50年代末,中央决定发展核潜艇。希望苏联帮助的愿望被拒绝之后。毛主席说了一句至今仍为核潜艇工作者所津津乐道的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为此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研制核潜艇的***,同时决定了黄旭华走向隐姓埋名研制核潜艇的人生道路。
这是一项从无到有的事业,黄旭华和战友们一起在一张白纸上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研制任务,我国第一艘鱼雷核潜艇和第一艘导弹核潜艇相继正式交付海军使用。至此,中国海军的武器装备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国防实力显著增强了。而这上面,又凝聚了多少黄旭华这样为代表的交大人的智慧和精神。
赫赫有名水下机器人家族
***的水下机器人赫赫有名,创造了无数国内第一。
1982年,朱继懋、顾云冠等人同沈阳自动化所合作,历经三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海洋机器人“海人1号”并在波涛汹涌的南海一次试车成功。这位可深潜200米的“海人”,体重2.2吨,外形尺寸3.1×1. 5×1.9米,带两部微光电视系统、一架照相机、一个六功能的机械手、四套液压驱动推进器,可以在海中自由活动并进行观察和作业。
“交海1号”是受海河水利委员会委托研制的小型遥控潜水探测机器人,体重37公斤,潜深60米,主要用于对水库、水具、水下闸门及其它水下物体进行观察和监听。
“SJTU-40”、“SJTU-10”是同加拿大合作研制成功的一对“孪生兄弟”,以防锈铝为骨架,装备有先进的数字深度仪、数字式罗径、定位声纳、微光电视和微机“头脑”等。
“SJT-5”是超轻型水下观测机器人,体重仅12公斤、身高58公分。四个电动推进器使它在水中灵活运动。
1995年6月,潜深6000米的深海观测机器人“ST-6000”在***深水池试验成功。9月30日,“ST-6000”潜入蓝色的大海。在5200米的洋底,显示出清晰的锰结核图像。“奋斗几十年,让中国的机器人走向世界。”交大人的誓言写在了浩瀚的大海。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早在20世纪50年代,交大造船系已勾画了建立船模试验池、空泡水筒及耐波性水池组成的船舶流体力学领域基本配套的实验室群体。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计划。
在我国近代造船史上,中国拥有的第一座船模试验池是交大船舶制造系于1953年初建成的重力式船模试验池;中国拥有第一座现代化***拖曳式船模试验池也是交大船舶制造系于1958年建成的船模试验池。它对交大乃至全国开展船模试验研究的带头促进作用可说是不言而喻,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交大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
船模试验池建成,马上开展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试验研究。大运河断面的系列试验研究,长江船型的系列试验研究以及有关的舰船都在这里进行。
紧接着,另一个重要的实验室––空泡水筒于1960年开始筹建。但是,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交大人经过坚忍不拔的努力,耗时17年,终于在1977年,空泡水筒试验室建成。实验室承担了多项舰船螺旋桨空泡性能及噪声性能的试验研究项目。
进入80年代,为了适应我国海洋工程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海底矿藏、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的需要以及培养海洋工程高级科技人材的需要,国家计委和教育部于1984年酝酿筹建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队,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上必须代表国家水平。经过一年的评议和论证,最终,批准在上海交通大学建造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的主体设施海洋工程水池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之合理的布局和严谨的科学管理,成为交大的一个亮点。访问上海交通大学的各国政要,如日本***、皇后,加拿大总督,新加坡总统,国内外社会知名人士和科学技术专家都到海洋工程水池参观访问。他们饶有兴趣地看到海上狂风巨浪在水池中的模拟再现,海洋平台模型在严酷环境下的剧烈运动,无不啧啧称奇,盛赞交通大学建成如此规模的先进实验室。
实验室的其他组成部分还有船模拖曳水池、空泡水筒、结构力学实验室、水下工程水池和操纵性实验室等。
寻找亿吨油田的“秘密武器”
一枚中国邮票,方寸的画面上一座海洋钻井平台矗立海中,平台上写着“胜利二号”。“胜利二号”钻井平台是为我国沿海海滩和极浅海区石油钻探开发的世界上第一艘能够自行行走的钻井平台,由胜利油田和上海交通大***合研究设计、青岛北海船厂施工建造,它是海洋工程史上的创举,也是我国寻找亿吨大油田的“秘密武器”。
“胜利二号”钻井平台的突出特点是能够在水深低于5米的极浅海滩和潮间带地区自行行走,以便在作业区自行达到预定的井位。19 82年5月胜利油田的科技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极浅海座底式步行钻井平台”的设想,同年9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和胜利油田组成联合研究设计组,联合攻关,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关,在取得实地模型试验成功之后,1986年初完成了全部设计任务。1986年3月开始在北海船厂建造,1988年9月19日胜利下水。经过4年的生产使用,至1992年8月已经钻井9口,进尺23579.42米,其中经历了强台风的考验,与其他平台一起在极浅海找到了上亿吨储量的大油田,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92年9月,国家科委在胜利油田组织并通过了技术鉴定,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胜利二号”极浅海座底式步行钻井平台(钻井船)为国际首创。
中国专利局于1990年10月24日正式授予设计组发明专利权。在第二届国际专利及新产品展览会上这一成果获金奖及中国专利金奖。19 92年上海市首届科技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并获得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993年1月被评为1992年十大全国科技成就之一。
63年来交大培养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分布在造船、航运、船检、渔业、海洋工程、海军各部门,他们继承和发扬了母校的治学严谨、创业敬业精神,在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做出了卓越成就,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连续三届的最高领导胡传治、张寿、王荣生等总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远望号”综合测量船首任总设计师许学彦则是交大造船系1948届毕业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我国导弹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导弹水下发射总指挥黄旭华是交大造船系1949届毕业生,“勘探三号”半潜式钻井平台主任设计师之一、并创造浮力顶升法进行水上合拢新工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发明二等奖的祝源钧是交大造船系1948届毕业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向阳红10号”远洋调查船的施工设计主任设计师卢在是交大造船系1953届毕业生。我国导弹核潜艇重要试验主要负责人、1987年7月由邓小平、***等中央首长邀请赴北戴河疗养的全国14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技术专家中,由船舶工业部门派出的唯一代表许俊烈总工程师是交大造船系1958届毕业生。可以说,当代中国的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领域中的每一个重大成就,都凝聚着交大造船系毕业生的智慧和汗水,他们将交大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优良传统带到了社会,领导了本行业的新潮流,由于校友的这些业绩,交大的造船系被誉为我国造船专家的摇篮是当之无愧的。
黄旭华和中国核潜艇
“自从有了核潜艇,霸权主义就再也不敢小觑我们。”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把核潜艇的重要性描绘得淋漓尽致。
1949年黄旭华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工程专业毕业后,开始了他的舰船研制生涯。历任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参加了核潜艇的探索和研制。
核潜艇是以核反应堆为动力的潜艇,它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及海底城市于一体,具有很好的隐蔽性和极强的攻击能力。因为核潜艇具有极其重要的特殊作用,所以很多发达国家都在研制。我国是继美国、前苏联、英、法后第五个研制成功核潜艇的国家。194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曾任核潜艇研究所所长的黄旭华担任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1926年出生在广东。中学毕业之后,眼见中国满目疮痍的黄旭华放弃了学医继承父业的念头,决心学习航空或造船走科技报国之路,不久,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造船系。“在交大我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山茶社,后成为该社的负责人,积极从事***救亡的***和文艺宣传活动,同时秘密地学习很多进步书籍,思想豁然开朗。后在地下党组织的教育引导下我加入了中国***,从此之后,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50年代末,中央决定发展核潜艇。希望苏联帮助的愿望被拒绝之后。毛主席说了一句至今仍为核潜艇工作者所津津乐道的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为此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研制核潜艇的***,同时决定了黄旭华走向隐姓埋名研制核潜艇的人生道路。
这是一项从无到有的事业,黄旭华和战友们一起在一张白纸上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研制任务,我国第一艘鱼雷核潜艇和第一艘导弹核潜艇相继正式交付海军使用。至此,中国海军的武器装备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国防实力显著增强了。而这上面,又凝聚了多少黄旭华这样为代表的交大人的智慧和精神。
赫赫有名水下机器人家族
***的水下机器人赫赫有名,创造了无数国内第一。
1982年,朱继懋、顾云冠等人同沈阳自动化所合作,历经三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海洋机器人“海人1号”并在波涛汹涌的南海一次试车成功。这位可深潜200米的“海人”,体重2.2吨,外形尺寸3.1×1. 5×1.9米,带两部微光电视系统、一架照相机、一个六功能的机械手、四套液压驱动推进器,可以在海中自由活动并进行观察和作业。
“交海1号”是受海河水利委员会委托研制的小型遥控潜水探测机器人,体重37公斤,潜深60米,主要用于对水库、水具、水下闸门及其它水下物体进行观察和监听。
“SJTU-40”、“SJTU-10”是同加拿大合作研制成功的一对“孪生兄弟”,以防锈铝为骨架,装备有先进的数字深度仪、数字式罗径、定位声纳、微光电视和微机“头脑”等。
“SJT-5”是超轻型水下观测机器人,体重仅12公斤、身高58公分。四个电动推进器使它在水中灵活运动。
1995年6月,潜深6000米的深海观测机器人“ST-6000”在***深水池试验成功。9月30日,“ST-6000”潜入蓝色的大海。在5200米的洋底,显示出清晰的锰结核图像。“奋斗几十年,让中国的机器人走向世界。”交大人的誓言写在了浩瀚的大海。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早在20世纪50年代,交大造船系已勾画了建立船模试验池、空泡水筒及耐波性水池组成的船舶流体力学领域基本配套的实验室群体。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计划。
在我国近代造船史上,中国拥有的第一座船模试验池是交大船舶制造系于1953年初建成的重力式船模试验池;中国拥有第一座现代化***拖曳式船模试验池也是交大船舶制造系于1958年建成的船模试验池。它对交大乃至全国开展船模试验研究的带头促进作用可说是不言而喻,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交大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
船模试验池建成,马上开展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试验研究。大运河断面的系列试验研究,长江船型的系列试验研究以及有关的舰船都在这里进行。
紧接着,另一个重要的实验室––空泡水筒于1960年开始筹建。但是,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交大人经过坚忍不拔的努力,耗时17年,终于在1977年,空泡水筒试验室建成。实验室承担了多项舰船螺旋桨空泡性能及噪声性能的试验研究项目。
进入80年代,为了适应我国海洋工程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海底矿藏、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的需要以及培养海洋工程高级科技人材的需要,国家计委和教育部于1984年酝酿筹建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队,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上必须代表国家水平。经过一年的评议和论证,最终,批准在上海交通大学建造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的主体设施海洋工程水池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之合理的布局和严谨的科学管理,成为交大的一个亮点。访问上海交通大学的各国政要,如日本***、皇后,加拿大总督,新加坡总统,国内外社会知名人士和科学技术专家都到海洋工程水池参观访问。他们饶有兴趣地看到海上狂风巨浪在水池中的模拟再现,海洋平台模型在严酷环境下的剧烈运动,无不啧啧称奇,盛赞交通大学建成如此规模的先进实验室。
实验室的其他组成部分还有船模拖曳水池、空泡水筒、结构力学实验室、水下工程水池和操纵性实验室等。
寻找亿吨油田的“秘密武器”
一枚中国邮票,方寸的画面上一座海洋钻井平台矗立海中,平台上写着“胜利二号”。“胜利二号”钻井平台是为我国沿海海滩和极浅海区石油钻探开发的世界上第一艘能够自行行走的钻井平台,由胜利油田和上海交通大***合研究设计、青岛北海船厂施工建造,它是海洋工程史上的创举,也是我国寻找亿吨大油田的“秘密武器”。
“胜利二号”钻井平台的突出特点是能够在水深低于5米的极浅海滩和潮间带地区自行行走,以便在作业区自行达到预定的井位。19 82年5月胜利油田的科技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极浅海座底式步行钻井平台”的设想,同年9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和胜利油田组成联合研究设计组,联合攻关,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关,在取得实地模型试验成功之后,1986年初完成了全部设计任务。1986年3月开始在北海船厂建造,1988年9月19日胜利下水。经过4年的生产使用,至1992年8月已经钻井9口,进尺23579.42米,其中经历了强台风的考验,与其他平台一起在极浅海找到了上亿吨储量的大油田,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92年9月,国家科委在胜利油田组织并通过了技术鉴定,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胜利二号”极浅海座底式步行钻井平台(钻井船)为国际首创。
中国专利局于1990年10月24日正式授予设计组发明专利权。在第二届国际专利及新产品展览会上这一成果获金奖及中国专利金奖。19 92年上海市首届科技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并获得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993年1月被评为1992年十大全国科技成就之一。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