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详情

电气石海皇鱼粉自燃发生火灾   已有0人收藏

浏览次数:1028
发布日期:2018-06-21 11:54
0.0分 [ 0  人打分]
  • 详情
  • 足迹
  • 事故性质火灾
  • 船名电气石海皇
  • 事故日期1987-03-17
事故经过

1987317日,新加坡籍“电气石海皇”轮在航行中第四货舱鱼粉自燃发生火灾。经使用液氮灭火技术,8天后将火扑灭。这是我国海运史上首次使用液氮成功扑灭鱼粉自燃火灾。

一、基本情况

1987317日,载有11000吨鱼粉的新加坡“电气石海皇”轮,在航行中发现装有鱼粉的第四货舱冒烟。321-日,该轮停靠大连港码头,因无法卸货,船方采用C02封舱扑救,但未见效果。再次开舱时,浓烟夹着火焰冲出舱口,火势已威胁到船舶安全。船方急忙再次封舱,并补充释放124C02。数日后,火势仍未得到控制。41日,船方通过外轮代理公司向化工部大连光明化工研究所和大连港公安局消防大队请求灭火救援。鉴于船方两次施放C02封舱灭火都未见效,光明化工研究所与大连港消防大队研究,决定使用液氮进行灭火。在征得船方同意并签订合同后,45日在四舱舱盖上钻出6个测温孔,将特制的4--10米长的铜—康铜热偶温度计插入鱼粉的不同深度进行测试,并取样分析。根据舱内不同部位的温度变化,随时注入液氮降低舱内温度,置换有毒烟气,

411日,经检测,舱内磷烷、氮的氧化物浓度已降到1PPM以下,CO浓度降到50PPM以下,整个船舱已处于氮气保护下,火焰在氮气的作用下逐渐窒息。指挥员决定立即开舱卸货,大连港公安局消防大队同时做好掩护工人下舱和应付突发情况的各项准备。开舱后发现,火源点鱼粉已炭化成焦块,内有阴火,但舱内已无明火。于是,首先用抓斗将燃烧区着火炭化的鱼粉抓出,在充分通风之后,安排工人下舱卸货。在整个卸货过程中,始终派人监护,随时对舱内温度和有毒气体、氧气含量进行检测,发现火源及时用液氮冷却,有效控制了深层鱼粉的燃烧,保证了装卸工人的安全。413日,将需在大连港卸下的3000吨鱼粉卸出,灭火战斗结束。此后,再次注入液氮封舱,对舱内剩余货物进行保护,防止复燃。415日,该轮安全离开大连港驶往香港。

二、液氮扑救鱼粉火灾的原理

液氮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具有不燃烧、不助燃的特性,温度为196℃。当液氮以01502MPa的压力,通过管道喷射时,密集的液氮流冲击到燃烧物上,迅速气化,体积扩大643倍,这一强有力的冷气流直接冲击和覆盖着火源,并使燃烧区和整个空间的气体发生对流,起到迅速冷却、降温、窒息的作用。

三、液氮与C02扑救鱼粉火灾的比较

鱼粉是含有脂肪、脂肪酸、水分、蛋白质及磷等成分的自燃物质,加工风干成粉状后,仍然保持大量脂肪和一定的水分。在微生物生长繁殖和氧化的作用下,不断升温聚热,达到自燃点后引起自燃。鱼粉在船舱内燃烧,多为阴燃,当通风良好时,也会形成有焰燃烧,威胁船舶安全。目前扑救船载鱼粉火灾,多采用CO2封舱抑制后卸货灭火的方法。与C02相比,液氮具有气化后温度低(196℃/—78)、体积大(643倍/500)、成本低(每吨1000元/每吨2000)的特点。因此,在冷却、降温、置换有毒气体,减少火灾损失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液氮温度低不易储存,需要有专门车辆运输,并且受生产厂家分布的制约。因此,在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案例点评

采用液氮作为灭火剂扑救船舶鱼粉自燃火灾的尝试,在我国海运史上还是第一次。该项灭火技术具有灭火快、效率高、成本低、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无水渍污染的特点,可用于坑道、矿井、油喷井、涵洞、地下室、油罐等密闭场所特殊火灾的扑救,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随着灭火技术的深入,应开展研究和探讨,使这一技术日趋完善,在水上火灾扑救中充分发挥作用。


事故处理

评论 (0人参与

发布者:VHF16

TA发布的信息: 3118

温馨提示